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鞠萍
嘉宾:郑毅(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主任)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冯林(《中国家长批判》主编)
责编:刘钦
主持人鞠萍: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今天是星期五了,又一期《名人相约星期五》和大家共同欢聚在这里,很高兴我来担任本期节目的特邀节目主持人,我是鞠萍姐姐。我也非常高兴回到我20年前小时候唱歌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现场有许多家长朋友和我最喜欢的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呢?因为我们的谈话主题和教育有关、和家长有关。我很高兴的为大家介绍我们特意请来的三位嘉宾,一位是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主任郑毅,郑主任好。
郑:主持人好,大家好。(掌声)
鞠:这位年轻英俊的是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的所长王东华老师,王所长好。(掌声)
鞠:还有一位是大作家,大主编,也是最近非常热销的一本书,叫《中国家长批判》的主编冯林先生。(掌声)
鞠:现场还有来自青龙桥小学的三位小同学,和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中华女子学院有学经济管理、有学前教育的、还有学播音的同行,你们跟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说说话。
现场听众:大家好。
鞠: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一直是家长非常头疼的,我现在也是一名家长,我儿子今年八岁。我跟大家一样,是抱着学习、探讨、请教的目的来的,首先我们想请冯老师谈谈,您怎么在书里一下子就把矛头指向家长呢?好像孩子没学好全是家长的问题。
冯:我们出版这本书目的也不是全指着家长吧,应该说我们把侧重点选到了家长这一块儿。前段时间出了很多关于家长教育的图书,这些图书里谈了家长各种经验,各种教育方法,怎么来教育孩子。但实际这些书里面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主体问题,家长自身是什么情况,可能很多图书没有注意这一点,要培养好的孩子,我们觉得首先应该家长以身作则,观念方面,各方面都得……
(音板:《中国家长批判》一书,就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况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焦点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和批判,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本书的主编冯林谈到了中国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普遍存在的十大问题,一、家长作风,专制主义;二、暴力倾向,赏罚简单;三、重智轻德,分数第一;四、己之私愿强施子女;五、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六、急功进利,实用主义;七、扼制创新,中庸心态;八、趋炎附势,盲目跟风;九、明哲保身,虚伪世故;十、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周末特别栏目《名人相约星期五》,特邀主持人鞠萍今天与您相约,正在谈论的话题是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鞠:冯主编说了,说家长先给理了十条原罪,有这么大罪过吗?我们先问问这位小同学,你听懂了吗,冯老师说的这些。
小学生:听懂了。
鞠:你都听懂哪一条了?哪一条你爸身上有?
小学生:我觉得都没有。(笑声)
鞠:那你爸爸不错啊。
冯:你爸爸打你吗?
小学生:没打我。
鞠:他对你学习上的分数没要求?
小学生:他就是要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鞠:哦,毛主席说的。(笑声)后面两位同学比你年纪大一点,你们心目中的家长是什么样子的?
小学生2:怎么说呢?要说刚才冯主编说的那十条问题里,“包办”还是有一点,但没那么严重,没那么过分。
鞠:你家长包办你什么了?
小学生2:生活起居,好像都是应该的。
鞠:包办了你还觉得是应该的?你是愿意自己做还是愿意让家长包办?
小学生2:希望自己多多练习。
鞠:你看,家长的爱反而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和赞同。这位同学你想说点吗?
小学生3: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每个家长都应该有这个愿望,但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在我家里我爸我妈我喜欢什么他们都让我去做,我觉得这点我爸我妈做得比别家好,但我觉得他们对分数的要求也是应该的,打骂我觉得骂有时候骂一点可以,但打可不行。(笑声)
冯:打过没有?
小学生3:打是体罚,我觉得我们小孩儿那么小,承受不住。
鞠:郑主任您觉得呢?
