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注册50M免费邮箱
手机短信传情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成长的烦恼:《午间一小时》探讨追星族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08日13:56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我是主持人原杰,不知道听众朋友是不是知道一个英语单词FANS,前两天我的同事跟我说起这个词的时候,我也觉得非常陌生,后来,我这个同事告诉我说,FANS就是追星族的意思,其实,追星族这个词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了。有了港台歌星,港台明星,港台歌曲,我们身边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追星族,我就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两个好朋友就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不同,为了争谁是歌坛的霸主,最后两个人大打出手,成了对头,对于他们来说见不到偶像的人,就是从录音机里听到他们的声音,从电视上看到他们的图像,也是非常大的享受,有的如果能到现场去看看自己崇拜的某个明星,跟他们握握手,这手估计他好几天都舍不得洗。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要探讨这样的话题,为了便于这次话题的探讨,我们今天特意请来了卜卫女士。

  (音板:卫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媒介传播与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原:卜卫女士您好!

  卜: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卜卫。

  原:今天把您请来谈这个话题实际上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前不久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这件事情发生在兰州,就是说有一个中学生为了出名,居然就盗用中央电视台一个导演的名字为自己做宣传,这件事情在当地搞得是沸沸扬扬的,我们现在不妨来听一段兰州都市天地报的编辑田建东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录音:)

  田:在过完年吧,大概是2月6号,我们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他说我是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导演某某,你们兰州有一个小明星,他获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影视新人大赛一等奖。

  于杨:他说他获了中央台的新人奖,是不是真的获了这个奖呢?

  田:没有,他给自己包装了一份非常辉煌的简历,什么时候获了什么奖,然后是和赵薇,周杰演了什么戏,和陈晓春演了什么戏,反正给自己演了《黑芝麻》,演了什么的,反正给自己造了一个简历吧,就给我们寄过来了,而且很辉煌,很离谱的,当时我不在,但是第二天,也就是7号,我又接到了电话,他又说了同样的话,我还是能听出来他是小孩儿,他给我说他现在在兰州的飞天大酒店,让我过去,我说你到我们编辑部来,因为我们当天开会嘛,接着他就说让我把我的电话留一下,他说他的电话是不能随便给人的,他就给我留了一个传呼,是兰州中北台的一个传呼,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他大妈的传呼,因为这个小孩儿一直在他大妈家生活,之后接下来几天他老是打电话问我说,我寄的这个小孩儿的材料你们收到没有,到了8号他又自己打电话了,他说你好我是李颖,你们收到我的材料了没有?再后来他就到我们编辑部来了,当时我不在,另外一个编辑接待的他,他就说如果你们不登的话我就找其他报社登。我回来的时候,一见着他就认出他了,因为他去年大概11月份到我们报社来过,因为当时我们这个报我做17版,我们都市天地报17版有一个版叫视听沙龙,我们有一个《爱唱歌的人》栏目,他想参加我们的栏目并且来的时候带了一个他写的剧本,当时还带着他的照片。我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小孩儿还是有很多吧,他们都盲目的追星。我们的总编和主任准备就这一个现象做个专题,当时准备发稿,考虑到他的承受能力来就给他打了电话,问他说,我们把他这个事报道一下怎么样?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但是他当时的回答很让我们吃惊,他说这是我的第一步炒作,他的谈话让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接受不了。他还把他的想法就写了一个方案,第一是他没有实力,也没有机遇,他觉得只有靠这样子才能出名,这可能是他看到明星负面报道比较多一些,他的脑子里都是靠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出名的,所以他觉得他没有具备这两个条件,只有靠这样出名。接着我们就和那个被他冒名的导演接触了一下。那个导演也说,你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学习,要好好做人,当时朱军也在旁边,他也给朱军讲了话,讲的第一句就是,朱军叔叔,你能捧我吗?问得很幼稚。

  (录音结束)

  (音板:)

  原:听了这番录音以后,卜女士,我想你一定都听明白了。这个孩子在这件事情上,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作为一个研究媒体与青少年关系的一个专家,您怎么看这件事情呢?

