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7月11日《午间一小时》:让我给你一个家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7月12日14:27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冯立伟(天津市儿童福利院院长)

  张富明

  陈 静

  王桂艳

  海贵友

  陈 勇

  主持:原杰

  责编:刘钦

  (音板:敞开你的心扉,倾听感人的故事,献出你的真情,滋润干涸心田,让同一蓝天下的每一个人共享春风。)

  编辑手记:听众朋友好,我是本期节目的编辑刘钦。在录制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和主持人原杰都有太多的感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对孩子无私的爱。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我将把我的一些心理感受和所看到的场面在节目中作一番描述。我和主持人是上午十点驱车两小时到达天津儿童福利院的,可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对福利院有较深刻、全面的了解,从儿童福利院出来我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是感动,因为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特别是保育员们用极负责任的耐心和爱心照顾着这些残疾儿童;二是难过,竟然有这样多的小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很多人看上去和健康儿童没什么两样,但是病痛却决定了他们只能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失去了正常人所能享受的一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疑问存在我和主持人的心里,究竟是什么人能够把这些孩子接回家,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甚至比爱自己的孩子还爱他们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了天津市静海县孤残儿童寄养中心,也就是张富明的家。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好,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原杰,今天我们的录制现场是设在天津静海县张富明女士的家里,同时在她家的几位嘉宾都是一些孩子的家长,还有天津市儿童福利院的院长冯立伟女士。我们今天到这里来讨论的话题并不是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张富明女士的会客室里,有一个很大的牌子,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是: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唤起全社会对孤残儿童的关爱。我想这句话实际上也点明了我们今天这次谈话节目的主题,我们到这里来主要是想关注孤残儿童,关注孤残儿童的寄养、助养问题。今天坐在这儿的几位嘉宾,每个家庭都收养了一些这样的孩子,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吧。

  冯立伟:我作为天津市儿童福利院的院长,孩子们的合法的监护人,应该说感谢这个节目唤起社会对孤残儿童更多的关爱。

  张:各位听众你们好,我是静海县张富明,很高兴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一小时节目。

  原:张富明女士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我们今天录制现场主人。

  海: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武清县周杨庄的海贵友,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讨论这个话题。

  王:大家好,我叫王桂艳。

  原:您寄养了一个女孩儿是吧?

  王:对。

  原:寄养的时候这个女孩儿非常非常小,才两个多月对吧?

  王:对。现在已经三周多了。

  陈:各位听众,我来自静海县,叫陈静。

  编辑手记:为了录制刚才这段自我介绍,我和主持人费了半天劲,因为他们很紧张,经过多次的反复,才有了这段养父母的介绍,当时我的感觉是他们太朴实了,也许只有他们这种朴实无华的性格才能给孩子们幸福,不过在此刻,我更关心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迈出了收养孩子的第一步,是缘份?是爱心?还是其它的呢?

  原:我想先问问几位,助养这些孩子的原因是什么?主人先说吧。

  张:我们从福利院收养孩子是从97年开始,97年以前每次儿童福利院六一的活动,春节的活动我们都去个人捐赠,从而使我对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始终在心中有一个牵挂,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一个男孩儿,当时是一周岁,无意识的喊了我一声妈妈,从那天开始我回到家里心里始终没放下,老想着。最后通过跟院领导商议,我说我助养这个孩子。我觉得是一种缘分。

  原:一个男孩儿,一声妈妈,就牵动了张富明女士的心,至今提起来眼圈还是红的,别的家庭呢?王桂艳能谈谈吗?

  王:我想着也非常激动,一样的感情,一样的心情,当时我们俩助养这个孩子,我本人特别乐于助养,从心里也乐意要一个女儿,我本身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我爱人也是从医的,从职业良心,对残疾儿童从心底就有非常疼爱的心情,当时收养回家两个多月,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孩子身上了。我自己本身有一个孩子,今年16了,当时助养以后,周围的人也有说这说那的,说你不会想,正是享福的时候,刚带大一个孩子又弄了一个累赘来,但是我自己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孩子就应该有了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家,我把他领到家就要给他一个最好的环境。

  原:那海先生您还记得当时收养海莲的情况吗?