郑:我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所以我对所谓“原罪”这类词非常敏感,因为弗洛伊德有他的理论,就是“原我”、“本我”、“超我”一大堆问题。“原罪”虽然是划了引号的,但肯定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列了十条,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十条,或者这十条不是都那么严重,我觉得真正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称为“原罪”,我觉得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是溺爱、包办,这是最大的核心问题,由此派生出来望子成龙,如果不好着急才要采取惩罚等其它一系列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可能不利于孩子发展。要想教育好一个孩子,每个年龄阶段要给他合适的爱、合适的方式,不能偷懒,该语言教育就要语言教育,该感情交流就得感情交流,如果这样的话你的孩子走入正性循环你一辈子都省心。一旦你错了就不行了,家长觉得两三岁别管他,他懂什么啊,没有什么心理活动,吃饱了穿暖了就行了,结果大了以后出现亲子关系的异常,出现人格的变态,这时候家长才着急想改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孩儿咬被角边儿,你想改变他非常难,有经验的知道你一拿走他就哭,很难改,但是你要早期正确引导就不会产生这种问题。
鞠:怎么引导?我儿子就老拿一小块毛巾,还把它带学校去了。
郑:真是不止你一例,太多了。
鞠:得拿走?
郑:不是,刚才我讲了,关键时期的爱没跟上,他产生在贪恋关系的时候——
鞠:我们挺爱他的,他不缺母爱呀。
郑:孩子交往是很特殊的,有时候你训斥他一下也是他需要的,有时候你和他交流沟通玩都是他需要的,他该需要你的时候你要给他合适的爱,实际他咬被角边儿是什么意思呢?是缓解他内心的焦疑。
鞠:那您说现在该怎么办呢?毛巾是收起来还是怎么着?
郑:第一你要给他一个正常的依恋关系,比如带他玩得很开心,你首先把正常的依恋关系建立好了,再不行你就要采取一些奖惩,比如好的行为给他点鼓励,比如你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比较懂事了,你可以告诉他正常的行为应该怎么做,正常教他了,当然他的行为有一点固化,而且他有一定焦虑的环节,因为他习惯了,这样你通过正常的引导和他建立好了亲子关系,这时候第二步你再考虑采用行为矫正,你属于不良行为,我要矫正你,你没有了我奖励你,你有我惩罚你,这样一点一点改变他。我们经常问一个父母你了不了解孩子,许多父母说我了解孩子,几根头发我都清楚,但他不一定了解孩子的心理,所以每个时期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教育,这样孩子一步一步的,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音板: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周末特别栏目《名人相约星期五》,特邀主持人鞠萍和北京儿童少年卫生研究中心主任郑毅,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以及《中国家长批判》一书主编冯林正在探讨家庭教育中父母存在的问题,请您继续收听。)
鞠:王所长您谈谈。
王:在家庭教育方面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家长,现在有很多家长说没有什么人不重视孩子教育,那么如何去重视这个问题,这个如何是什么呢?就像现在很多家长说的,现在城市里面比如我的孩子,你重视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孩子教育的原理,就像刚才郑主任说的要懂得孩子各个心理发展时期,你要和他相适应。比如现在很多父母都注重孩子的营养,有的父母说什么东西贵给孩子买什么,人家说好就买,最后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钱,这个孩子要么吃成一个小胖墩,要么吃成营养不良,如果你懂得营养原理,你哪怕在农村里最偏僻的地方吃青菜萝卜,照样孩子的身体也是很棒的。在城市里面,哪怕你每天吃的都是高蛋白的东西,你懂这个原理,孩子照样是很棒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家长非常重要的是应该面对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学习,所以当我们父母看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首先不应该责怪孩子,可能自己是最大的污染源,孩子的问题症结所在,你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父母都能这样了,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们家庭才能和谐美满。
