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以牙还牙”,使莫斯科人质事件代价惨重。但经历了9-11恐怖事件后,各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态度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对普京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文/张国庆
“我们不能拯救所有的人,请原谅我们。”对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人质解救行动中造 成的人质死亡,普京在电视中请求死者家人原谅。
10月23日晚,50多名持枪匪徒闯进莫斯科一个文化宫,将正在观看演出的800多人劫为人质。10月26日凌晨,俄特种部队采取行动,救出了人质,50名匪徒被击毙,3名被抓获。据《俄罗斯共青团报》10月28日的报道,人质事件的死亡人数可能会突破200人,而此前,人质的死亡人数是119人。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正在质疑普京政府使用催眠气体的问题,人权团体也要求调查神秘气体的使用情况和对人质的危害性。
俄罗斯的抉择
事实上,无论任何国家,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都将面临着着重要抉择:是妥协,还是果决?是拖而不决,还是速战速决?而且也很难有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
此次恐怖事件对俄罗斯来说,面临的情况尤其复杂。一方面,它需要尽力改变长期以来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方面的落后状况,融入全球化、信息革命进程,缓和乃至重塑与西方的关系;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处于“落后国家世界、潜在的极端国家和相对发达国家世界之间的断裂带”,这个断裂带在地理位置上穿过北高加索、外高加索和前苏联中亚共和国;即便在俄罗斯内部,发展较快地区与萧条地区之间也存在断裂带。在这些地带,充满着不安定因素,也充满着挑战,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哪怕是稍许软弱,极端民族主义的浪潮也将出现高涨的趋势。这也正是普京忧虑的问题。
而具体到车臣问题,威胁更是全方位的。
一是经济压力。从直接意义上来说,车臣冲突增加了对俄罗斯经济的压力,据估计,这场冲突每年耗资20亿-30亿美元,这个数额大约相当于联邦政府花在卫生和教育上的所有开支的一半。不仅如此,如果不能有效克服车臣问题带给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负面影响,发展中的俄罗斯经济将受到空前考验。
二是心理压力。车臣问题给俄罗斯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也产生许多难民,在首都发生的恶性恐怖袭击事件也对国民心理造成很大刺激,政府必须以强有力的行动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造成人员伤亡,付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又会遭致西方的指责。
三是安全压力。从叶利钦时代开始,车臣问题就成为了政府需要面对的极大的安全压力,而此番车臣分裂分子更是变本加厉地把平民当作人质,这使得政府已经无路可退,更何况又有极端危险的消息传来。日前,车臣分裂势力的领袖马斯哈多夫的代表透露,极端分裂分子甚至可能把目光投向了核设备。
恐怖主义在改变战略
随着全球反恐斗争的深化,恐怖主义也发生了策略上的变化。首先,恐怖主义正在寻求最大程度的杀伤力。较之以往,今天恐怖主义的动机在发生变化,恐怖主义活动变得更加血腥了。为了造成更大的影响,他们从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到尽可能地伤害更多的人,手段和武器越发具有破坏性,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落到恐怖分子手里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正如基辛格所担心的,恐怖主义者有办法获得各种武器,把屠杀成千上万人的战略付诸实施,如果他们获得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杀的人会更多。
第二,恐怖主义也搭上了信息快车。他们不仅善于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也善于利用传媒大造声势,加剧大众的心理恐慌。换句话说,在当代社会信息开放的条件下,恐怖行动的效果要大得多,对潜在的恐怖分子也更有吸引力。就像媒体暴力一样,恐怖行动也有极强的示范性,一个爆炸会引发更多的爆炸,“传染性”和“繁殖力”极强。
第三,恐怖主义十分善于煽动和利用反西方情绪。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各国本土的恐怖主义浪潮也很有可能高涨,这种浪潮不仅来自感到无望和怨恨的人,更来自那些希望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恐怖主义势力。
与此相关的便是利用所谓的“文明的冲突”。美国学者指出,世俗的美国文化在全球的广为传播促成了一种逆反倾向的形成,即激起人们狂热地推崇以宗教为基础的本土文化,比如在伊斯兰世界,这通常表现为反美主义。随着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外露的分裂情绪将变得更激进、敌对和愤怒。对于美国来说,了解伊斯兰文化及其仇恨产生的根源,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减少或限制甚至根除各国的恐怖分子。
第四,经济目标、平民目标和城市正在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在开放的后工业社会,大城市对恐怖行动的防范呈现弱化趋势,平民和经济目标更加易于伤害。而恐怖分子也正是喜欢“攻其不备”,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发动袭击。巴厘岛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0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还以巴厘岛作为封面文章,宣称巴厘岛是旅游的天堂,是值得推荐的安全去处,而没过几天,那里就被恐怖分子变成了地狱般的地方。不仅如此,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恐怖主义袭击,尤其是动用化学、生物、辐射和核武器的袭击,也更有可能造成地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全面瘫痪。
分析家约瑟夫-科茨也认为,恐怖主义的目的十分明显,一方面是要证明政府无力保护本国人民,从而导致人们对上班和购物等过去感到安全而平常的事情产生恐惧;另一方面是造成极端反应,反应越极端越好。对恐怖主义来说,美国打击伊拉克反而是一件“好事”,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由此强化的反美情绪。有识之士指出,现在最为重要的是按照恐怖分子的思路考虑问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而不要在打击伊拉克等问题上盲目“出手”。
全球反恐大联盟
在绑架问题上,普京一如既往地表现出果断与坚决。对于恐怖主义分子,普京表示,俄罗斯政府不会屈服,而会“以牙还牙”,“如果有人试图使用这样的手段对付我们的国家,俄罗斯就会采取合适的时段来反对这些恐怖分子,包括他们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后台,不管他们在哪里。”
普京已经要求总参谋部来制定计划,以备必要的时候采用军事手段。与此同时,为了抗议丹麦政府允许“世界车臣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普京已取消拟于11月中旬对丹麦进行访问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曾多次批评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的做法的美国,此番在“神秘气体”问题上拒绝做出表态,而西方国家也普遍对普京政府的坚决反恐表示赞赏。
西方社会很清楚,在“反恐联盟”和9·11事件后的国际秩序中,俄罗斯显然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它在中亚、阿富汗和伊拉克事务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的稳定对于欧洲非常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恐怖袭击事件出现了活跃趋势,不同地区的恐怖组织遥相呼应,互有勾结。俄罗斯政府此次以坚决的态度和果断的措施,毫不手软地粉碎了车臣恐怖分子的阴谋,可谓沉重打击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对全球反恐有着深远影响。
近来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强化了人们的共生认识和合作意识。各国都纷纷意识到,对安全的种种挑战相互牵连,通常仅通过国家政策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整个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才能解决。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学者开始反复强调,美国要取得反恐战争的胜利必须懂得国际间相互依赖的必然性,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发现隐藏的恐怖分子,更重要的是才能减少潜在的恐怖分子。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本杰明·巴伯说得好:“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单边主义是无效的。”人们也必须认识到,反恐是一项长期斗争,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场类似“倒萨”这样的战争加以解决,反恐需要标本兼治,需要多边合作。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