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4月3日《午间一小时》:帮人为什么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05日19:30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吴新生(河南郑州一普通市民)

  刘 忠(河南《城市早报》记者)

  主持:庄 丽

  责编:张馨月

  (音板)

  主持人庄丽:听众朋友你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欢迎你继续收听,我是庄丽,听众朋友,现在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常常会向对方递上一张名片,如果您要是接到这样一张名片的话不知道您会作何感想,同时会把这张名片怎样处置。这张名片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有困难我来帮,群众在我心中”,接下来是这个名片的主人,为一些家庭提供义务服务的内容和他的联系方法,名片的背面是“弘扬一种精神,倡导一种道德,奉献人间真情,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就是这样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引起了河南《城市早报》记者刘忠的注意,今天我们就把河南《城市早报》记者刘忠请到了我们的录音间,同时请来的还有这张名片的主人吴新生,接下来我就把二位介绍给大家。刘忠,你好!

  刘:你好,各位听众大家好!

  庄:吴新生,你好!

  吴:你好,全国听众朋友你们好。

  (音板:吴新生,河南郑州一普通市民,从1999年十月开始上街散发帮人名片,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至今已散发这种名片三千多张。刘忠,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城市早报》社会新闻部记者,2001年2月在《城市早报》发表了对吴新生的连续报道。)

  庄:刘忠,我先跟你了解一下,你最先是怎么注意到这张名片的?

  刘:在我做这篇文章之前我的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张这样的名片,他说你是作记者的,看看有没有报道的价值,我就看了看,感觉和其他人的名片不太一样,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

  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我这样的感觉,这个名片如果不是和吴师傅打交道,拿到手里更像一个广告。

  刘:它确实就是一个广告,是一个助人广告,是帮助人这样一个广告。

  庄: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要为大家提供服务,帮助。

  吴:这种想法是99年的事情了,大概10月份的时候当我路过一个菜场门口,看见一个老太太左手拎着菜,拎着米,感觉很吃力,当时刚下过雨,地面还比较滑,我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就想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又拎着这么多东西,万一滑倒怎么办,我正在想这个事情,老太太就走出去了,走出去了以后她又把手里的东西放下停在那里休息,从兜儿里边掏出手帕来擦汗,当时我就没有再犹豫,我就过去了,我说老大娘,天才下过雨,路滑,让我把米给你送回家吧。当时老大娘用比较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说我不认识你呀,我说没有关系,你不认识我我不进你们家,我把你的东西送到你们家楼下就行了。

  庄:也就是说当你帮助那个老人的时候一开始她是对你不放心的?而且你意识到了。

  吴:对,不认识嘛,陌生人,她感觉不太放心的。当时把她送到她家楼下我就走了,她叫住我说你到我们家喝口水吧,我说不用了,我说老大娘要是你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要买东西买什么不大方便我可以来帮你买,当时我留下我的传呼号就走了。

  庄:怎么想起来印名片?

  吴:当时把老大娘送到楼下以后我就留下传呼号走了,在路上想了很多,晚上回到家也没有睡着觉,一直在想这个事,用什么样一个方法为更多的人,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这样一种信息,我为他们提供帮助,想来想去我就想到用信纸把我帮助的范围写下来了,大概写了有十几张,第二天我就把写的帮人的也算是广告吧,张贴在家属区大门口,过了大概有半个月吧,也没有收到传呼也没有人和我联系,我感觉是怎么回事,可能别人没有看到,我写的这些东西是不是不在了,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我还感觉有点灰心,感觉用这种方法不行,无意中看见路上有一张旧的名片,我又把它拾起来了,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些为群众服务的内容印到名片上发给大家。

  (音板:一位普通市民的非常之举,三千张帮人名片的尴尬与幸福;与名片主人共话心路历程,听专家学者评点事事非非。午间一小时公德系列《叩问心灵》第七集《帮人为什么这么难》。)

  专家点评:收到这样一张名片您会做何感想?仅凭一张名片您能相信他吗?这种助人方式您能够接受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李萍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接触范围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那么人和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就困难了,作为一个陌生人一张陌生的名片,我觉得很难从一张名片上来判定它是真还是假,所以我想持这种戒备心理是自我保护的正常表现。再有就是咱们刚才讲到范围包括代人交水电费,买东西,我觉得像这种涉及到钱财的事情,如果以帮人的形式,特别是陌生人,很快就建立经济上的信用,我觉得这应该有一定难度。”国防大学乔松楼教授却认为应该相信这种行为,他说:“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人家,现在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第一,这个事是一个好事还是一个坏事,第二是有好处还是有害处,这件事是好事,而且是不要报酬的,这样的事情你可以做,你可以不做,但是你绝对不能对人家说短道长。”