  卜:因为我是研究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所以我特别关注这个故事当中媒体是怎么影响这个孩子的行为和思想的?我觉得比如说他的一些行为包括他想成名,他为什么想成名,肯定会有一些好处,那么好处是什么呢?成名可以很好看,很有面子,这个孩子还说成名好办事,能有很多特别好的……

  原:他想成名其实不光是一种幻想,也是很实惠的。

  卜:我在听这个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都给这个孩子提供了,比如说,对歌星,对影星的一些宣传,都会说他们如何的荣耀,他们如何的有钱,他们如何的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这些会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我相信他会受到媒体的影响,听到这个故事以后我在想其他孩子没有这样做,大部分孩子不会这样做。

  原:那您觉得他这个算是追星族吗?

  卜:我觉得他这个不是纯粹的追星族,他是要自己当明星。

  原:他是更进一步想要自己当明星是吗?

  卜:而且我觉得性质完全不一样,比如说80年代都在考虑青少年追星的问题,其实从我的研究结果来看,我不完全认为追星就是一件坏事,那么在追星的过程中,青少年就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榜样,有积极探索习惯的青少年他会反过来想自己的人生,就会想我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我跟这个明星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或者有什么样的不同的发展方向,我今后怎么走我的人生道路。

  原:那您觉得这些孩子能区分开吗?

  卜:对,我觉得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区分媒介提供的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他们能够区分这两个世界,能够看到这两个世界的不同,这样一方面你看他追星,他成天沉浸在他的梦想当中,我们小时候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时候我就沉浸在我的幻想当中,比如我特别喜欢舞蹈,长大以后我要当一名舞蹈家,如果成功了将会有多么荣耀,可是我知道我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情况的,我应该怎样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生活。

  原:刚才您说的这个我也有,但是我小时候没有固定的崇拜偶像,但是我会幻想我自己无所不能,因为我看过西游记,我觉得孙悟空很有本事。可能我潜意识在崇拜孙悟空,我觉得孙悟空的本事特别大,我要也能有这么大本事就特别特别好,所以我经常给自己一些富于幻想的故事,但我也没说最后就怎样付诸行动了。

  卜:其实心理学家还说,特别善于幻想,编这种幻想故事,这种爱幻想的儿童都是特别聪明的儿童。

  原:那我就是特别聪明的儿童。(笑)看来我无意当中把自己夸了一下。

  卜:就是说你为什么不付诸行动,因为你知道什么是现实生活,你能区分出幻想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你能把握自己的现实生活,我觉得大部分青少年追星,比如他们听歌的时候他们很疯狂,那是他们青春的,自然的一种冲动,我们成年人说是发泄,但我觉得是正常的一种情绪的表达,那么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仍然在努力学习,仍然在和现实中的朋友做朋友,我觉得这都没有关系,这是他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但我觉得这个孩子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不能很好的区分现实生活和幻想中的生活,他一看到一个编导他就说你捧我吧,像这种我觉得都是特别典型的,他就以为,比如媒介中会写道谁谁谁是通过媒介捧红的,香港明星是怎么捧红的,那么他就想这是他的现实生活了,他见到一些导演会说你捧我吧,实际上他的现实生活和媒体上的明星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差距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音板:盲目追星是音像或者影像世界带来的传染病,是人性和心理存在缺陷的表现,这种缺陷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很容易偶像崇拜,需要正确的引导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原:这件事情出来以后,当地也有人在指责媒体,说之所以有这样的青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全是媒体惹的祸,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卜:我觉得对媒体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就是说,我觉得媒体在报道儿童的时候不能用一种特别平和的心态,不能用尊重儿童的态度来报道儿童,通常我觉得媒体有利用儿童的现象,把儿童塑造成一个小明星,然后再让媒体去炒作,增加发行量,这样我觉得一方面是对儿童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会对看这些报道的儿童产生负面影响,我觉得媒体有这个责任,尤其在报道儿童。

  原:咱们就事论事,就在这件事情上,您觉得媒体的责任能占几成?

