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月28日《午间一小时》:你可知道我是为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05日19:24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陈立(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郑勤(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老师)

  主持:原杰

  责编:高岩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原杰,再过两天北京开往西宁的一辆列车上将装上一个非常特别的集装箱,说它特别是因为这个集装箱里装的是送往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个给女子中学的书籍和一些教学用品,那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非常曲折、非常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把故事的主人公请到了录音间,他叫陈立,陈立你是不是自己给听众朋友做一个自我介绍。

  陈:我叫陈立,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届的研究生,也是土家族。

  (音板:陈立,出生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16岁时不负一家人的重望考入杭州商学院,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大学生活,读到大学三年级,一连串的意外使生活本来就非常拮据的父亲完全无力支撑家庭的重担,陈立毅然放弃学业,背起行囊去温州打工。一年以后帮助父亲摆脱了困境的陈立重新拾起家中课本第二次参加高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四年以后陈立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唯一一名保送研究生选择了去青海支教一年。)

  原:在陈立身边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老师,他叫郑勤,那么今天郑勤老师坐在这儿是跟我们的主人公在整个故事当中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我们今天也把他请到了我们的录音间,郑老师好。

  郑: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好!

  原:当时我提到集装箱,提到了那些书籍和文具,这些东西都跟您有关,是您自己募集来的?

  陈:我在的募集中起了一定作用吧,但是最主要的是靠北京市民和很多公司来给我们捐助的。

  原:你为什么要募集这些书籍呢?

  陈:当时我在2000年7月份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后,学校就决定把学校唯一保送的名额给了我,我们保送研究生有两种方式,第一是保送之后你可以选择直接读研究生,还有一种方式是先到贫困地区支教或者支边一年,一年之后再到学校读研究生,当时我就选择了第二种,就是先去支教一年再念研究生。

  原:那你什么时候去的青海循化呢?

  陈:我是2000年8月28号从北京出发的,当时和很多青年志愿者到的青海,填上姓名,然后举行了一个仪式,大概是9月2号到的循化。

  原:在循化你都看到些什么呢?

  陈:在循化,可以说一到西宁我们同学对青藏高原的反应就出现了。

  原:高原反应。

  陈:对,有很多同学就头晕,呕吐,不舒服,这是第一感觉。然后我们从西宁一直坐车到循化,一直在青藏高原上走。我到过很多地方,大江南北几乎都去过,也到过香港台湾,这个地方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同,首先你在高原上看不到什么农作物,一眼望去就是草皮。

  原:循化好像是山区。

  陈:应该算山区吧,但是树不多,就是很高很高的土块,土块上也见不着树,就是草皮,草皮也是紧紧抓着地面,匍匐生长的那种。土质特别硬,青海是三江之源嘛,黄河刚好从循化的角上流过去,黄河的水特别清,因为土特别硬,它冲不掉。要想在这个土上长些树就很困难。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恶劣,我看到一些农民种的菜和果树,那是他们的命根子啊,他们打一些土墙,整个连成一片,把果树和蔬菜连起来,因为一刮风或者一冻,可能就没有收成了,没有吃的了。

  原:那你一去就把你分到女子中学了吗?

  陈:对。

  原:跟你的想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陈:跟我的想像差别很大,像我们那个女子中学按统计数字是311个学生,全是女孩儿。311个学生包括老师,全都在一个房子里面,比较小,那么多人根本容不下。宿舍有这个演播室两个大。

  原:这么大的宿舍能住多少人呢?

  陈:两个班,70人吧。

  原:我们这个录音间里站人的话20个人就显得非常拥挤了,如果要是两个大也只能是40几个人。

  陈:它分高低床,下面住,上面也住。她们住的条件特别差,三百多人的学校,体育器材我只看到一个篮球架,而且还没有框,框掉了,而且吊框的板上还掉了一块板儿,整个三百多人的体育器材就是这个篮球架,她们下课就打篮球。

  原:就往板那儿扔?