  吴新生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样的经历,这些经历和他发名片助人有什么关系呢?请继续收听《帮人为什么这么难》。)

  庄:我们听你这么说我想收音机前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你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吴:1983年当底,在河南汤阴服役了三年,86年从部队复员,分配在郑州铁路分局建筑段,分配在这样的单位工作。98年由于单位减员增效,为了响应号召吧,为企业分忧,当时就退职了,退职后就留在家里歇了有半年多吧。

  庄:当时没想到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维持比较好的生活。

  吴:当时想过,而且我也找了好多熟人去联系这个工作,当时工作也不太好找。

  庄:当时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呢?

  吴:找什么样的都可以。

  庄:什么样的都可以?

  吴:对,但是一直没找着。半年后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的营销部正在招聘,我就去了。经过面试吧,被录取了,录取之后就在中国人寿河南分公司的营销部推销保险,业绩很一般,很一般。

  庄:这是你在介绍你个人的经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你的这些个人经历刘忠曾经调查过,我们请刘忠把他调查你的情况跟大家说一说。

  刘:当时采访完吴师傅之后,心里的谜团还没有解开,为什么他要退职,因为他当时才37岁,那时候你还年轻,为什么要退职。

  庄:吴师傅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退职是什么概念。

  吴:退职和退休不一样,退休可以享受国家的一切待遇,正工资,单位发的一些福利,都能享受到。但是退职后就享受不到这些待遇了,现在每个月就是这380块钱。

  庄:也就是你们单位规定想退职的话每个月给你380块钱,你也不用上班,其它的单位也不用管了,你也不用管了。

  吴:对。

  庄:退职是这么一个概念,刘忠接着介绍。

  吴:后来我到他单位,退职是因为当时要减员增效,吴新生当时在工区在车间里面干电锯工,他这个人不太合群,工人里面有打麻将,喝酒的,干什么的都有,他看不习惯,就是不太习惯吧,再一个他退职以后每个月也会有380块钱的工资,他就是这样退下来了。

  (学者点评,离职在家的吴新生想到了印发名片帮助他人,对他这种行为最根本的动机学者们也是各有各的说法,乔松楼教授认为这种行为本身是一种快乐。他说人生有四种层次的快乐,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行善最乐。而吴新生通过自己这种行为享受到了最高层次的快乐,即行善最乐。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的王海明教授则是这样分析和评价的:“发名片做好事的行为如果据我看是动机是比较复杂的,里面会有一种名誉心和最终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心理,美德和幸福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发名片做好事是因为美德是幸福的根本保障。)

  (音板:我们的生活平常却温暖,因为在我们周围总有细微的关切,无论我们是得到者还是给予者,请珍视我们内心的善,您正在收听的是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

  庄:那你当时是怎么把这些名片发给大家的?

  吴:当时站在路上,看见老年人,残疾人,向他们发名片,有些中年人,凭感觉吧,感觉他们比较困难的也发给他们。

  庄:那他们拿到名片的时候一般都是什么反映?

  吴:有两种反映,一种是说像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再多点就好了,第二种反映就是不理解,有的人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假的,印这些名片行骗什么的。

  刘:采访的时候我做了个实验,他在街头散发名片,我在旁边观察,很多人接到这个名片就扔掉了,有的根本就不接这个,有的人说又是做假证广告的,办大学毕业证的假证广告的,其中有一个女的看了这个对我说了几句:“光听说你们上海有个徐虎,没听说郑州还有一个吴新生。”然后摸着吴新生的脑门儿,“你不发烧啊?”我在旁边看着心里不知道是该乐还是该怎么着。

  庄:吴新生,当时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尴尬,有没有一些难受。

  吴:当时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我遇到这种情况比较多了,承受能力大了,已经能够承受下来了。在这之前说难听话,甚至辱骂的遇到很多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些还不算什么,习以为常了。

  庄:您是一共发了三千多张了是吧?接到这个名片,给你打传呼需要你帮助的人有多少?