  卜:因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报道来得出这样的印象,他去找一个导演,让导演捧自己就能红,我无法区分这个媒体的责任,但是我看到一些媒体,比如它在做电视节目的时候,做报纸报道的时候有这种把儿童扮演成明星,然后让他们来表演,这样大人看到了会很高兴,说这些孩子多好玩啊,跟大人似的,实际上他是用儿童来取悦大人,但是儿童自己的声音,实际最本质的他自己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而且对看这个报道的儿童也有产生不好的影响。

  原:我觉得您说的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前两天我就看到这么一个节目,小孩儿大概也只有四五岁吧,在台上穿着明星的衣服,完全像个小明星一样,然后唱着世界之杯的歌曲,不光是动作完全是明星化,还下去跟群众握手。

  卜:太恐怖了。

  原:这时候台下的人,包括电视机前的一些人我想都是非常开心的,大家看了这个节目可能都会觉得非常过瘾,我想,怎么说呢,好像媒体不应该做这样的节目,这一点您怎么看呢?

  卜:我觉得这是典型的利用儿童形象,不尊重儿童,让大人看着开心。

  原:其实在大人开心的同时可能没有想到对这个孩子或者说对电视机前的其他的孩子都会有哪些影响。

  卜:就是说一方面是利用儿童,利用儿童形象取悦大人,儿童自己的声音和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没有表达出来,他表达出来的是大人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是对儿童的不尊重,还有一点就是对儿童的误导,以为儿童越像成人,而且是越像成人明星越能得到大人的喜欢,越能得到社会的欢迎,这是极大的误导。

  原:您的研究里面有没有从儿童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什么想法,是什么感觉。

  卜:其实他看电视节目,读报纸是一种社会学习,实际上他所有对社会,对人的看法都在形成当中,这个时候做这种节目或者类似于这类节目会给儿童提供一种生活的榜样,这种榜样会给儿童觉得,如果我穿大人衣服,我像大人似的表演或者怎么样,这样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赏。

  原:好像也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念。

  卜:对,他会觉得只有做明星,只有做这样的明星才能得到大人的认同。

  (音板: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而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成了第四代影响因素,它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期待和人生理想的模型。)

  原:卜女士,在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当中,我想有些可能就是青少年朋友,也有可能有些是青少年朋友的家长,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我想作为您是研究媒体和青少年关系的,那么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青少年或者说所有的受众应该怎么看待媒体的宣传?对于每个人来讲,我想现在恐怕很难离开媒体,很少有人说我不看电视,我不看报纸,不跟网络有半点瓜葛,不管是哪种,不管利用什么方式,你恐怕跟媒体的关系是摆脱不了的。面对媒体越来越多的宣传,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自己应该怎么样去正确对待它?实际我觉得这个小孩儿就有这个问题,他没有很好去消化媒体带给他的一些丰富的内容。

  卜:我觉得对青少年来说主要应试了解一些关于媒介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应该了解比如创作一部电视剧,或者塑造一个人物,那么他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但绝对不同于现实生活,对这个应该有一个非常基本的认识,而且应该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真的是一种塑造,不是现实生活中最直接的。

  原:不是一个翻版。

  卜:对,青少年应该了解自己的现实生活是最重要的,自己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媒体提供的生活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也可以作为将来发展的可能性之一,但是绝不能代替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自己的生活跟媒体所宣传的生活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应该是有的。还有就是说媒体每天提供大量的信息,无论是娱乐方面的还是知识方面的还是其它方面的信息,应该对这个信息建立一个反应机制,这个反应机制应该是批判性质的,不是说什么样的东西来了我们都说真好,应该有一种批判性的反应,信息来了我就要想,这是不是真的,这是不是可能的,应该用一种批评的态度,所以国外有一种媒介教育,就是教给孩子们怎么样做电视批评,大众文化批评,电影批评,那么同时反醒自己的现实生活,就是说通过媒介帮助自己成长,而不是说对大众传媒盲从,因为大众传媒给你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人生榜样,你要盲从盲从不过来。

  原:电视剧里面有好的人生榜样还有坏的人生榜样。

  卜:对,比如有的新闻会告诉你节约,勤俭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跟着就放一个广告鼓励你去消费,那你怎么盲从?所以你应该考虑我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我是什么身份,我具备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在我消费的时候我应该不应该顾及我的父母,顾及其他人,那么怎么消费才符合我的生活标准和意愿,才能满足我的需求,你要考虑这些,不是说他鼓励我消费我就去消费,他叫我勤俭我每天都吃特别没有营养的食品,这对自己的健康也没有好处。