  陈:对,往那个窟窿里扔,谁扔进了就算进了。她们的食堂是一个特别黑,特别破的一个地方,被城建局三番五次下令拆迁的一个特级危房,而且已经认定好多好多年了,但是还在用着。他的厨房是36平米吧,这么多人吃饭、用水,全都挤在里面,看了之后觉得特别寒心,进去就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放着一个大锅。因为我在那儿没呆够一年,听学生讲,那儿一年四季就是土豆加白菜,做一大锅菜,学生就在里面吃。还有一个案板,就是擀面切菜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蒸馒头的地方,也是一口大锅,上面有一个阁子。很多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即使吃土豆白菜她也嫌贵了,她出不起这个钱。

  (音板:我们的生活平常却温暖,因为在我们周围总有细微的关切,无论我们是得到者还是给予者,请珍视我们内心的善,您正在收听的是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

  原:你刚才提到你在那儿呆的时间不长,不长就回来了是吧?

  陈:对。

  原:为什么?

  陈: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个地方特别贫困,很多学生教学用具也跟不上,吃饭各方面的问题也特别差,我就想,如果老老实实在那里教一年书,我觉得在那儿意义不大。

  原:你在那儿教什么?

  陈:英文。如果我在那儿教书的话,一年下来,教两个班的学生,也就是60几个人,就是让60几个人能够学到这个课文,因为当时我教的是初一,学ABC,学一些基本入门知识,可能在课堂上向她们介绍一下外面的世界,教她们一些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还有我是学法律的,把法律专业知识也跟她们说一下,除了这两个以外,我觉得我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当时我想我能不能到别的地方给她们募捐。

  郑:为她们做点事嘛。

  陈:对。

  原: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陈:两三天吧。

  原:两三天,看了这个情况就有这种想法了。

  郑: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好像还是应该多给她们办点事?

  陈:因为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们那个地方也特别穷,我们家也特别穷,有时候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看着这些孩子我就想到我读书的情景,我在那儿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人帮助我,我想我这一生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人,可能比现在更好。

  原:我把话岔开一点,你上学的时候最想得到些什么?

  陈:我读小学的时候不懂事,读初中的时候我就特别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因为我们那里特别闭塞,我爸都70多岁了,他一直都是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没看过电视,只有一个那种晶体管的收音机。我第一次考大学考到杭州商学院,到那儿之后我就一个人去念书,坐公车也不会,也不知道公车是个什么概念,打电话也不会,和别人交流特别羞涩,压根儿开不了口。还有比如外面的同学谈的先进东西,比如照相机,摄影机,电视,冰箱,冰柜,都觉得特别神奇。

  原:从来没有见过?

  陈:对,当时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没法和别人交流。第二,心理有一种严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特别强,而且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你的学习,工作或者说以后你的成长,都会影响的,包括现在我的内心深处都有这种烙印在里面,没有完全消息掉。

  原:所以你看到这些孩子这种学习状况就勾起了你以前的情景和记忆了是吧?

  陈:对对。

  原:那你有这种想法怎么办呢?

  陈:当时我一下跑到校长那儿说,我说这件事情我一定会给你做成,吃多少苦,怎么着也会给你募集一些电脑,一些书,当时我上汽车的时候,校长说:循化人民就等着你了。

  (音板:在到达青海循化撒拉族女子中学的半个月以后陈立与校长韩有福立下了一份回北京募捐的军令状,一、募集20台教学电脑供学生使用,让学生接触高科技,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及观念,以及不被将来的数字时代淘汰,二、募集二台办公电脑,以改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引进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思想,三、募集五千册图书供学生使用,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四、收集北京名校的教学信息,并尽力与之建立长期联系,背上这样一份郑重的承诺,陈立踏上了回北京的火车,但是募捐的过程却比陈立想像的艰难得多,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陈立经历了什么?请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你可知道我是为了谁》。)

  原:当时你有没有考虑到你要募集这些东西也是需要一些钱的,这些资金的问题——

  陈:资金,因为我是一个学生嘛,我到那儿折腾一趟也没钱了,当时向循化中学借了两千块钱。

  原:学校借给你两千块钱?

