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目击:约旦此地尚无伊难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3日16:06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安曼记者 蒋少清 李骥志 本报安曼特派记者 张兰华 22日下午3点多钟,记者来到距约伊边境几十公里沙漠地带的两个难民营。这时天色阴沉,风沙劲吹,让人睁不开眼。第二难民营入口处,一辆警车外站着两个安全警察。难民营内,临时搭建的54顶帐篷在狂风中抖动,数十名身穿印有红新月标志白色工作服的约旦红新月会志愿者,正头带防风镜顶着寒冷的风沙在帐篷里工作着。 “真希望早日回到苏丹” 这里是鲁韦希德,是位于约旦东北部距伊拉克边境约70公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因美英对邻国伊拉克发动的战争而成了举世瞩目的热点地区。目前,约旦政府和人道组织正在这里建造的这两座难民营,第一营用于接纳伊拉克难民,第二营用来安置取道约旦回国的“第三国国民”,两个营之间相距5公里远。 第一批为躲避战乱而撤至约旦境内的第三国国民是在3月20日清晨、美国对巴格达实施轰炸几小时后到来的。这批避难者有275人,绝大多数为苏丹人。 记者采访了一些难民,经过连夜长途奔波,他们疲惫不堪。一位在伊拉克工作的苏丹籍说:“感谢真主,我们安全抵达,孩子们都吓坏了。”这位母亲怀抱着孩子,眼含热泪地说:“真希望早日回到苏丹。” “我们不是难民” 营内一些红新月会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安置过境人员,这些人中除了苏丹人,还有索马里人和埃及人。在一顶帐篷内,刚从伊拉克撤到约旦的4名苏丹留学生带着满脸满身的沙土,坐在铺在地上的床垫上与记者交谈,“我们都是在伊拉克留学的大学生,我们有自己的护照和身份证。我们不是难民。” 在隔壁的帐篷里,坐着4名苏丹女大学生。一位名叫穆娜的姑娘对自己不得不中断学业感到忧心忡忡。也有姑娘说,“床垫上全是沙土,卫生间也还没有最后装好”。 正在巴格达大学上二年级的阿迪勒告诉记者:“在伊拉克大约有300多名苏丹留学生。有些学生是为了不让父母和家人担心才离开伊拉克的,但还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伊拉克。”望着四处透风满是尘沙的帐篷,记者问:“你们将在这里住多久?”阿迪勒说:“我们有的人已经拿到了回喀土穆的机票,有的正准备通过这里的航空公司订票。” “我不能丢下我的家人” 据当地新闻官介绍,目前的入境者中没有一个伊拉克人。但这位新闻官预计,今后从伊拉克撤到约旦的人还会不断增加。 至于为什么没有伊拉克人,据有的难民认为,从伊拉克进入约旦方面需要好几个小时的路途,可能伊拉克人觉得他们很难做到。也有人认为,叙利亚和伊朗有不少伊拉克难民进入,是因为叙利亚完全开放边境。而约旦当局虽然表示他们接纳难民,但同时有严格的限制,没有约旦居留权,就不能进入。有的难民说,他们在边境看到,有伊拉克人想进入,却受到了边防人员的阻挡。 此外,在这段时间里还有81人离开约旦国境进入伊拉克,其中不乏一些伊拉克公民。32岁的卡什米在约旦首都安曼工作,他排在一队等候批准离境的伊拉克人中间对约旦媒体的记者说:“我是一名有三个孩子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丢下我的家人。”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