  吴:不多,大概有200多人吧。

  庄:其实也不少了。

  吴:更多的人是打电话过来问候,关心,就说现在像你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社会上像你这样的人再多一点就更好了,但愿好人一生平安吧。

  庄:也就是说发名片做好事有苦有乐,但是终于让你在离职以后,一个人比较孤独,比较寂寞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个寄托,那怎么会越做越大?因为我们想发三四千名片出去,为大家提供免费服务,郑州也是全国的大城市之一,凭着您离职以后的380块钱好像是起码得骑自行车吧?这好像是一件挺不轻松的工作。

  吴:对,既费时间又费体力,光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庄:你刚才说的还是好的,都是慰问,需要得到你帮助啊。有没有像在你散发名片时那样不好的呢?

  吴:也有。

  庄:都是什么样的传呼呢?

  吴:有时候骚扰传呼也比较多,有一次打这个传呼我就给他回了,对方接到电话他就说了,就你这个人能,我烦你,不想见到你,当时就把电话挂了。我感觉这个人是精神病。

  庄:你感觉他是精神病。

  刘:他说你是精神病。

  吴:我心里想,他是精神病,我跟他见识什么,我就这么想。

  庄:在生活中有没有人说你是精神病?

  吴:有,很多人也说我是精神病,精神不正常,半疯,傻子。

  庄:吴师傅,你帮人是为了快乐,那么帮人的过程中是不是都是快乐的呢?

  吴:也不是,有一次有一个小区,有一户居民家里的厨房下水管道不通了,不通了就打这个传呼,说你能不能来看一下,帮我疏通一下。当时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就去看厨房确实堵得一池子水,不通了,当时我就找一根铁丝通了通也不行,我说等到明天我给你借个疏通管道机把它疏通就行了,第二天我就到同学那儿也没有,后来我到哥那儿,我就想办法借一个,当时别人等着用,我给别人说了好多好话,我说用了马上给你还过来,他说那行,你赶快用,用完还过来,我们还要接着用。当时我就拿着疏通管道机,自行车还不好带,有一排钢丝,比较沉,我就坐了一辆面的把这个东西拉到他家楼下,当时因为太沉我就抬不动,我就上去叫他下来我们一起抬上去,赶快把它疏通你的生活也方便了是吧?当时他就说了:“你看我是不是干这活儿的人?我不是干这活儿的人,你要愿意抬你抬,你不愿意抬就算了,那我自己再掏钱让别人给我疏通好了。”

  (音板:吴新生上街散发帮人名片为何会引来众多非议,人们的怀疑与嘲讽究竟是不是正常的反映?帮助别人为什么也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学者专家的看法,国防大学的乔松楼教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听说一个海岛上的人都是一只眼睛,我们正常人都是两只眼睛,那个人突然想发横财,他说我要弄条船,做一个大笼子,去这个岛上抓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人,然后回来到处巡回展览,我就收钱,这样不就发财很容易吗?这样就租了一个船,做了一个大笼子拉到那个岛上去,他去一看岛上的人果然都是一只眼睛,他特别开心,但是还没等他回过神来,人家看他这不是一个怪物吗?他是两只眼睛,我们都是一只眼睛,把他抓起来,把想发财的大陆上的人抓起来,把他抓在笼子里,我们开始巡回展览卖票。什么意思?就是当大家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被别人看为不正常,这是很可怕的。“中国人民大学李萍副教授这么认为:“我们打小开始的教育,特别强调人同此心的认识立场,都认为每个人的想法是跟我一样的,都是雷同的。看待这件事作为旁观者,作为第三者他可能想我不能助人为乐他也不能。这个人居然助人为乐了,他和我想法不一样这就非常奇怪,不可理解。

  吴新生发名片助人让很多人不理解,那他的家人能否理解和支持呢?请继续收听《帮人为什么这么难》。)

  庄:可是你看你现在离职以后就380块钱,家里有小孩儿,还有瘫痪在床的老人,我觉得在生活上经济是一个挺大的压力,那你现在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别人提供义务服务上面,妻子会不会对你有意见?

  吴:她一开始对我意见是很大,她也不理解,她感觉我成天在外面跑,也不是挣钱的,你说你在外面挣钱,我能理解你,我什么都能包下来,不管你干,你也不挣钱,成天在外面跑,还花钱,所以她不理解,她也经常为了些小事儿生气吵架。

  刘:据我了解,听他爱人先是说他,,但是她说得也对,不能说错。后来想把他的传呼停掉也没停掉,后来就想了个高招,给他一大堆衣服或者家务让他干,你干着活儿就不能出去可他照样出去,管不着。吴师傅特别执着。

  庄:爱人做什么工作?