  陈:其实这两千块钱我说是借,到时候肯定还你,按照校长的意思这两千块钱让我做活动经费。

  原:我想这两千块钱对这个学校来讲已经是非常大的支持了。

  郑:最大的努力了。

  陈:对,当时校长对我说是暂时用学生的伙食费,以后再用老师的工资补上去。因为学生都是交半年的伙食费,那么四五月的还没用,这两千块钱就让我先拿着给他们募捐,等老师的工资发下来了,再用老师的工资填在伙食费里面去。

  原:那你拿着这笔钱以后——

  郑:心里沉甸甸的,非常不容易。

  陈:拿着这个钱的时候,当时我心里有些发蒙了,第一个想法就是只能成功,坚决不能失败,我当时想应当能完成,应当比较容易完成,我想早点完成之后早点回去。

  原:当时你觉得你要募捐到这些东西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陈:我当时想的就是两三个月,最多两三个月,或者一个月,如果运气好刚好碰到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公司一下就能解决,我马上就可以运回去,没想到这么困难。

  郑:怎么困难呢?

  陈:刚开始到学生里面去,跑了很多学校,怎么说呢?不理你这个茬。

  郑:不太相信。

  陈:对,不太相信我。我穿得也比较乱,人家对我身份也不太了解,即使我拿出介绍信也不能确定。

  原:比较典型的人家都说过你什么啊?

  陈:去了之后人家说你干嘛呀?你准备卖多少钱啊?或者说你准备出多少钱买我们这个?还有的说你是骗子吧?直接这么说。

  原:还有直接这么说的?

  陈:有。或者说你是骗我们的吧?大部分人对我的身份不太相信,当时我心里确实挺难受的,过后一想也觉得可以理解,如果别人没有防范之心那骗子也真的会猖狂。

  原:那你的计划是不是就开始调整了?

  陈:对,计划就开始调整了。那两千块钱一拿过来,我坐一趟车,就花了一部分。因为我经常要联系别人至少要买一个电话,我就买了一个手机,花了一千五百块钱,这样就可以和别人联系。

  原:那钱不是没了?

  陈:没了,当时跑了十多天,跑了好多国家机关,部委,压根没想到这么难,我就突然陷入一个困境。

  原:当时你从学校走你还是一个学生?

  陈:对。

  原:有什么助学金和一些其它的经济收入吗?

  陈:我上大学的时候奖学金是挺多的,平均每年都可以得两个奖学金吧,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有一次到台湾搞了个学术交流会,把这个钱花了一部分,另外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我们家特别苦嘛,我爸爸特别不容易,我就把我爸接到北京来玩了一趟,不仅把助学金花光了,还借了一些钱,当时手头是压根没有钱了。

  原:当时是比较拮据了。

  郑:除了捐东西,你的生活都没有保证。

  陈:对,刚开始我们学校没房子嘛,我就租了一个房子,当时本来可以挤到学生宿舍住的,但是考虑到放募捐来的东西,就去租了一个小房间,五六平米吧,准备打持久战,一边打工一边解决。

  郑: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陈:对,找工作对我来讲也特别不好找,因为我必须保证我白天有时间啊,我白天没时间就不行。

  郑:你还得先找工作,你还得给人家打工?

  原:你都找了什么工作?

  陈:我在一家家具公司做过推销员,然后在法律生活杂志社做编辑兼记者,这两个工作刚好都能够出来,当时我想实在不行自己挣钱买,买也得买齐这些东西。

  原:也就是不管想什么办法都把这件事情干成了。

  陈:对,我有一个朋友是商贸公司的,我就说干脆和他一起做电脑生意,挣钱买。我们就搞了一个电子经营部,一块儿做这个,结果资金和经验都不足,不仅没赚,还赔了一千多块钱。

  (音板)

  原: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的第三集,《你可知道我是为了谁》,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孙立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郑勤老师。

  原:那时候你是不是做梦都梦到做成了一个大买卖?

