9月3日,朱镕基总理在约翰内斯堡阐明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五点主张。
在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上,环境问题演变成一场政治较量。中国核准《京都协议书》,表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气度与风范
本刊记者/孙亚菲
被激烈争论与喧嚣包围长达10日之久的地球峰会,终于在9月4日让约翰内斯堡恢复了 宁静。
192个国家、104位首脑、6.5万名与会代表以及大大小小上千份国际合作协议,显示出全球环境意识方面的提高。《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被看作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两份墨迹未干的协议却被观察家们认为“作用有限”。在这次大会上,朱钅容基总理宣布:中国核准《京都协议书》。这成为里约热内卢峰会产生的最实质性成果。
政治博弈舞台
在约翰内斯堡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给各国代表一份颇为触目惊心的“环境清单”:在过去的10年中,乱砍滥伐9400万公顷森林,地球1/4的土地变成荒漠;800多个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和厄尔尼诺气候肆虐,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6080亿美元;水资源严重短缺,预计20年后全球近有一半人口将面临缺水威胁,因此导致的农业减产还可能引发粮食危机;环境恶化使各种疾病泛滥,发病率增加了25%;贫困仍是困扰全球的最大问题,其中12亿人生活在每天不足1美元生活费的贫困线下。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总结说:“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以来取得的进步比预期的迟缓,更重要的是比需要的还慢。”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约翰内斯堡会议的召开,具有了相当现实的意义。
然而,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发达国家采取的逃避责任态度,譬如承诺的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其GDP 0.7%的“新增官方援助”没落到实处,大笔资金不能到位;不少国际间协议拒不执行,使之成为一纸空文,这些都大大挫伤了那些致力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公众的心。
在此次峰会前,悲观情绪就已经蔓延。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在头版的一篇文章无不讽刺地说:“峰会将是又一次走过场……虽然会议规模空前,但领导人之间除了高喊口号和交换陈词滥调之外,又能落实什么呢?”
然而,曾被联合国环境署选为保护臭氧层“蒙特利尔议定书”专家组成员的北京大学环境学系教授张世秋却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寄希望于两次峰会就能解决诸多全球环境问题,本来就不现实。“峰会最大作用表现在借此向全球来发布一个信息,传递一种声音: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大家需要共同来做一些事情。以推进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以及普通民众从各自不同的层面上去思考。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一个寻找确实有效的合作与行动途径的舞台。”
但,原本较为单一的技术层面的环保问题,由于权力和责任的国际分工,使得这次峰会更多像一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政治博弈。
在约翰内斯堡大会上,诸如能源替代、全球化、农业补贴以及发展中国家国内民主政治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以至于迟迟无法达成共识。
“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目前还是更多从自身利益考虑而非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所以,很难达成实际有效的协议。”张世秋说。
大国责任
“一个多数人贫穷、少数人繁荣的全球社会是不可持续的。”8月26日,在峰会开幕式上,南非总统姆贝基代表组委会发言指出:贫困、落后和不平等,是阻碍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原因。他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北京大学张世秋教授说,所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就是指“谁污染谁支付”,“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目前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占据更大份额,理应承担更多责任。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仅占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58%的能源、45%的鱼肉和84%的纸张。一个比喻更为明晰:世界上富人的能源消耗量是穷人消耗的25倍,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像高收入国家的人那样消费,还需2.6个地球才能满足需求。
然而,发达国家并没有承担起与之权利相对应的责任。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从1992年的690亿美元,减少到2000年的53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却锐增34%,达到2.5万亿美元之巨。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恩·约翰逊呼吁说:“如果富国都躲在有害的补贴和不公平贸易的后面,那么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一些大国如美国还拒不执行一些国际认可的协议和条例。去年3月,布什以“国内经济损失巨大,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不公平”为由,撕毁了克林顿曾经签署的限制废气排放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这次峰会,布什派出鲍威尔参加,而自己却到得州的私人牧场度假。这一举动,招致了国际舆论的诸多批评。著名国际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指出,美国企图逃避其欠下“生态债务”。
今年7月中旬,美国国会负责海洋和农业事务副国务卿特纳访华,面对中国记者所提“美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在努力提倡全球可持续性发展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不再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切实帮助贫困国家摆脱贫穷”的问题时,他显得有些尴尬和语塞,只是一再强调:西方国家并没有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也为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贫困国家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其“内政不民主,决策不透明,导致环保发展资金被大量挪用贪污,使得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此次参加峰会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谈到发达国家为何不愿意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也表示:“不论是官方援助还是私人资本,都只有在一个公平执政、发展人才和鼓励经济自由的政府下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张世秋认为,对发展中国家内政的指责,几乎是发达国家应对国际上对其浪费能源、污染环境指责的一个政治手段。
“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全球环境问题中,自己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也知道,那些资金滥用问题,只在部分国家存在,但他们故意夸大这个问题,以此来与发展中国家讨价还价,以尽量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中国身体力行
9月2日,代表中国出席峰会的朱钅容基总理在会上做了发言,申明了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五点看法,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和支持全球可持续性发展计划,并当场宣布中国已经核准《京都协议书》。
中国的这一实际行动赢得了不少国家的赞誉。第二天,原本“放话”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也在会上宣布,俄罗斯已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只待近期最后核准。这个对控制“温室效应”将产生极大作用的协议,由此将真正运行起来。有评论说,两个大国加入该协议,使之得以运行实施,“这将成为里约热内卢峰会产生的最实质性成果”。
“中国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张世秋教授说,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上,这些年来我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譬如,在立法上,就走在了很多其他问题的前面。”
最新发布的《中国可持续性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制定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6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实施监督。国务院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切实保障了法律的实施。
国家环保局长解振华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透露,中国的环保投资方面目前已达到1106亿元人民币,“九五”计划还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其间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8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投资增长了1.75倍。
张教授说,中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之中,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可能最大的时期,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要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对自己和全球都有利的事”。
声明:本稿件为中国《新闻周刊》独家提供新浪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