鞠:说了半天家长,我看在座的家长频频点头,我也不知道是支持,同意还是说这问题怎么都归在我们身上了,给家长一个发言的空间。
家长1:我觉得教育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应该把自己以前成长的经历和现在社会的认识统一起来,这样对孩子的期待,这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刚才那位老师说了对孩子的心理需要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我确实不太清楚,对孩子以前的教育,可以说尽可能的教育好他,比如道德方面,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这些可以做。等他上小学,幼儿园,我跟你们一样都是上班的,我们八点上班七点就要把孩子送走,或者送幼儿园,或者送学校,下午接他的时候五点接他,六点把饭吃完,可能七点了,在咱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待的时间实际很少,教育他的时间也很少,我只能保证他作业做没做完,需不需要我帮他默写一下,需不需要我帮他听写一下,老师有没有表扬他,哪些是好的。比方他学习好了或者怎样我给他奖励,把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我觉得家长能做的实际也就是这一点,如果要让家长成为心理学家,我觉得那是不太现实的,我觉得家长对孩子的作用实际还不如学校的老师,幼儿园的阿姨那么有帮助。到了学校你还得听老师的对吧?要不听老师的肯定不行。我的意思是说孩子教育家长是一方面,但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应该说在学校是很重要的,遇到好老师孩子就成了好孩子,老师水平差一点孩子肯定不行,我的观点是这样。
郑:我再强调一下,所谓孩子的心理需要,刚才我举了个例子,那是学龄前的,学龄前主要是父母在管理他,有许多父母剥夺了学龄前孩子的这种需要,许多父母进行超前文化教育,现在小孩儿三岁左右对文化教育应该是在次要地位的。但许多家长把文化教育放在主要,认为这时候不把文化教育放在主要孩子以后上不了大学,实际他不知道那时候孩子需要什么。我见过一个家长,他有个13岁的男孩儿,行为问题很厉害了,也不上学,顶撞父母非常厉害,父母也管不了了,父母非常委屈,痛哭流涕,说我们全部心血给这孩子,妈妈是数学老师,爸爸也是老师,说全部心血给孩子,孩子怎么会这样,我问你们怎么教育孩子的,他们说几岁我们就开始教认字,算算数,三岁就教解方程。
鞠:累死了。
郑:你说累不累。你现在可以问一问,可以调查调查咱们的学生,还没上学,你问有几个喜欢上学的,有几个爱学习的,有很多孩子还没上学就厌学了,你说这个孩子怎么发展?像我们以前是玩过来的,到上学的时候特高兴,觉得上学是挺新鲜新好玩的,没觉得上学很痛苦,如果孩子在他不适合的时候给他学习的压力,会从小就给他埋下了一颗厌学的种子,这辈子恐怕挺痛苦的。
(音板: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您继续关注今天的《午间一小时——名人相约星期五》特邀主持人鞠萍和教育专家将为您解疑释惑。)
鞠:周末的时候一般来说小朋友你爸你妈会陪你干点什么呢?
小学生:玩。
鞠:玩什么呀?
小学生:假如休息一会儿跟我玩棋。
鞠:真不错,现在周末很多家长比孩子还忙呢,周末总是加班,小孩子就只能在电脑前啪啪啪几个钟头,你参加什么兴趣班吗?
小学生:有,星期六是奥校,星期天是画画。
鞠:这两个班都是你自己愿意报的吗?
小学生:不是,我们班你想报就报,不想报就不报。
鞠:还不错,奥校好像不是谁想报就能报的。
小学生:奥校到三年级考上了就可以到清华去了。
(唏嘘声、笑声)
鞠:画画是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小学生:是。
鞠:那你爸真不错。你几岁了?
小学生:七岁。
鞠:你那小哥哥,就是我儿子,什么班都不报,我说这儿有兴趣班,你报一个?看了看,乒乓球我喜欢,但是球来得太快我接不住。(笑声)因为他们班上有几个同学打小就练,类似乒乓球班,他们学校的特色就是乒乓球,乒乓球来得太快,我接不住,然后又说别的,什么也不报。星期六、星期天我要有时间就跟他出去溜溜,什么动物园,什么大街上,哪儿看看新鲜事,热闹,就是专家说的交流。可能在座的家长有问题要请教我们的专家。
家长2:我那孩子四岁,现在上幼儿园呢,刚才郑教授说的,他想干什么是让他干什么还是不让他干什么?你说今天礼拜六吧,孩子想干嘛,去麦当劳,肯德基,要不就去动物园,你说不让他去吧,他也不干,一天都不高兴,跟你闹一天。带他去吧,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去又不可能,头天去了麦当劳第二天要去肯德基,你说怎么办?你说让他学习吧也不行,孩子的幼儿园是搞体操的,人家还先了他,结果去了两天他不去了,他四岁多了老师让他练他不练,他说我就练两下,练两下就不去了。随着他去又不行,要随着咱们的意思他又不干,我就想请教一下郑教授,我应该怎么办?