  海:当时我跟我爱人还有一个朋友两口子到福利院去,看到福利院这帮孩子心里确实也挺不好受的,院里面再好也是缺少一份父爱,缺少一份母爱,当时崔科长把王兰领到我的跟前,小声跟我说这孩子有残疾,到家是不是家庭能接受?

  原:一般挑孩子好像都愿意养一个健全的。

  海:对对,所以当时我们就没下决定,把孩子就扔在这儿了,这孩子跟我也挺亲的,抱着我大腿,特别亲的,我尽管心里很不好受——

  原:你去过几次啊?她就开始都愿意抱你大腿了。

  海:我是头一次吧。

  原:头一次,很有缘分。

  海:对,因为我没跟我爱人也没跟我家人商量,也没敢直接把孩子接回去,因为她毕竟是一个残疾儿童,我要把她弄到家就要对她负责,到家我跟我爱人就商量这事,我跟我爱人说这孩子来了互相都得照顾,谁也不能嫌烦,她说行,你自己瞧着办吧,愿意弄回来就把她弄回来吧,我说那不成,既然你愿意弄回来,咱们还得双方都愿意?毕竟洗衣、做饭、功课都得妈妈关心,妈妈关心得多,我说你要是从底乐意的话咱们就弄回来,当时我们商量到已经十点了,最后她说你弄回来吧,我绝对对孩子差不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五点多吧,我们就打车过来了,福利院还没开门、刮大风。门开了之后,孩子就扑到我怀里了,当时我觉得特别难过,后悔昨天为什么没把她带走,当时我心里也很不好受。

  原:那小孩儿很懂事啊。

  海:对,很懂事。

  编辑手记:听完几位父母介绍自己收养孩子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孩子们和他们有缘分,其实我们更应该体会到他们的爱心,没有这份爱心是很难迈出把一个残疾儿童带回家这一步的,因为他们有爱所以特别容易被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所感动,也因为他们有爱,他们可以不嫌弃孩子的残疾,可以为治好孩子的病付出一切。我和主持人原杰都特别佩服海贵友,他是一位回族同胞,助养的是一位唇腭裂患儿海莲,为了养育海莲他们可是费尽了心思,他们在马路边开了一家小饭馆,每天很晚睡觉,第二天还得四点起床,在繁忙的白天,他们不仅要照料店里的生意而且还要打理海莲的生活,由于患有唇腭裂,海莲吃每顿饭都要花一个小时,即使在做完手术以后,吃饭也不利索。也许正是由于海贵友的爱使海莲产生了对养父深深的依恋,在录制节目时我就特别观察海贵友和她的女儿海莲,当别的孩子都到其他房间去玩的时候,只有海莲总是站在父亲的旁边一刻也没有离开。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主持人原杰在天津市静海县为您主持这期节目,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孤残儿童和他们的养父母,欢迎您继续收听。

  原:我想孩子到了自己家里,不管怎么说总是多了一些家务上的事情,孩子要吃要喝要学习,是吧?作为家长来讲,要管很多很多的事情,陈女士,您是不是讲一讲?

  陈:国家下达文件助养孩子之后,我就跟我们家爱人商量,我说我特爱孩子,我们家爱人也爱孩子。

  原:在坐的几位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孩子。

  陈:我们家爱人比我还爱孩子,尤其是我,特别爱女儿,家里有个小子,今年高考,我说抱一个吧,他说有吗?我说有,怎么没有呢?问问去,有一个女孩当时得了肺炎,特厉害。

  原:她多大?

  陈:七个来月吧。儿童福利院治不了肺炎,我们硬是把她抱回来了,后来以后经过在医院治疗吧,当时花的钱不少,经过我们慢慢照顾,她长起来了,这么高的女儿(比划)。

  原:她当时的肺炎已经病到什么程度了呢?刚才你说连福利院好像都有点治不了。

  陈:当时喘得脸都发青了。

  原:后来你领回家以后四个多月才好?

  陈:手也不行,腿也要治,有时候不行有时候行。

  原:现在小孩儿的腿没事了吧?

