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慑与畏惧”:是战术更是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3日16:33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记者 史文倜 昨天,当Fox电视台直播美军第一次大规模空袭和导弹打击巴格达时,主持人像欣赏艺术佳作一样惊叹:“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震慑与畏惧(Shock and Awe)’了。”美国人看着自己的军队以压倒性的优势轰炸软弱的敌人,有这样的自豪不足为怪,只是他完全误解了“震慑与畏惧”这一军事概念。不单是Fox,其实很多媒体这两天都在误用这个概念,最典 1996年,当詹姆斯·韦德、哈兰·乌尔曼和他们的军方研究伙伴们完成《震慑与畏惧:迅速实现统治》一书时,他们其实为冷战后的美军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维,那就是不再一味寻求依靠决定性的军事优势来击败敌人。 在他们看来,冷战后美军的主要作战任务不再是与强有力对手的“肉搏”,而是参与维和、反恐等行动。如何在地区性冲突中、在面对弱小敌人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军在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呢?答案是从心理而非物理和肉体上打败敌人。他们向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孙子借来了一句格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里,“迅速实现统治”是目的,它不同于拼实力、拼损耗的传统战略思维,它相信能够有更好的方式来解除敌人的武装、消弭敌人的抵抗力量,而这种方式就是“震慑与畏惧”。 “迅速实现统治”强调对敌人意志的控制。当美军充分利用自己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势,通过在信息、交通、供给、训募等领域给敌人以控制时,他们就能控制敌人的意志,再加上“斩首行动”这样旨在瘫痪敌人指挥系统的战术,不战或速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就会实现了。 乌尔曼认为,“震慑与畏惧”并不需要优势兵力,但需要在技术和训练方面的绝对优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一场全方位的“包围”战,干扰敌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摧毁敌人的意志,使敌人根本无力反抗,除了遵从美军的战略意图之外别无选择。在《震慑与畏惧:迅速实现统治》一书中,作者甚至把二战时美军在长崎、广岛投下2颗原子弹使日本社会顿时崩溃并导致日本迅速投降作为“震慑与畏惧”的最佳例子。 由此看来,美军此次对伊战争的确是一场典型的“震慑与畏惧”战争。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争中,他们通过媒体、特工和宣传等方式不厌其烦地展开心理战,做足了策反工夫。而且,他们的策反并非循循善诱,而是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告知伊拉克军队:如果你要抵抗,只有死路一条。空袭在此只是整个“震慑与畏惧”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震慑与畏惧”主要是一种方法,而非对美军行动的描述。 乌尔曼曾在美国军方多个研究机构任职,更是鲍威尔在国防大学就读时的老师。难怪《洛杉矶时报》称“震慑与畏惧”为一种“感激”,是鲍威尔对老师的致敬。鲍威尔之前曾称赞乌尔曼是“我所遇到的最有头脑和最具煽动力的人之一”。而拉姆斯菲尔德在1999年接受CNN的采访时也曾引用乌尔曼的概念,对美国当时对南联盟的空袭表达了不满,称“按部就班总是伴随着风险,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是震慑与畏惧,进而迫使敌人改变他们的如意算盘”。 联合国预计此次伊拉克战争将造成数以万计平民伤亡和130万难民,整个伊拉克将有半数人口陷入水荒。但是如果美军的“震慑与畏惧”设想果真得以实现,那么为战争而饱受苦难的伊拉克人也许会在尚未想清楚的情况下“浑浑噩噩”地放弃了抵抗。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