  吴:她现在在她们单位做面点。

  庄:她的收入情况算你们家隐私,可以问一问吗?

  吴:情况也不是很好,现在借调到区委,包括统筹,现在一个月是400。

  庄:那这么说起来你们家一个月的稳定收入就700多块钱,这个在郑州算一个什么收入水平?

  吴:可以说是中下等吧。

  庄:中下等。那孩子要上学,家里有老人,你不仅不能挣另外的钱,还要打传呼,通讯花钱,甚至给别人修理东西的时候,因为你这个是义务嘛,我估计也要往里面贴钱,爱人有没有在经济上跟你发生矛盾?

  吴:有,一开始她不理解,她把我每个月工资都管起来。

  (音板:一位普通市民的非常之举,三千张帮人名片的尴尬与幸福;与名片主人共话心路历程,听专家学者评点事事非非。午间一小时公德系列《叩问心灵》第七集《帮人为什么这么难》。)

  庄: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今天我们谈话的话题是《帮人为什么这么难》,您听了我们这个节目如果有什么感想或者体会欢迎您跟我们联系,我们的联系方式是电话010-66092330。我们的通信地址是: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收,我们的邮政编码是100866,您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的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的电子邮箱是cnrtalk@sina.com,欢迎你继续收听。

  庄:吴新生,你的事情做了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你也很投入,从中也获得了快乐,你做这件事情是在你找不到工作,很灰淡的心情下做这件事情的,如果现在有哪个单位给你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那你是选择像现在这样的生活,还是选择工作?

  吴:我还是选择这项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还是选择这项工作。

  庄:可是你有没有考虑到如果仅凭着你这380块钱和你妻子不多的收入,你家以后还有很多的事情,做为一个男人,做为一个丈夫,做为一个父亲你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做,如果你仅仅是这样,义务为别人帮忙这是没有尽头的,而你家庭生活怎么办,你未来的生活怎么办,你考虑过吗?

  吴:考虑过。家庭生活,未来的生活,在我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会考虑一些,出去挣一些钱,在时间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考虑到这些事情,但是我考虑得更多的还是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个人的事情往后放一放。

  庄:可是你知道媒体对你的关注,尤其是当地媒体对你的关注是很多的,我想请你帮忙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属于你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或者将来就没有你想像的,等你有充裕时间的时候再去为家庭做什么事情。

  吴:这件事情到现在说实在的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

  庄:而且请你帮助的人越来越多,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多,所跑的路程也越来越多,你要为零配件,工具要花费越来越多,那你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你觉得能够保证能够做到,想帮忙就能帮上这样的情况吗?

  吴:现在还不行,就是说电话费,不说别的,就是零配件,一切乱七八糟的小东西,这些费用算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在我感觉高兴的一点是有好多人给我打电话,愿意加入无偿为群众服务这个行列中来,像这样的人多了把他组织起来,这样离他们近的他们就去服务,离我远的我就不去了,他们可以去,这样也可以为我节省一些时间。

  庄:刘忠,我们刚才请吴新生把他帮助人前后经历和一些感受通过这个节目跟听众朋友介绍了,我很想了解吴新生的想法,在我们看来快乐怎么能当饭吃呢?

  刘:当时采访的时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我问吴新生,我说这个好像是您的专业,最起码你要先顾着自己的肚子。他爱人现在用的化妆品就是雪花膏,其它没有任何化妆品,其实他爱人也长得挺漂亮的,没有用过化妆品,几年没有换套新衣服,我问他,如果其他人跟着你就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吴师傅也比较老实,他说也吵过架,后来就慢慢理解了呗,我说这个也不能当饭吃呀,他说我现在生活还是没多大问题的。他说有坐车的有骑车的有步行的,我就是骑自行车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还比较满足。

  (学者点评:吴新生这种几乎以帮助他人为职业的行为,不免让我们为他和他的家庭的未来产生了一丝忧虑,这种方式是否值得倡导和效仿呢?这种个人行为究竟能坚持多久呢?李萍副教授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大概是93年左右,武汉有一个小伙子,他是维修家电的,他也是非常想助人,所以提出来,我不记得是发名片还是登广告,许诺自己能够免费帮人修家电。但是需要他帮忙的人太多,我们知道修家电的很多基本的原件,包括配件什么的需要成本的,最少要成本价格的,他都是自己贴的,他的承诺是帮助人家嘛,就完全是无偿性质的。到最后,他自己原来开的店就倒闭了,他自己也难以维持下去了,就是这么一件事情。那么吴新生这件事情最好咱们不要造成这样的结局,我想他是不是能尽其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帮助他人。”王海明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我觉得这个行为能坚持多久关键取决于他这种行为能给他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和好处,如果这种行为总是遭到社会,他人的嘲讽,他得不到利益和幸福,那么他就不会坚持下去。”那么吴新生本人又是怎么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的呢?他觉得自己应该如何走下去呢?请继续收听《帮人为什么这么难》。)