  陈:现在没事了,很胖的闺女。

  原:为什么不想从福利院领养一个健康的,至少没有病的孩子。

  陈:当时福利院都是残疾儿童,没有好孩子,我自己看孩子挺可怜的,大伙儿,各位同志看着也挺可怜的对不对?想让她得到父爱、母爱,让她有一个温暖的家。

  原:这个女儿叫刘靓对吧?

  陈:对。

  原:我今天看见她了,我觉得挺壮实的。

  陈:挺壮实的。

  原:那时候你们怎么看护孩子?

  陈:有时候他上班我在家守着,互相看着。

  原:您当时有工作吗?

  陈:两人都有工作。

  原:这孩子就耽误你的工作了。

  陈:有时他歇有时我歇,慢慢两口子就把孩子照顾好了。

  原:周围人没有说你们自找罪受?

  陈:有,我说你们的想法跟我的想法不一样,你们看着不可怜我看着可怜。

  (音板:)

  原:我知道张富明女士,您除了自己助养了一个孩子,现在家里还寄养着三个孩子是吧?

  张:对。

  原:谈谈他们的情况好吗?

  张:刚才我很激动,孩子一声妈妈就唤起我心里对孤残儿童始终牵挂不放,从我们儿子回到家以后,我觉得他自己得到了家庭之爱,但是一想到福利院里那么多孤残儿童,就发自心底的想,能不能把孤残儿童都来到咱们家庭,最后咱们福利院的领导通过民政部有一个文件,好像是让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院长就找我谈,结果我们是不谋而合,院长总觉得我心肠比较热,就在咱们静海县建了一个寄养中心,一开始就搞了三户寄养点,观察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发现孤残儿童在家庭里从智力、功能,因为脑瘫的比较多,从他们童心的发挥上,比在福利院有了明显的改善。

  原:到了家庭以后照顾得就更多了是吧?

  张:照顾是一个方面,再有就是三个儿童,他来到以后就管我们叫爸爸、妈妈,融入这个家庭了,管我们儿子也叫哥哥,每天像我们吃喝穿都得照顾,病了就得抱着上医院。

  原:我知道您自己还有自己的生意,会牵扯到很大精力。

  张:对,牵扯的精力相当多,我收养了二儿子,来了一年多以后,经过一场大的病灾,几乎把命搭上了,急性肺感染,七天七夜几乎我也就睡了几个小时的觉,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医院的领导听说是收养的孤独,包括院长、主任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心肠也都非常非常热。

  编辑手记:我们为什么会在张富明和陈勇夫妇家录制这套节目呢?不仅仅因为他们家面积大,心肠热,还因为他们家是刚刚成立的天津儿童福利院静海县寄养中心,他们家将近一百二十平方米的二楼就是一个规范的养育孤残儿童的场所。现在有两个患有脑瘫和白内障术后复明的共三个孩子,在我们录制节目的时候,不时从房间里传来这几个孩子无意识的喊叫。张富明夫妇俩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句话:只要有爱孤残儿童也会有幸福。他们现在正在努力使寄养在家的几个孩子幸福,特别是王招。

  原:我听说您收养的三个孤残儿童当中还有一个叫招招的。

  张:对,王招。

  原:讲讲他的情况好吗?

  张:王招这孩子,来的时候他属于术后白内障,看东西非常吃力,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吃饭也要喂,大小便自己不知道,兜着一次性尿布,通过来了两个多月吧,知道自己蹲“槽”了,可以自己脱裤子蹲“槽”了。

  原:这得训练是吗?

  张:对,每天告诉他,因为他眼睛不好嘛,领着他摸、看,这就是“槽槽”,自己蹲,一次一次又一次。

  原:这得经过多少次他才能认识,形成一个习惯呢?