  陈:是是,我不是卖电脑吗?梦到有人来买电脑,我把这个情况介绍以后他说我这儿有,给你吧,我也很支持他们(笑),他说我捐献给这个女子中学吧。

  原:但是始终没有碰到,这会儿心里有压力吧?

  陈:心理压力特别大,如果这个任务不完成的话,校长说了,我还没碰过电脑;学生,说实话,初中高中电脑没碰过没见过,那以后这个社会干什么都不方便,包括他们考不上大学出来打工,电脑都不会碰一下我觉得在北京也是比较艰难,而且也牵涉到我个人的问题,因为当时我立下军令状。

  原:有个人危机感了?

  陈:对,人家说你没有成功,那对我来说是一种惩罚,心里真是过不去。因为我是穷苦人出身,有什么事说出来了就一定要完成。我当时没想到这么艰巨。

  郑:那后来事情的转机呢?

  陈:是《北京青年报》的一位记者知道了我的事情以后。

  郑:怎么遇到的呢?

  陈:应该说是偶然。

  郑:你在哪儿碰到他的呢?

  陈:在电脑城,当时我正在里面转悠,因为那儿电脑公司特别多嘛,我就一家一家地问他们愿不愿意捐出去,问了七八家,一家都没有,当时就特别沮丧,心里特别闷,就出来说透口气吧,然后就坐在外面的凳子上,那儿像个花园,他正在那儿拍照,我就过去了,说你能不能帮一下。当时他就觉得我们太苦了,后来他就在北京报上作了这么一个报道。

  原:所以后来才有了〈研究生立下募捐军令状〉这篇文章的是吧?

  陈:对。

  原:你后来才有幸认识了郑勤老师是吧?

  陈:对。

  郑:是,我们是通过报纸认识的。

  陈:人大的陈一祥老师,还有郑义明老师,还有社会上很多热心的人,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很有善心的,我觉得非常好。

  原:这时候已经是几个月了?

  陈:反正一直到今年二月份都没什么进展。

  原:一台都没有募到?

  陈:一台是有,有三台,都是认识我的朋友,相信我的熟人才捐给我的。

  原:郑老师跟你是素不相识的。

  郑:其实我通过报纸认识陈立,其实我就只是一个联系人,献爱心的事儿是我们大家做的。

  原:能不能详细的讲讲这个事情前前后后的情况?

  郑:我是3月4号看的《北京青年报》,看见关于陈立的报道,说实在的,我也为陈立的精神感动了,觉得这个小伙子挺不容易的,而且当时看报道上说,他的电脑还没募齐,而且图书也不够,但是他说就是他打工,用打工挣的钱也要把这些东西买到,我觉得这个小伙子挺有志气的,我就想怎么能够帮一帮?其实帮他主要也是帮西部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也巧,我做图书馆的工作主要是做替旧工作,我们图书馆有一些文学书什么的,属于库本量比较大,需要及时撤下架,更换一些新的。别的大事我也做不了,力所能及的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我就有这种想法。第二天我就和我们室主任陈一祥老师说了说我的想法,她也觉得挺好的,她马上跟我们刘建良馆长一起商量这件事,大家找着报纸看,看了都受陈立的感动,而且我们馆里,包括我们大学都有对口单位,都捐过这些。

  原:那你们的对口单位是哪里呢?

  郑:河北省一些地方,我们也捐过几次,什么衣物,钱什么的。

  原:那你们有没有觉得给河北就尽了职责了?

