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钱江晚报> 新闻报道 |
本报讯:随着学生“减负”后到哪里去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不少人都看好了社区这个较为理想的场所,然而在 日前召开的杭州各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很多街道文化站的负责人在肯定社区教育的潜在职能后,却不无忧虑地指出,学生 进社区,社区怎么管?是居委会还是街道来承担?产生的教育经费又该由谁来出?据悉,目前杭州市共33个街道,几乎每个 街道都有自己的青少年活动室,“减负”后的学生如果进社区,从硬件上讲,活动场所和简单的教学设施应该没有问题。在软 件上,一般来说,每个居民区都不乏各行各业的人才,具音乐、书画、民间工艺等素质教育范畴特长的人士层出不穷,对学生 来说,他们都是很好的辅导员。正是基于此,社区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学生“减负”后最好的去处。 学生“减负”后进社区参加文化活动的确可行,但社区工作者却想得更细一些,如果进,怎么进?“减负”后的学生 社区教育是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不同于居委会经常在寒暑假对居民区的小学生义务性的“看管”,后者重在组织各种活 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但前者却需良好的师资和必要的教学设备,这时,街道更能发挥它的协调功能。其次,也是最重 要的,学生的社区教育经费怎么办?街道文化站都是自收自支,又不能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如果没有一笔教育辅助经费,恐 怕进社区只能成一句空话了。 朝晖街道文化站站长詹伟勤向记者描述了她心目中对学生“减负”后进社区参加文化活动的蓝图:在政府拨给街道一 定教育经费补贴的基础上,街道成立社区学校,由社区教育办公室和社区妇联、团工委等齐抓共管,聘请有特长的老人为辅导 员,开办音乐、书画、工艺美术等活动,还可以讲授生活常识,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回社区,凭兴趣参加活动,获取多方面的 娱乐和信息。 和詹伟勤一样,很多社区文化工作者也都在考虑学生“减负”后如何进社区的问题,因此,他们都对本报倡办的大型 社区文化庙会寄予厚望,希望能通过本次活动进行这方面的试探,让社会了解街道欲为民分忧的一颗热心。 相关报道: 观点:减负呼唤第二课堂 相关报道: 减负后图书馆有新现象:大人办证为孩子借书 相关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徐辉谈学生“减负” 相关报道: 年轻教师的困惑:我的方法简单粗暴吗
相关专题:中小学生减负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钱江晚报> 新闻报道 |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