  张:一天不知道多少次,没事了,就告诉他,招招,快,自己蹲“槽子”,他摸摸摸,时间长了自己就知道,自己大小便的时候知道摸摸摸,摸到那个“槽子”,蹲得特别特别正,这是一个进步的方面,其次就是语言,当时来的时候没有语言,在那儿一坐就是磕头,好像是发自内心的,就是磕头这么一个动作,就是低头点头低头点头,我看了看——

  张:但是我和我爱人发现他听力有,你要喊一声王招,他一激灵,我跟我爱人商量,这个孩子如果有听力,让他看着咱的口型就有说话的可能,他说咱们试试,从那天开始吧,来了一个多月了,我们就托着他的下巴,每天从吃饭到睡觉,什么时间跟他接触就托着下巴不厌其烦的喊妈妈、爸爸,又过了半个多月吧,他发出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紧接着过了几天就是爸爸,到现在是四个多月了吧,爷爷、奶奶、漂亮、好看,到现在字母,三个字的四个字的自己都能说了,王招,喊妈妈。

  王:妈妈。

  原:真清楚。

  张:喊爸爸。

  王:爸爸。

  陈:喊妹妹。

  王:妹妹。

  张:招招,你看冯院长好看吗?

  王:好看。

  张:漂亮吗?

  王:漂亮。

  张:来敬个礼。

  王:(敬礼)

  原:这是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富明女士的先生陈勇。

  陈勇:是的,自从寄养了三个孤残儿童以后,她投入的精力太多太多,一般情况下我自己在外面做一些生意,现在也很少出去,一般都是电话联系,有了三个孤残儿牵扯很大精力。

  根本就离不开人。首先是三顿饭,三顿饭调剂他的生活,比如今天弄一些饼干和奶粉,这是早点,中午就是挂面鸡蛋和蔬菜,晚上有时候是小火腿、鸡蛋和挂面,比如脑瘫的那个一般情况吃硬是吃不了,吃流食,所以说把生活这一块的饮食给他调剂好,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吃流食,王招现在还可以,吃稍微硬一点的,比如馒头花卷之类的还可以。

  原:听您讲了之后我觉得对孤残儿童光有一个家庭经济实力还不够,真是对孩子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勇气,孩子特别需要额外的照顾,要比一般正常孩子付出的更多。

  编辑手记:他们的爱心使孩子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睦并且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他们无比快乐,会唱一首歌,会背一首诗甚至会说一句话都会让他们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幸福的光芒。

  王:孤残儿童不是说一般常人能养的,不是说经济上有就能养的,要有爱心耐心,有个别的做不到。

  原:能够收养残疾儿童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

  原:海先生您也不是一般人,尽管海莲的疾病不是很重的疾病,但是毕竟是个残疾人。

  王:哪怕她伤个手指头骨也是残疾人。残疾了妈也不嫌弃对吧?但是我们在坐的带孩子胜过亲生的儿女,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对不对?

  原:我想请海先生再谈谈孩子给家庭带来的一些事情。

  海:海莲到了我们家以后,当时她吃饭,因为咱们家庭可能跟福利院的饮食也有点区别,到咱们家吃饭比较不适应,因为她上腭是开裂的,吃饭老呛,我们两口子就得一点一点的喂,每吃一顿饭都要将近一个小时,一点一点的喂,不能让她呛着。后来我们就商量商量打听打听哪家医院好,咱们给她治好了,看是不是能缝合,我们商量了就打听口腔科医院是专科治这个,我们就去了,到那儿万万没有想到,当时是主治大夫张大夫接待我们,给孩子检查以后说上腭没有组织,无法修复。建议再大一点做一托,当时我想要是做一个托说话吐字不是还是很不清楚吗?只能说把吃饭这道关闯过去了,不呛了,语言还是不成啊,我们就跟张大夫说是不是您能想什么办法给我们做,张大夫听咱们说得挺恳切的,也想帮咱们,就建议过两天,礼拜五专家来,他说我们跟专家再会会诊,再商量商量,你等两天,我就住那儿了,等两天专家来了之后,还是跟张大夫说得一样,说上腭没有组织,要是缝合,你要是要求缝合可以给你做,不保证开裂的可能,说白了就是手术不见得能成功,当时我就想,我说要是不给做吧,孩子大了,我就怕孩子也有一个想法,咱们既然把孩子领养到家了就得对孩子全方位都得负责,不是说三岁五岁十八岁,到十八岁以后咱就不管了,不是这么想的,对她以后的生活还是有所想法,再一个也省得孩子埋怨咱们,爱成功不成功吧,当时我是这么想。

  原:实际上不是说爱成功不成功,而是说一次不成功我来两次,两次不成功我来三次,最后一定要把它做成功了是吧?