  原:我理解您的意思,就是说作为每一个人来讲,尤其是青少年,对媒介析出来的东西首先做一层过滤。

  卜:对,应该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一个过滤,判断这个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说所有的信息对你都是有用的,也不是说所有的信息都是正确的。

  (音板:)

  原:您刚才提到国外的媒介教育,这个词好像平常很少听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您是不是能够给我们说说。

  卜:媒介教育实际上最早是在英国的30年代,那会儿电影开始特别普及,电影就跟电视一样非常形象生动,很多年轻人看了电视后就去学电影里的人物,模仿的都是一些非常流行的,在一些社会精英来看是非常通俗的或者庸俗的,这样他们就特别不满,就提出应该有这样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对大众文化不要盲从。

  原:那这个课程主要都讲什么呢?

  卜:主要教的一个是最基础的媒介知识,这些媒介知识比如说一个电视节目,像新闻节目或者娱乐节目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他要教给青少年,比如说为什么看明星,我们看到他这么光彩照人,他怎么样用光,怎么样化妆等等。。。。。

  原:可能根本做不到。

  卜:对,根本做不到,他是略掉了很多很多细节,又突出了某些细节,这样这个人才能在舞台上光彩照人,他实际上要告诉青少年这个过程,而且他们还让青少年自己去拍摄,自己去实践,写一个报道,他在写报道的过程中,为了让报道有新闻价值,他删掉了一些什么东西,他又选取了什么东西,那他就知道这和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这实际上就通过介绍和学习,包括自己去操作这些媒介去了解一些媒介知识,是让他们明白媒介上的东西跟现实生活是不同的,那么他自己的现实生活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们主要的内容,还有一个主要内容是他们要学会判断媒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他对自己生活的价值,那么媒介提供了这么多信息,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能用,哪些是没有用的。学会利用大众媒体来帮助自己成长,这也是教给他们的一个主要内容,还有一个就是教给他们怎么去创造和传播信息,就是说你不光是被动的接受者,你也可能是媒介的主动的传播者,就是说拿到一个消息他不盲从,首先要审视它是不是真的,然后它是不是对自己有用,跟自己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联系的,比如说我也会在媒体上看到谁谁谁被捧红了,但是我会想这跟我没关系,这对我来说是垃圾,可能我就把它过滤掉了,我去看一些对自己更有用的信息,这种反应机制和反应模式应该从小就建立起来。

  (音板:媒介教育就是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它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会判断媒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会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原:而且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像我们国家的青少年,我们总说一个中学生或者一个小学生,他还处于成长阶段,并不是非常成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自律是不是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方面?

  卜:对,我觉得媒体自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刚才我们提到电视节目让小孩儿装扮成明星像大人一样表演,让大人看了开心,我觉得像这种东西媒体就应该自律。

  原:就是说你不去做它。

  卜:对,不去做它,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你想到有可能青少年会看到这样的节目,我们在做节目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哪些东西会对青少年造成误导。

  原:那这方面我还想多问问,就是在国外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影都有少儿不宜的,直接就写上16岁以下的儿童不宜,那么在咱们国家好像还没有明确的标志,另外在一般人的脑子里好像所谓少儿不宜就是那种黄色、暴力这样的东西,您是研究这方面的,是这么看吗?