  郑:对,有这种想法,但是后来考虑到他们是个特例,而且在青海那个地方他们没有对口单位,我们作为北京市比较大的一所高校,如果在我们能力能够达到的情况下能不能再尽量帮他们一下。后来我们商量一下觉得还可行,我就作为一个联系人,他们说行,你就和陈立联系一下,我们正好有几千册书,让他来看看,如果他觉得挺好我们也算是支援他们。我跟陈立一联系,他挺高兴的,当时他觉得真的挺好。这样一下子他的书起码就凑齐了,我们觉得对我们来说这是挺小的一件事,只是在我们工作之余能帮忙就帮忙,但是听着陈立的口气,他一下就特别高兴,好像解决了他的大问题,我们自己也觉得做得特别对,应该这么做,我们刘馆长也是特别热心,知道他这件事了又特意联系了一个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待办站服务中心的郑义明老师,他也在我们学校办公,他那儿的书是高教出版社每出一本书都要给他们一本样书,所以他那儿有些书是师范院校的书,一些中小学的。

  原:那就更符合了。

  郑:对,就更对口。另外他们的书也比较新,也有一些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东西,因为他们在农村嘛。后来跟他联系了,陈立也去了,他特别高兴,那些书差不多有两千多册,郑义明老师也是特别支持,他说如果你看上这书你就拉走,没关系的,本来我们也是联系想给别的一些对口的,但是感觉你们那儿也特别困难,所以也特别支持。所以这是大家的事。为帮助国家边远地区的教育,我觉得这样大家都能伸一把手,对咱们教育发展,对咱们国家发展都是有利的,也是应该的。

  原:我觉得平常人们总在说献出一份爱心,当什么都没有,只说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有点空空的,现在我们谈的这件事情,你们有几千册图书,再说出这样的话来真是让人暖哄哄的。

  (音板: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感动,陈立终于募齐了军令状上承诺的全部教学物资,对于那些给自己,给远在青海的撒拉族中学提供过帮助的人陈立有说不尽的感激,完全凭着自己的忘记,他一口气为我们写下了长长的募捐清单:

  以色列ECI公司北京办事处捐赠486电脑5台,主机3台;

  华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捐赠苹果电脑及打印机一台;

  首都师范大学洪端女士捐赠486一台;

  中国农业银行高亮先生捐赠486一台;

  宜家家具陈越女士捐赠586一台……)

  原:我觉得陈立让我们感动就在于作为一个个人,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支教的老师能够把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当他看了这件事情应该有人管他就去管。

  郑:自己承担了。

  原:对,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相反有些职能部门,本身就是你的责任,就是你的职责,有些人还不愿意管,怕惹事上身,怕给自己找来许多许多麻烦,相比之下,如果这些人听了陈立的故事我觉得他们应该脸红。

  郑:对,从这一点来看陈立就更不容易了。

  原:咱们把这话题扯远了,咱们还是回到陈立的故事上来。你整个的募捐过程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打过倒堂鼓吧?

  原:也想过。特别是去年北京特别冷,我戴了一个手皮套,这个手套是我女朋友送的,很好的,交警戴的。当时去大学的时候,那牙根冷得至打战,看那个731日本人对中国人搞细菌战的时候手伸在冰天雪地里冻,当时我都想到这儿了。每个月26号交房租的时候我就犯急,怎么办呢?也没有挣钱,现在这么不理想。当时有好多次真的是觉得做不下去了,有很多人对我这么说,“你在那儿干嘛啊”。也有的说你在那儿教一年书,你英语也挺好,踏踏实实的在那儿教一年书以后读研究生,干什么英文也很重要,打好基础,你在那里像隐居山林一样,在那儿隐居一年多好啊。你干嘛出来折腾,你看你现在折腾成什么样子。

  郑:到现在你的学业也没有进展?

  陈:对。

  原:你自己当时是不是都觉得自己不成样子了?有这种想法吗?

  陈:说实话我在大学里相对来说是比较优秀的,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学习都是比较优秀的,当时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包括同学聚会的时候,聚了很多次,包括元旦、同学生日聚会,我就去过一次。

  郑:不好意思,没有钱。

  陈:确实是一个原因,我心里也想,我还没到挣钱的时候,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也和你们不一样,不能和你们比,但是心里还是有点难,另外时间上,本来计划是两三个月,但是一拖拖了六个月。

  郑:对,一毛钱都得算计着。

  陈:那段日子真是特别艰难。

  郑:好在咬牙坚持下来了。

  原:生活的艰难对你来说恐怕还是能够承受的,毕竟受过苦,关键是心里,所以我特别能体会到当你了解到当郑勤老师能帮你这一把的时候当时的心情。

  郑:对,当时我们对陈老师说的时候陈老师也是说这一下他的书解决了他一下就能踏实一大部分了,我说是,真的是。

  原:你这个消息很快就告诉给学校了吗?