  海:对,就是这意思,没想到做完了手术还是挺成功的,也加上孩子很有毅力,也是在我跟我爱人的精力护理,出了手术室,我们两人就倒班,24小时轮班看护着。

  (音板:)

  原:我想问问冯院长,根据您的经验,这些助养、寄养的孩子跟在福利院有很大的区别吗?

  冯:应该有。

  原:主要在什么方面呢?

  冯:在福利院生活的孩子主要是一种在院集体照料生活这样一种方式,我们福利院目前有160多个孩子在社会上助养、托养、寄养,按照收养这两年的情况来说就更多了,应该说孩子在家庭成长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利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来自于家庭,都是社会的分子,我们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的关爱,我们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上应该说有我们很多的缺欠,通过孩子这些年在助养家庭生活的状况,还有寄养在社会家庭的孩子,比如说现在语言上,很早就得到启蒙,从孩子的认知能力上得到很好的启蒙,从孩子的残疾程度上,对于家庭给他的爱和照顾上,应该说家庭都是一个固定的范围,所以对孩子成长应该说是非常非常有利的。

  原:助养、寄养的方式会是咱们儿童福利事业的方向吗?

  冯:我想应该是。从去年全国在广东召开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这个工作本身从才让部长的讲话,从去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家庭寄养的演讨会,还有今年从民政部,不同培训的角度所办的关于家庭寄养的培训班来说应该说今后孩子走向社会,回归到家庭应该说是一个主流。

  原:如果想收养或者寄养一个孩子,咱们民政部门,包括福利院都要对这个家庭做全面的考核是吧?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上是不是能够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来抚养这些孩子。一般什么样的家庭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冯:就我们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来讲的话,像我们现在在寄养家庭开展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标准,像这个家庭,起码他的家庭有个准父母,他的身体要健康,家庭要有相当的经济收入,家庭的成员起码不单纯是没孩子的。

  原:以天津为例,有收入底线吗?

  冯:我们之所以在静海选择寄养家庭,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把这个工作深入做大,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静海本身是我们全国百强县之一,它整个家庭情况,像我们所选择的,他的家庭月收入起码都要在1200块钱以上,如果他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不能把孩子选配到这样的家庭。他父母的年龄我们一般的选择都是在40岁左右,家庭的成员有准父母、子女、老人,这样比较好,同时对于家庭的标准,家庭的住房面积我们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最低不能低于70、80平方米,如果低于这个底线就不能作为寄养家庭的条件。

  原:今天我们到这儿来之后,首先先到天津市儿童福利院看了看,生活在那里面的一些孩子,听了听他们讲这些孩子的情况,也看了看他们生存的环境,我的感觉是他们真是生活在幸福当中,而且我听说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还有30多个孩子可以去上学。

  冯:是的。

  原:今天到了静海县又认识了这么多助养、寄送家庭的父母,也看到了一些孩子,听到他们唱歌,听到他们念诗歌,听到他们笑、叫,真是从内心感谢你们这些寄养父母们,同时我也希望全国各地的听众,如果能够自己有这种经济能力,如果自己家里有这样的经济条件,也来做做这样的善事,这样的好事,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幸福,好,谢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 海旭大厦正在招租
  • 百事特计算机培训
  • 草原、承德四日游
  • 济南瑞新公司诚招
  • 上海协和-黄山旅游
  • 悉尼科技大学招生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相关链接
    6月26日《午间一小时》:铁血忠魂激荡我心(2001/07/11/ 15:35)
    7月10日《午间一小时》:保健食品能保健康吗(2001/07/11/ 14:03)
    6月24日《午间一小时》:申奥特使--访王生安先生(2001/07/10/ 15:18)
    7月2日《午间一小时》:党的光辉照西藏(2001/07/10/ 14:2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新浪文化新版--网罗天下文人 荟萃奇文妙笔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天天奖多款时尚手机!
    最新推出足球经理游戏--风云总教头之甲A
    追踪高考动态 贴心服务考生
    联想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专题
    全新北京都市生活--引领时尚 白领必读
    订阅手机短信 知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最新行情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