  卜:只把少儿不宜想成是暴力和色情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至今咱们国家对暴力和色情也没有特别特别具体去规定,比如你去问一个记者,什么叫暴力,什么叫暴力级,他肯定就很难出来,所以我觉得即使对暴力和色情这种区分也是非常非常不够的,我特别想说的是实际上媒体是非常开放的,尤其有电视普及以后,实际儿童和成人在一起观看成人世界,以前他阅读,通过印刷符号来看,他看成人世界看不懂,他不光是有看印刷符号的困难,他理解文字也会很困难,那么电视一开发以后,小孩儿很快就进入了成人世界,比如说《新白娘子传奇》在播的时候,我们看到三四岁的小孩儿都能看懂,要是看书他肯定看不懂,而且他记住谁跟谁好,谁跟谁有恋爱关系,他记得比你还清楚,因为小孩儿记性特别好。

  原:有可能你让他分析历史背景他不行。

  卜:对,故事他完全能看懂。

  原:对,从故事情节上。

  卜:现在就出现一个问题,成人实际生活在成人世界里,儿童生活在儿童世界里,他的心理生理发展是不成熟的,还有除了色情和暴力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并不是说儿童不理解成人世界的生活,并不是说成人可以看的东西儿童都可以看,即使同样看的色情和暴力,成人跟儿童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80年代我们在讨论什么呢?在讨论《望乡》,《望乡》播出的时候,这对成人来说这不是一个色情片,它可能是一个历史片或者什么片子,但是对儿童来说他看了以后真的有的儿童就去性犯罪,所以是不一样的,还有80年代大家反覆提到的《加里森敢死队》,都出现了青少年犯罪团伙,对成人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儿童来说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原:我觉得里面还有这样的东西,有的东西看起来是少儿节目,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让小孩儿扮演成一个明星,另外还有一些卫视台做一些儿童节目,比如说什么《聪明宝贝》,让孩子抢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等等这些,看起来做的是少儿节目,是给孩子们看的,但是有些概念的注入也影响儿童。

  卜:对,我们做儿童节目研究的,我不把这个节目看作是儿童节目,因为我们对儿童节目有一个重要的鉴定,它是儿童视角,从儿童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我们为他们拍节目嘛,我们要从他们的眼里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他的视角跟成人是不一样的,像您刚才举的例子,我觉得是典型的成人节目,而且是利用儿童形象的节目。

  原:这是一个取悦成人的节目。

  卜:对,从成人的眼里看,这个儿童很好玩,但是从儿童眼中来看这个节目会好玩吗?那就不一样的,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儿童去逛儿童玩具商店,那么这个母亲就想孩子肯定高兴死了,因为孩子三岁,特别喜欢玩具,可是没想到这个孩子逛了一会儿就非要回家,说什么也不逛了,母亲就特别奇怪,就蹲下来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玩具了,蹲下来以后她才发现孩子什么也看不见,玩具柜台都很高,他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腿,所以他特别烦燥,特别想回家,这就是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不一样的,所以为什么国外有些非常优秀的电视片、卡通片真的是大人蹲下来从儿童视角来拍的,我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咱们每家都有马桶,它都是成人规格的,成人来看就是我往这儿一坐就行了,孩子来看就太大了,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他觉得这个东西对把他吸进去,所以他不敢上厕所,这是不一样的。

  (音板:从2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媒介影响的研究,得出媒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及时的,而是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人而异的,媒介的影响是媒介传播和青少年自身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我想咱们顺着这个小孩儿想当明星这件事情,一下就说出这么多,咱们再回来看看这个孩子,他现在会有这种想法。

  (出录音:)

  于:当时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你会特别想成为一个明星呢?

  李:我想成明星就可以出专辑,可以照顾自己的母亲,就是大妈,可以由自己的歌迷、影迷是这样的。

  于:那你觉得成为明星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李:我觉得一般来说实力肯定是要有的,然后还要后门,还要有钱,我觉得是这样的。

  于:为什么你会觉得是这样的呢?

  李:我觉得他肯定是这样的。

  于:你是报纸上看到明星该是走后门才成名的还是听广播看电视什么的。

  李:报上和电视上都能看到,就说哪个哪个明星是怎么样成名,其实并不怎么样。

  于:那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呢?

  李:我?成名。

  于: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成名的?

  李:是从8岁吧,参加《百姓擂台》。

  于:然后你就想成名了。

  李:你们这儿有这个报吗?

  于:什么报?

  李:就是类似《都市天地报》的。

  于:你是问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节目是吗?

  李:对。

  于:目前我们好像还没有。

  李:没有啊。

  于:他们好像也为你开过座谈会是吗?又请了很多人来谈谈这个问题,比如说杂技团的小孩儿,他们也想成名,成为体育健将,体育明星了,他们在后面是付出很多汗水的,你觉得这样值得吗?