  陈:对,告诉学校了。

  原:那边呢?那边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陈:那边是非常高兴,就说同学们平时有课外书看了。

  原:那么今天我们有这个机会,我们在录音间里也有电话,我觉得你可以跟你们学校,跟你们校长联系一下好吧?

  陈:好。

  (电话拨号声)

  韩喂?

  原:喂,是循化女子中学吗?

  韩对。

  原: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的录制现场,您是韩校长吗?

  韩:是。

  原:陈立想跟您说话。

  陈:韩校长,我募捐到的电脑和书打算明天运过来,运书的单位基本联系好了,到时候你就到西宁接我一下,然后咱们一块儿就把它运过来,我现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也非常关心我们女子中学,西部这一块儿,您有没有什么话要跟我们大家说一说?

  韩: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这边也在越来越不断的发展,但是我们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撒拉族的民事教育,目前困难还是比较多的,处于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但是我们少数民族上学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现在我们关键是对于学校来讲问题比较多。

  原:具体讲都有哪些困难啊?

  韩:一个是我们的校舍非常拥护,现在我们的学生有将近400人,学生就是325名,全部都是撒拉族孩子,有些家里比较穷。

  原:当初陈立跟您谈要回来筹集点教学设备,筹集点书籍的时候您当时有什么想法?

  韩: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为我们少数民族提高读书质量的精神也是比较感动。

  原:您信任他吗?

  韩:第一个支持他,包括我们老师都是非常欢迎,因为我们的书本来就没有多少,学生想看一些书也看不了。

  原:看不了,没有钱买。

  韩:对,想买没有钱。

  原:有的时候买不到。

  韩:对,买不到,有卖也没钱买。

  原:再有几天陈立就要回来了,到时候您也可以看到陈立和他给您带回的电脑和许多书籍。

  陈:韩校长,学校的老师知道我们北京各界给我们学校捐了这么多东西,他们知道吗?

  韩:知道,特别高兴。谢谢!

  陈:(笑)回来要好好教教这些学生,让他们学点本事。

  韩:这件事情我们已经给上面说了,县长也非常高兴,他说这个做法很好,他说雷锋精神还要继续宣传,现在我们县里面也准备发这个号召。

  原:好,谢谢您韩校长。

  原:结束了和韩校长的谈话,再有几天你可能就要回到青海,回到循化,见到女子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了,我们祝愿你一路顺风。

  陈:谢谢你,也谢谢所有人对我的关心,对女子中学的关心。

  原:听众朋友,当我们这期节目播出的时候,陈立已经携带着全部的募捐到的物资回到青海循化撒拉族女子中学,走之前他告诉我们他下一步是让这些捐赠的物资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他对我们说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听到这一期的节目,我们的责任编辑高岩昨天已经通过电话通知了陈立的父亲,我想陈老先生应该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而自豪的,好,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结束了,主持人原杰代表责任编辑高岩,录音师吴启华、黄颖感谢您的收听,明天请继续收听系列谈话《叩问心灵》的第四集《寻找真正的高尚》,另外您听了有关我们公德的话题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有关这个话题您自己又有怎样的故事,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我们的热线电话号码是010-66092330。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3月30日《午间一小时》:点燃生命的希望(2001/04/04/ 15:21)
《午间一小时》4月3日预告:帮人为什么这么难(2001/04/03/ 06:32)
为了这些孩子--访儿童村创办者张淑琴女士(2001/04/02/ 14:46)
3月14日《午间一小时》:代表委员谈信用建设(2001/04/02/ 14:37)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美军侦察机摧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新浪网有奖聊天再度出击天天送手机!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