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生多起高考诈骗案 不外乎三手法三原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9日21:58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6月19日电 高考刚结束,接下来的录取阶段更是让考生和家长悬着一颗心,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考生家长的焦灼心态和对招生政策不了解的弱点,大肆进行诈骗活动。 据检察日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今年已经受理4起以帮助考生在北京上重点大学为名,骗取他人财物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为40万元。为此,检察官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通过正常途径了解信息,不要轻信骗子的花言巧语,否则既白扔了家里的血汗钱,又耽误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总结,此类诈骗手法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形:第一,如果考生分数不高但想上好一点的学校和专业,骗子就会告诉你,他认识省招办或者某高校的领导,只要你给钱,就能替你“摆平”;第二,碰上考生分数较高且志愿报考也合适,他会告诉你即使分数高也可能被“挤掉”,只有花钱打点一下,才能买个“保险”;第三,有的骗子利用考生及家长对一些大学的办学形式和专业性质不太了解,承诺能让考生上名牌大学或本科专业,以此来骗取钱财。 检察官说,此类案子呈现出一些特点: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一般在高中文化程度以上。行骗手法如出一辙,主要是吹嘘自己有显赫的社会关系,以帮助事主或者事主子女到北京上大学为名进行诈骗活动,而且承诺的都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 检察官司亦分析认为,骗子能得逞的原因在于: 第一,被害人疏于防范,对“拉关系、走后门”盲目信从。如一起诈骗案中,9名被害的江西考生家长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犯罪嫌疑人王文全,而王凭借着一张伪造的清华大学教授证书和自己的能言善辩,就取得了考生家长的信任,骗取11万余元。 第二,“托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社会风气有向高考领域渗透的迹象,一些规章制度的不透明、不健全,使得人们对规章制度、正常程序产生不信任感,而更愿意通过私下交易来达到目的。 第三,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也为高考诈骗案件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北京教育资源丰富,到北京上大学是很多外地考生的梦想。但是竞争很激烈,这就使得部分外地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寄望于“走关系”,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检察官指出,办理高考诈骗案有一定难度。由于受害的考生家长多是通过好几层关系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被害人能拿到的书证一般很少,检察机关只能通过一对一的供证认定犯罪事实。所以当一些犯罪嫌疑人对影响到案件定性的细节上进行狡辩时,往往难以识破,这给司法人员认定其诈骗故意增加了难度。(林世钰)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