郑:刚才那位讲的他的孩子非常典型就是享乐原则在作怪,不去吃苦。我觉得还是应该调整,第一给他讲讲道理,因为他毕竟三四岁了,应该还是懂一点道理,志向问题,兴趣爱好调一调他,比如体操的问题,你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引导他,再去练,孩子一上来做这些东西太枯燥太苦了,可以先带他玩一玩,比如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你可以带他上幼儿园玩一玩转一圈再回来,你不要一下把他放到那儿,他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千万不要把他这些东西和痛苦结合起来,一去练体操就是苦,逐渐能够把他的兴趣调上去觉得是玩是高兴,这样成功率就非常高,包括画画学钢琴,凡是被动的练成功的没有几个。如果他兴趣调起来的话他爱练体操的时候你不让他去他主动都要去的时候你那孩子80%要成功,要能成为冠军,所以你要往那儿引导他,培养他兴趣,培养他这方面的志向。第二个改变奖惩方式,去麦当劳可以,把麦当劳、肯德基当成一种奖惩条件,你做好一些事情我才能满足你这个条件,一个条件搭一个条件,慢慢建立好的行为模式,逐步把他被动的变成主动的,这样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但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一天两天。
(音板:)
鞠:现在很多家长,三十多岁或者四十多岁,像演艺界的人,比如唱歌的,我绝不让我孩子再唱歌。相反没有在这个行当干过的,前两天一个家长说,求你一定要弄到“银河里”,弄进去了,孩子死活不去,他说妈,我告诉你,你再要我去我就自杀。(笑声)大人带着好像去了两次,现在也不自杀了,大概是自己慢慢喜欢上了,前两天还演出过一次,兴趣培养起来了。我觉得现在孩子确实挺难,我现在就不知道我儿子以后能干什么,现在正经单位,大学生都得挑挑,未必能找到工作,以后竞争这么激烈,社会不断发展,我觉得孩子身上实在负载太重,对于父母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不会说我孩子没工作,我能不管他吗?到头来不是还得你养着他吗?出去怕学坏了,再走向歧途,所以家长其实是挺难做的。
冯:所以我们批判的目的不是责备家长,是让家长有更好的心理准备,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之后更好地和孩子沟通。
王:我觉得我们的家长身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对孩子教育方面更多的是塑造,所谓的塑造是什么呢?把孩子当成一个泥巴,然后按自己的意思踹打变成一块砖,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是把孩子看成一个植物,让孩子去生长,自己去生长。比如很多父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设计前程,我觉得这个事情,除非你这个家长是很高明的,可以不伤害孩子,优秀的父母亲不是说不给孩子设计前程,而是随着根据孩子的需要,看孩子的兴趣在什么地方,我给你提供这种兴趣,让你在这一阶段里不浪费时间。我觉得更多的孩子是一个植物,你应该给它施肥,浇水,修枝,打农药,更多的是促使帮助孩子成长。
郑:如果把孩子比成植物,我们家长最重要的是应该知道浇什么水,知道怎么养,很多人喜欢植物但都养死了,因为方法不对。
学生4:我觉得今天来到这里的中学生少了些,我觉得中学生是社会很特殊的群体也很值得大家想想,我是作为一个中学生的过来人,也颇有感受,想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作为青少年来说,他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溺爱,所以青少年需要的是父母给他一定的自由,而不是说塑造一个很好的世界,让他去填充。同时我还想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吃一点苦是有好处的,我们需要吃苦,当然望子成龙以及父母一些急切的关心都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把孩子放开,让他真正发挥自己,也许自己会受一些苦,但是受苦的同时也是一种磨练一种锻炼,这时候父母可能很心痛,但我想说这种关爱也是一种博爱,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爱。
(音板:)
鞠:我手头还有材料,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有90%左右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但随着他们年龄增长以后,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变成失望的不在少数,就是到中学生这孩子不疼不爱的,很大一部分家长觉得这孩子没法管,这么大了我也不跟他费这劲了,郑老师您说说看。
