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第四大城市埃拉特:花香之地的恐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14日11:23 国际先驱导报 | ||
埃拉特,以色列第四大城市。其历史久远:摩西出埃及时曾在此停歇,所罗门征战时曾在此出海。其南濒红海,北接荒漠,东邻约旦亚喀巴湾,西靠埃及西奈半岛。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几乎清一色犹太人的民族构成,使埃拉特成为以色列最安全的城市。 但即使这样一个“鲜花之城”,也同样处在伊拉克战争和巴以冲突的双重战争阴影之下。 背靠大海和荒漠 说埃拉特为“安全之城”,有多个事例为证。在长达两年半的巴以冲突中,枪战连绵,袭击频生,自杀性爆炸更是此伏彼起,环顾以色列各大城市,迄今为止,只有埃拉特一城能幸免于暴力。为此,一些百无聊赖的以色列赌徒,甚至开出这样的赔率:如埃拉特发生自杀性爆炸,1赔17;至于记者常驻的“和平之城”耶路撒冷,则不幸居爆炸可能性之首,赔率为1赔1.5。 然而,面对伊拉克战争,许多人更将埃拉特视为“避战”胜地。以色列媒体就分析,如果伊拉克真攻打以色列,人口稠密的特拉维夫首当其冲,1991年海湾战争时,特拉维夫及附近地区就遭到了39枚“飞毛腿”导弹袭击。相对来讲,埃拉特将是最后一个选择,因为其旁边是大海和荒漠,渺无人烟,以“飞毛腿”的准星,即使瞄准的是埃拉特,也很难保证最终弹头会落在这片绿洲上;更主要的是,埃拉特紧邻约旦和埃及,伊拉克也必须考虑万一“误袭”约埃两国的后果。 欣喜和忧虑交织 基于这一判断,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原来车辆稀少的南下公路,一时间异常繁忙:数千以色列人纷纷前往埃拉特及附近沙漠地区暂避战火。在埃拉特采访时,记者就遇到不少这样的以色列“难民”。当然,还有不少集体在此地“避战”的各国外交官。对于这种情况,当地一些饭店和旅游场所喜上眉梢。 一位饭店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真是一笔意料不到的“战争财”,因为原来受巴以冲突和伊拉克战争影响,外国政府纷纷警告国民不要前往以色列,埃拉特原来视为经济支柱的旅游业顿时一落千丈;但现在国内的众多“避战”人士,则无疑给本不景气的埃拉特旅游业带来了一线希望。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埃拉特安全的。一位外国同行说,从没有发生过爆炸,往往让人感到欣喜和麻痹,但从而更增加爆炸的可能性。在他看来,随着巴以冲突日益激化及受伊战的影响,环顾巴以地区,已没有一块是和平的净土。例如,以北部城市海法,被认为巴以共存最和谐的城市,现在被视为“和平之鸽”的工党主席米茨纳就从海法市长任上起家。但就是这个城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人们普遍认为巴以双方都会克制的情况下,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 一直处于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是绝不敢有丝毫大意的。在通往埃拉特市区的主要公路,以军都设有检查哨。原先高速行驶的车辆,到此必须一律停下接受士兵检查。排在记者前等待入城的是一辆公共汽车,肩跨自动步枪的士兵更是登上该车,反复检查约有数分钟后,方挥手放行。 阴影笼罩所罗门石柱 因为难得到这个城市,记者沿以约边境开车看看环境,但随即引起以边防士兵警觉。士兵拦住汽车,反复查看记者的护照和记者证,并不时盘问记者在此行车究竟所为何来。折腾十来分钟并确认一切正常后,才微笑放记者继续前行。 面对战争可能的威胁,以政府更不敢有丝毫怠慢。虽然埃拉特街头少有背着防毒面具的市民,但在该市几个重要场所,政府仍设有防毒面具出售点,以备当地民众及远来“避战”的人们购买。在埃拉特附近,以色列还部署了一套“爱国者”反导弹系统,以确保这个南部重镇免于“飞毛腿”导弹的袭击。在埃拉特港湾,记者还看到,以军炮艇正在巡逻。 战争阴影似乎无处不在。埃拉特市区北行30公里处,是以色列著名的所罗门石柱景区,其风光类似我国的新疆雅丹地貌。记者路经此地看到,一些八九岁的小学生正在山坡上观察地貌,一名老师则守着一大堆防毒面具。一问方知,这些防毒面具都是孩子们的。作为万全之策,学生们即使到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都带着它们。而在防毒面具的盒子上,是孩子们花花绿绿的涂画,有跳动的红心,也有白色的和平鸽。盒子里面,圆形的过滤器已安装在黑色的防毒面具下部:一切都准备就绪。但愿对孩子们来说,这永远只是一种准备。本报驻耶路撒冷记者 刘洪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