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15年的艰辛谈判,中国终于即将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艘负载全球最多人口的巨舰即将全面进入波涛汹涌的国际市场。
加入WTO,可以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可以为我们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助于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从而促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当然,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加入WTO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只有正确地应对挑战,潜在的机遇才能变为现实。我们的企业能否承受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的产业能否抗住更加凶猛的冲击?我们的政府能否更有效地转变职能并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国:加入WTO之后”专栏,就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敬请留意。结束15年风雨入世路,多哈萨尔瓦会议大厅一槌定音,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这一时刻,整个中国企业界绷紧了神经。面对充满机遇和风险的入世挑战,不同的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
“体制外”企业充满了乐观,更多地寻找入世后的机遇。无论在开放程度、市场化深度和参与国际竞争广度上,这些以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的阵营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体制内”企业则变得惶恐,更多地担忧入世后的挑战。这些长期在计划体制下依赖政府扶持而生存的国有企业,把即将进来的跨国公司视为“诺曼底登陆”,准备与他们打一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与靠自身实力打出市场江山的“体制外”企业相比,“体制内”企业的市场基础薄弱,过去善于通过“跑部钱进”获得稀缺资源的长处,将在向市场看齐的新环境下变成短处。
人们注意到,入世之后,这些没有完全割断与政府联系的“体制内”企业失去了“平常心”。出于对参与国际竞争的担心,他们甚至希望政府延长对某些产业的保护期。
总之,“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已经无法回避了。所幸,最终的选择权今天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成为“野生动物”
“尽快摆脱对政府依赖,将自己塑造成市场竞争主体”,这是大多数企业应对WTO首先要完成的角色转换,也就是在观念上入世。
应当承认,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问题尚未解决,主要障碍是政企不分。
入世以后,政府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对国有企业进行扶持。因为在WTO规则里是没有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分的,在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
作为WTO的成员,政府行为将更多地受到国际间的审查,包括信息公布的透明程度和同等的国民待遇程度。我们曾经熟悉的政企关系和企业运行所依据的方式———譬如政府控制的资源、由政府审批的项目和对企业实施的保护,都将逐渐消失。这意味着即便是政府百般青睐的企业,也很难再吃到“偏饭”了。
最终,企业的位置将回归市场,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并与跨国企业直接对阵。
“温室”消失了,企业变成了自我生存的“野生动物”。在失去保护的新战场上,竞争无疑充满了残酷。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既然要与狼共舞,你就必须成为狼。把自己摆在羊的位置上,只会被吃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说,哪些企业较早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入世后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哪些企业受到较强的保护,哪些企业的竞争力就会较弱。竞争会使一些企业被淘汰,但是,真正的强者只能在竞争中产生。
入世以后,市场变了,竞争对手变了,政策也变了。因此,企业所习惯的等靠要观念必须也要变,不能身子进了WTO的门,脑袋还留在门外。观念上不入世,其它的一切都是奢谈。
尊重“游戏规则”
“尽快熟悉和学会运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这是进入WTO的门槛。不知深浅盲目迈进,不懂玩法硬着头皮入场,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企业还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WTO的规则和条款是严格而复杂的,专家甚至形容“繁多的条目要用卡车来装载”。一些企业天真地认为,WTO更多地是用来规范政府行为的,与企业无关。在充满“游戏规则”的竞技场上,这种观点显得十分可笑和危险。
“世贸体系的两大公平性原则是每个中国企业必须要清楚了解的”,精通国际贸易政策的美国学者索兰诺维克提醒说,“第一个是最惠国待遇,或者叫不歧视待遇原则。世贸组织要求每个成员国家不能歧视任何外国公司;第二个是对等关系原则,如果有公司提出与这个国家打交道有风险的话,遇到风险的国家就可以采取报复性的行动,通过设置壁垒抵消损失。”
显然,只有了解国际间大公司的贸易规则,中国企业才能避免自己犯规而触犯他人的利益,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防止他人触犯自己的利益。
对于已经加入WTO的国际企业来说,运用两大公平性原则已经成为习惯。但是,对于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公平意识、透明意识、产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国内企业来说,这些原则还相当陌生。
可喜的是,一些国内企业已经逐渐掌握并运用着“游戏规则”。
两年前,吉林纸业集团等9家企业对进口新闻纸申请反倾销调查,曾被称为我国第一起反倾销案。洞察“洋圈套”的中国企业运用反倾销反补贴手段,有效地减少了进口产品倾销造成的实质损害,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关专家指出,无论是贸易政策审议、争端解决、服务贸易自由化还是知识产权保护,世贸组织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不少规则涉及到大量复杂的法律问题,某些条款已经扩展到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广泛商务领域。因此,企业不仅要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还要尽快培养大批熟悉世贸规则、精通外语、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
赢得“生死之战”
“着眼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在行动上的入世,是企业入世后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入世后的变数,许多企业一时还无力把握。但能够把握的是,在国外公司尚未广占中国市场的阶段,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素质和竞争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经济学家们曾经开出过形形色色的“药方”,譬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调整和改组步伐,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所有这些,都应当与入世后的经济格局紧密结合起来。
在预测未来的竞争格局时,INSEAD国际商学院学者曾鸣的描绘让人感到更多的紧迫。按照他的预测,一大批国内企业很可能被跨国公司收购或兼并,现有的国内企业特别是“体制内”企业可能风光不再,一批在竞争中留存的国内企业将成长壮大,很多产业格局会被打破,中外企业将重新布局。
无疑,严峻的形势将促使传统的竞争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在即将到来的真正竞争中,企业的兴衰不再取决于自己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生死,这是对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内涵提出的新思维。
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觉悟和思考———
“与强大的跨国公司展开竞争,不能再是你死我活的硬拼,而要谋求共赢。为了实现持续创新和长远发展,有时要与对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竞争对手之间完全可以寻求和睦相处的共同点,将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努力扩大与开拓市场,共同分担风险,分享利益。”
这是中国企业的希望所在。(王金海)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