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时事 Sina Ads.

   首页> 国内时事> >新闻内容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总比困难多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2月23日 15:39 《了望》周刊

    今年寒假前后,对于百万高校毕业生来说,也许要历
经一个比学兄学姐更紧张的求职“热季”。在他们即将跨
出学校门槛的前夕,社会就业供求关系的新变动,似乎难
以让他们从容选择。

    “两难”之中看供求

    “社会的需求信息量下降趋势明显,但总体上还算是
供求基本平衡。”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年初的话,概括了
高校1999年百万名左右届毕业生正在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市场的发展,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
曾是接收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因结构调整、编制压缩,
减少了对大学生的数量需求。据介绍,今年国务院各部委
及其所属在京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量为 2.4万名,
比上年减少3000名。

    20年来普通高校已有700万名毕业生就业。 许多单位
在人员数量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对新招毕业生的各方面
素质要求大大提高,例如要名牌校的,要学历高的,要热
门专业的之类。同时,数百万名成人高校的在职毕业生,
也在客观上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竞争。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理科长线
专业及外语小语种、中医类需求不足。急需人才的农业、
林业地质、矿产等行业难以接收到大。高校毕业生中会计
类的就占1/10,而中小企业则急需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工程
技术问题的人才。目前在2500多万家乡镇企业中受过高等
教育的仅100多万人,平均每20多家企业才拥有一人。

    需要毕业生的单位、企业招不到人,相当一部分毕业
生也不想去;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去不了,那些单位、企业
也不大需要人。近年来出现的这样供求“两难”状况,使
每年没有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数目增加,仅在北京,被转到
来年分配工作的毕业生就从1995年的2400人增加到1998年
的3800人。

    然而,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曹新生认为,调整
并不等于收缩,即使是国有企业,还是需要增加“才源”
的。今年,上海生源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比在1:1.5。上
海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将超过10万人,其中生产一线专业人
才和管理人才占50%。 应届大学毕业生如果摆正自己的位
置,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不会很困难。

    年初,据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长李超钢介绍,高新技术
产业已成为北京对毕业生需求的新的增长点。今年仅高新
技术企业聚集的海淀区就需要招聘2600人,还不包括该地
区大量的民营企业的需求。人事部门将对北京市新技术开
发实验区中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科研成果多的高
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在引进非北京生源方面给予适
当照顾。

    适应新的就业方式

    时下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流行“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的求职心态,已令不少用人单位喷有烦言。“落下户口,
拔腿就走”,是大城市一些单位对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抱
怨。

    一项统计显示,1997年,西部六省区接收的毕业仅占
当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5%。即使是出自西部省区的毕业生,
也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到沿海地区就职。

    “只想留在大城市而不以其它地方‘闯天下’,其实
就着放弃机会。”一位高校学者认为,应该引导大学生把
就业期望调整到使自己的能力与社会现实相吻合的位置,
这样,就业的机会更多。

    去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的一名男生,
在求职中几起几落,最终选择了市园林局的香山管理处。
他说:“如果我一条道跑到黑,也许至今还一无所获。”
在今年初北京的一次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名与用
人单位签了约的女生显得很平静,她说:“现在还不可能
找到特别合适的,我首先降低了标准,只要是专业对口,
小一些的单位也行,结果就如愿以偿了。”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和平说,越来越多的用
人单位需要综合素质均衡并且具有特长的。为了让用人单
位更全面地了解天大,我们建立了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目的是追求学生的成才标准与社会的用人标
准一致,也是帮助学生打开更多的就业渠道。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国务院去年曾发文要
求“积极支持和鼓励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和股
份制企业等接收毕业生”。据有关方面预测,非国有制单
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日益出来。广州宝洁公司,全国招
聘人才不看校牌,不考外语,不分专业,不论性别,特别
看重的是大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分析能力、
创造性和领导才能。磨托罗拉公司刚进中国时不招党员大,
但后来发现党员大都能力较强,于是把“是否党员”当作
了招聘大学生的重要指标。一些三资企业与民营企业比灵
活的用人观可见一斑。

    高校也能有所作为

    上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消息, 今年有1.2万个
工作岗位供毕业生竞争。其中,对计算机应用、通讯工程、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工业与民用
建筑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市场营销、
电子工程、船舶工程、高分子材料及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
需求量不看好。

    许多高校把这一就业市场当作了解人才需求动向和自
我宣传的舞台。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周鸿刚说,这将促进
我们在课程设置、学科调整、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中
国纺织大学认为,毕业生就业状况是一个学校地位和水平
的体现。为搞好就业信息服务,就要深入了解市场,对需
求不足的专业,学校将投入更多力量帮助学生创造和捕捉
就业机会。

    元月15日,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正式投
入使用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这一信息
网在介绍就业政策、发布招聘消息、提供人才供求信息及
就业咨询的过程中,将使整个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工
作职责及工作方法发生重大变化。依照我国《高等教育法》
的有关规定,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包括职业指导、信息服务
和求职咨询为主要功能的毕业就业指导体系。

    我国高校对毕业生注重行政管理,忽视就业指导和服
务的现象已有所改变。北京市教委学生处处长甘北林前不
久在一次供需见面会上说,今年开始的10多天,我们已在
几所高校组织了这类见面会,作为目前毕业生的主要求职
形式,也是我们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的一种探索。

    一年前建立的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以努力展
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宣传用人单位,为供求双方提供全
方位服务的工作宗旨,有效地加强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
作中的主导地位。年底,在教育部公布的当年直属院校毕
业生就业一次到位率的统计结果中,清华大学以98.86%名
列第一。

    该服务中心认为,要使高校像企业关心自己产品的销
路一样关心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教育部门不仅应对那
些只管盲目扩大招生名额甚至“因神设庙”的做法采取切
实的制约措施,还应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估高校办学质
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深化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往依
靠户口、档案、报到证、计划控制毕业生就业的办法,显
出种种不适应。一些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的教师
认为,除了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适
应社会发展需要外,当前还要鼓励某些社会需求较少的专
业的毕业生大胆改行,用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开拓
新的。同时,也可考虑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就主动关心
社会需要的变化,并通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
需要。

    一位对日本大学生就业民政部作过专题考察的教育界
人士称,日本也存在招生与就业间的时间差造成的失调现
象。日本前些年缺少医生,医科学校就增加了招生名额,
这些年医科毕业生又过剩了。我国所以对大“需求减少”、
“就业困难”这类问题比较敏感,主要是我国的某些体制
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承受力较低所致。有资料表明,
一个国家的高层次人才的就业率与其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我国的经济20年来持续增长,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人
才市场还不够活跃,说明我国的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
度已不能正确反映经济与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位人士认为,职业,无非是指担任一种“相对稳定、
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的正当工作角色”。由于种种原因的影
响,一部分人却把职业当成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指
标”的同义语。在某种意义上说,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实
际上是拿到“干部指标”困难,决不是国家的发展不需要
这些大学生。

    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已使上海学生的
户籍优势不再。据报道,今年出台的一个对非上海生源进
沪就业的具体规定,使一些本来不需要太刻苦也能找到合
适工作的上海籍大学生有了一份压力。他们也承认原先的
就业制度不太合理,上海学生因户籍“优势”和外地学生
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不平等竞争。上海市一百集团党
委办公室副主任颜飞更是兴奋不已:这个规定一出台,应
聘信就像雪片从各地飞来。过去每引进一个外大学生,都
有种种顾虑,要经过集团党委讨论。现在只要是真正优秀
的人才,就可以大胆引进了。记者周大平

下面是相关报道:

一九九八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回眸 

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负责人

谈如何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