  李:不值得。

  于:不值得?为什么呢?

  李:我觉得没前途嘛。

  于:你觉得成为体育明星没前途,那你觉得成为什么样的明星最有前途呢?

  李:音乐和影视。

  于:为什么呢?

  李:因为特别风光嘛,你看每个电视台都会跟他们……做体育,我觉得不太好。

  于:你现在觉得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李:成名。广州至尊有限公司说如果我愿意学舞会捧我。

  于:你不是特别想成名吗?那他们说了,如果你愿意学舞他会捧你为什么你不学?

  李:我不爱学舞。

  于:为什么?

  李:跳来跳去太累。

  (录音结束)

  原:卜女士,我不知道你听了这个小孩儿的想法后您有什么想法,我觉得从想当明星这个角度来想,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想当明星就做了种种这样的事情和他刚才的想法,我觉得好像有点……您不觉得这孩子心理有障碍吗?

  卜:我觉得他总是沉浸在幻想世界里头,我真的觉得他心理有些障碍,要是我可能会提议他去看心理医生,因为他想像的和他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而且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咱们现在还不做一些道德评判,比如说靠后门就一定能成功,这里面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们还不做评判,他总是沉迷在这里,而且一定要通过这种不通行的社会规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觉得是特别遗憾的。

  原:而且我觉得很有可能因为他的这点偏移会毁了自己。整天这么幻想,就是说我没碰到一个好人,我没碰到一个机会,没有人来发现我,其实他每天的学习是个什么状况,自己应该在学习上该付出多少努力,恐怕这点考虑得比较少。

  卜:对。

  原:您作为研究媒体与青少年关系的学者,对现在这种媒体在宣传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能不能给我们提点儿忠告?

  卜:我觉得首先媒体应该努力做到尊重儿童,不利用儿童,我看到国际记者联合报1998年的儿童报道指南,这些指南其中有一条提到应该保证在媒介上发表意见或者表现儿童形象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是为了儿童利益,像你刚才举的例子,把孩子装扮成大人的模样,跟大家握手,我觉得这不是为了儿童利益,是为了取悦大人,我觉得这是典型的对儿童的不尊重。

  原:很多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大概都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

  卜:对,我觉得都应该改变,就是说儿童不是成人世界的玩意儿,都是独立的人,我觉得这个应该非常注意,我们在表现儿童形象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他作为独立的人,去尊重他而不是利用他,而且媒介在传播一个节目或者制作一个节目的时候应该想到,如果青少年会看到它,会对它感兴趣的时候,应该做一个媒介自律,应该考虑到是不是有负面影响,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应该注意减少负面影响,我觉得这个媒体应该努力去做的,应该把这个危害减低到最低程度。

  原:那我觉得我作为媒体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对青少年也说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就像刚才卜女士看到的,你所看到媒体中的一些东西都是表象的,或者说是经过导演,编辑精心包装过的,其实它离你的现实生活还是差得非常非常多的。

  卜:现在我们就是要让儿童理解这些包装。

  原:能够分清楚这些对吧?

  卜:对,要建立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盲从媒介中的生活。

  原;对,很有可能你看到一个非常华丽的明星,非常光彩的,可是,在他的后面还有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只有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我觉得才能够正确的对待媒体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才能面对这样强大的信息时代的浪潮,才能够健康的成长。好,我想今天的话题就谈到这里,差不多了,感谢卜女士在百忙中参与我们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原杰代表责任编辑于杨感谢各位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相关论坛】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午间一小时:让孤残儿拥有温馨的家(2001/03/08/ 13:54)
如何留京 如何处理档案--大学生谈求职经历(2001/03/07/ 12:07)
英达主持《名人相约星期五》--你需要心理减负吗(2001/03/06/ 16:29)
午间一小时预告:从罪犯子女成长谈未成年人保护(2001/03/05/ 19:34)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三八节特别专题:做一个味道十足的女人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打卡聊天每天得文曲星、MP3、手机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浪网有奖用户注册活动 手机天天送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