  庄:刘忠,我听说你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正值河南两会召开的时候,这件事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注意,还专门约见你们做了一个谈话。

  刘:这篇报道有一部分人大代表看了之后也是有一些争论吧,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吴新生既然家里比较穷,借这个机会帮助别人又利用这个机会去拉保险,这样更好,团市委也比较重视这件事,当时团市委书记约我们过去,也是谈到这一点,吴新生你现在不能把它当成专业,你不妨把推销保险和帮助别人一起进行,一举两得的事情也能做,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又能赚钱又能做好事你为什么不做呢?另外关于服务方面让那些志愿者成立一个队伍,几十个人就跟着他干,他接到电话,接到传呼就让其他人去干。团组织有这样一个意思,另外团市委也是为吴新生这样的人,他们在策划搞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叫服务基金,这样的服务基金现在还在筹集当中,像吴新生这样的,家里穷,为别人帮助还要倒贴钱,为吴新生这样的人提供一个物质上的帮助,源源不断的让他们服务于群众,另外一个目的是想鼓励一下像吴新生这样的人。另外团市委还在做人大的工作,争取立法,保障像吴新生这样的人的权利。

  庄:人大代表也给你提了一个建议,说能不能又推销了保险又帮助了别人,你对这样的建议有什么看法,能接受吗?

  吴:这个建议我感觉,我个人感觉没有这样考虑过,因为在我帮助人的过程中很多都是社会的弱者,收入是很低的人,很多都是老人,残疾人,他们这些人没有能力购买保险。

  (音板:我们的生活平常却温暖,因为在我们周围总有细微的关切,无论我们是得到者还是给予者,请珍视我们内心的善,您正在收听的是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

  庄: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都需要像吴新生这样的人提供帮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拿到这样一张名片提出这么一个人,萍水相逢,也许通过我们今天的节目认识吴新生对他是信任的,但是有其它人,随便一个人,虽然他也有吴新生一样的想法,但是人们心里头又会有很多的介蒂,有很多的不信任,我觉得这是一个挺让人思考的问题。

  刘:从这方面,应该多考虑考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感觉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学者点评:名片越发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给吴新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吴新生的这条助人之路究竟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他本人,而且也取决于社会的每一分子,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够为吴新生们做些什么呢?社会应该出什么样的反映呢?让我们来听听学者们的意见:“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变得非常非常淡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像吴新生这样乐于助人而且乐意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去帮助他人,确实应该说是我们社会当中的一个希望所在。应该看到这种希望和现实的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人们有的道德水平与他所达到的境界相差是非常非常明显,就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并不要紧,对已经出现的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应该抱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我觉得应该唤起公众,作为第三者、旁观者一点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去呵护他,去维护他,尽可能的自立起来,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去麻烦他人,不去给他添麻烦,不让他增加压力,不让他超出他自己负荷的负担,我想恐怕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想社会对这种行为有一种责任,具体给这个行为的人以奖励,给他以幸福和福利,通过奖惩这样的机制,就能够让做好事的行为发扬光大。)

  庄:听众朋友,也许您觉得吴新生还有更好的方式来达到帮人的愿意,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他这条帮人之路走得更远,欢迎您给他出出主意,谈谈您的想法,总之希望吴新生们一路走好。听众朋友,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儿就全部结束了,主持人庄丽代表本期节目的责任编辑张馨月,录音师祁桂春、周俊生,录音制作黄颖、马彩芬感谢您的收听,欢迎您明天同一时间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公德系列《叩问心灵》第八集《志愿志的乐与愁》,好,听众朋友,我们下一期再见!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勿以善小而不为(2001/04/05/ 19:25)
3月28日《午间一小时》:你可知道我是为了谁?(2001/04/05/ 19:24)
3月30日《午间一小时》:点燃生命的希望(2001/04/04/ 15:21)
《午间一小时》4月3日预告:帮人为什么这么难(2001/04/03/ 06:3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美军侦察机摧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新浪网有奖聊天再度出击天天送手机!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