郑:中学生确实是非常关键的年龄阶段,也很特殊,刚才我讲了心理学上的第二个反抗期就在中学生青春期前后,这时候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想法也特别高,但是作为家长如果处理不好经常会造成分歧造成矛盾,许多家长为什么期望值降低?就是因为管也管不了。作为中学生他存在几个矛盾,第一成熟意识过强,社会适应能力太差,这样过强的成熟意识,过低的生活能力导致很大矛盾,最后他容易出现问题,适应不了,这个问题怎么造成的?都是由自己造成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没有那么多打打闹闹到社会上去玩去闯的机会,所以孩子的社会能力很差,但是到了青春期他又觉得自己长大了,什么都行了,不需要父母管了,父母突然的不管了,我们心理学称之为断乳期,孩子心理上没有达到很好适应环境的时候断了,孩子怎么办?最后自己去闯,有的可能闯得挺好,有的就不好,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适应能力很强,成熟意识也很好,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也很强的话,那父母很高兴,你就是一个可以让父母放飞的人。看似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看似是孩子最后不听家长的话,实际是家长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段时间我奉劝这些中学生们能够了解了解自己的状态,你独立的能力行不行,不要一味的成熟意识过强,逆反,什么都不听,你具备了不听的能力以后再不听,再自己走。
鞠:其实在中学生这个年龄还是挺可爱的,为什么?现在我们中学生节目就特别难办,你不知道他喜欢看什么,港台,新出来的偶像他们全知道,说什么韩国的,黄头发的,他们全叫得出名字,我都叫不出来。我们家还有一个中学生,我哥哥的小孩儿,每天听CD,网上聊天,他关上门你不知道他干什么,肯定没学习,前几天考了30多分,我嫂子就跟他急了,说是跟我儿子玩的,打电脑玩的,然后就研究怎么把他们分开,后来我说不同意,我说星期六星期天就一块儿玩呗,我实话告诉你,我小时候化学还考过一次18分呢。(笑声)后来他们就都不说他了。但我也经过调查,全年级300人他排第60,我觉得也凑合,普遍都难。(笑声)
(音板: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您继续关注今天的《午间一小时——名人相约星期五》,特邀主持人鞠萍和教育专家将为您解疑释惑。)
郑: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千万不能挫伤,孩子自尊心上进心一挫伤就坏了,所以教育孩子还是鼓励、引导、塑造,给他们自尊,让他自己知道努力成功。知道自己管理自己,知道去努力学习,这样就好了,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偷偷的,像以前点个煤油灯、蜡烛去学习,去读书,到这时候家长就不用操心了,他肯定能学出来。像当时我们有些同学去插队,为什么有的能够上大学,有的不能?他就完全是自己努力,这个努力是怎么形成的?是从人格形成、心理发展过程中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中他才知道努力学习。
鞠:根本没家长什么事。
学生5:我认为作为一个家庭最忌的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他成为筑建的模具,有时候我们家长利用家庭这个工具把他的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具体的形式,另外一种就是说他为成为牵绊我们足迹樊篱,如果他在各个区里都划清了界线,这个地区你不可以跨越,那个地区你可以去探索一下,这样我们发展的空间会相对缩小很多。我刚才很欣赏几位专家说的培养植物的观点,我觉得我们要说这个植物,并不是我们观赏的盆景,而是让它自由的发展,给它提供一个几近自然的环境,让它任其自由的生长,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美的地方要我们发掘,并不是大自然中缺乏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即使我们认为这是很多余的枝芽,但是把它放在自然的环境里面也是很美的。也许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嘛,他的心理是自然成长的,你要立志,但不要立长志,我觉得立长志不如慢慢的清楚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像刚才鞠萍老师说的不知道你们家孩子将来适合做什么职业,其实我觉得无论他做什么职业,只要他能够做真正能发挥自己价值的事情,就非常好了。
冯:这位同学说得挺好,我们在书上好多专家也谈了这一点,将来孩子做什么,所谓望子成龙的结果是什么,所谓成功标准是什么,现在这种成功标准很片面的,很庸俗的成功标准,作为孩子他能够自由快乐,而且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哪怕做普通的人也是成功的。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并不是说他一定要成为有身份的人,挣了多少钱。现在为什么家长给孩子这么多压力,他也有这个原因,老是觉得以后竞争很激烈,现在就一定要让他怎么怎么样,以后他才能成功,才能做出什么事,实际成功的标准不一定这么狭窄。
王:父母对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其次是做事,再次才是做作业。比如我们有时候出去演讲的时候很多家长就说我现在不想别的东西,只想让我的孩子上清华上北大,我说上清华北大这个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难也很难,说不难也不难。但到了清华以后,到了北大以后,他从19楼往下面一跳,自杀了以后,到那个时候这种结果呈现在你面前的你时候你就会说哎呀,我还不如让我的孩子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做一个快快乐乐幸福的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做一个多么不可一世的人,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在他孩子临死的时候他觉得感谢他爸爸妈妈带他到这个世界上来,他感谢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给他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周围的人也觉得他是好人,这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我觉得家庭教育,我们的父母亲应该着重于在这方面培养我们的孩子。
(音板)
郑:我还想再说一下家长的自身修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讲选职业的问题,刚才鞠萍也谈到很多演艺界的人不想让他孩子当艺人,但很多孩子还是从事了。就像我们当医生的,太苦,有的人就说下回我再也不让我孩子学医了,可很多大夫的孩子还是学医了,我觉得这种影响还是很大,父母因为做一些研究,做一些实验,包括做医生你成天都要看书,没完没了的要更新知识,孩子见到父母,从小,生下来开始就觉得一定要学习,这个概念无形中就形成了,所以他非常爱学习,把学习当成很自然的事情,从来没觉得学习让他痛苦,学习是额外的事情,他觉得是正常、自然、应该做的事情,自然成功了。
冯:这就是中国常常说的家风问题,家风是家庭文化延袭下来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潜移默化的。
郑:其实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教育出好的孩子来,这是一定的,但如果你尽力了,而且做得很好,采取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得当的方法注重孩子心理活动,任何家长都可以教育出好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家长不能被这“十大罪状”吓回去,其实这些只是提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实际很多家长也觉得很痛苦,费了很大力量,很多人由于他不太了解方式方法而走入教育误区导致了孩子出现问题,实际没有一个家长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坏孩子,培养成没有上进心的孩子。
家长3:我也是一个家长,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挺可怜的,独生子,也没有什么伙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我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明的家长。但我觉得我们父母或者成年人有时候犯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常从成人的角度看孩子,事后可能也能反应过来,但是事到临头的时候就会觉得想改过来挺难的,我们认为这件事就不应该这么做。我觉得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样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时候看到孩子犯一个错误或者做一件事情不合自己意的时候就会特别生气或者抵制不住发火,实际更应该心平气和的为孩子想一想。
(音板)
鞠:我们针对家庭教育谈了很多,重点是就家长如何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我想教育是没有什么定数,非得这样或者非得那样,都是大家根据专家的建议还有我们自己生活当中的体验自己来感悟,自己受到一些启发。节目最后,我代表我们责任编辑刘钦感谢到场的嘉宾和现场的听众朋友,也感谢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最后特别感谢三位专家,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再和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同学们一起探讨我们关心的成长教育问题,好,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订头条新闻送千元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