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石刻被逼要搬家 国家文物局官员飞抵南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6日09:17 现代快报 | ||||
快报记者 薛林 鲍铭东 实习生江薇薇、赵雅娟 快报独家连续报道的因宁杭公路拓宽、刚刚申遗成功的明孝陵石刻被逼要搬家一事,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快报独家连续报道的因宁杭公路拓宽、刚刚申遗成功的明孝陵石刻被逼要搬家一事,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昨天上午,南京有关部门召开宣传座谈会,向媒体通报了有关情况。会上,快报记者对市建委工作人员的观点依据文物法提出质疑。与此同时,许多热心读者 昨天上午,南京市有关部门就明孝陵下马坊三组石刻迁移一事,召集江苏省、南京市以及中央驻宁新闻单位记者举行宣传座谈会,就有关问题进行了通报。 南京市建委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首先通报了宁杭公路道路拓宽情况。他说,宁杭公路一期工程完工后,此地区的路况得到明显改善,市民反响良好,解决了市民长期出行难的问题。但随着沿线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人口的增加,此公路已无法满足需求。为了更好地方便附近居民的出行,南京决定实施宁杭公路二期工程,将宁杭公路建成为双向四车道,预留八车道,与沪宁高速公路相配套。除了方便交通以外,宁杭公路二期工程的实施,还能提高附近居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突出南京显山露水的特点,美化城市形象。他说,工程之所以这样规划,是经过多方论证的,是要使交通效率达到最便捷,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现在,工程东段已完成拆迁,北段也已完成,西段工程正在推进,预计工程将于今年10月1日前完成通车。 南京市文物局文物处伊处长则介绍了下马坊的历史和石刻迁移报告的情况。他说,现在下马坊的位置并不是下马坊的原址,解放前就由原址移至京杭公路(现宁杭公路)路边,1980年6月由南京市文管会及中山陵园管理处,在现在的地方重新竖起石刻。现在,下马坊位于宁杭高速公路施工地段上,需要迁移石刻,他们已向省文化厅递交了迁移报告,省文化厅正在研究此事。等到省里批复后,还要递交国家文物局批示。当记者追问报告何时批下时,他说,他们是下级单位,不好问上级单位的事。 中山陵园管理局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中山陵园管理局是明孝陵的管理单位,明孝陵下马坊石刻中的禁约碑、神烈碑现在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下马坊石坊确实是迁移过的。在此次宁杭公路的建设规划中,有关部门将下马坊石刻划在红线内,需要北移。记者问及中山陵园管理局对此项方案的看法时,他说,中山陵园管理局曾建议将道路南移,以避开石刻,但建设部门坚持原来的规划方案,他们只能服从。现在他们也在等待省及国家文物部门对此事的批复。当记者问若迁移石刻的方案被批准,中山陵园管理局将如何处理这些石刻时,这位负责人说,作为保护文物的单位,他们也不想迁移石刻,但若迁移报告批下,从大局出发,他们将请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并听取专家意见,精心保护。 在座谈会上,那名南京市建委工作人员补充说,在宁杭公路建设过程中,他们也会注意对下马坊的保护,他们准备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复位、加固和环境治理。记者对此提出质疑,下马坊石刻是明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得到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认可,因此不论石刻原来的位置在哪里,现在石刻所在地就是世遗申报的规定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根本就不存在石刻复位的问题,而应是石刻迁移。但该工作人员对此避而不答,保持沉默。 主持会议的南京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最后表示,我们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需要发展经济、开发旅游。当然,在城市规划的同时,应考虑到文物的保护,不过既然下马坊石刻早在解放前已经移动,现在移动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专家称文物应原地保护 关于明孝陵石刻要搬家一事,牵动了许许多多关心文物保护的读者。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潘谷西,他曾参加过明孝陵申遗文物保护。他说,作为明孝陵组成部分的下马坊,市政府要负责保护石刻,使其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主张迁移。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朱光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明孝陵下马坊石刻迁移一事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出现现在的问题,说明交通及城市规划部门缺少与文物单位的沟通。城市建设当中对于文物保护,须听取文物部门的建议,经文物部门同意,才能进行施工。若没有经文物部门同意,则属非法行为,就是有法不依。国家文物局官员抵宁调查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文物处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从几大门户网站转载的快报报道中得知这一消息了。他表示,国家文物局对此非常关注。明孝陵不仅是国宝级单位,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不履行相关手续而搬迁,那就是违法的。同时他强调,即使报告递交上来,国家文物局也无权批准,须报国务院研究决定。他同时透露,国家文物局遗产处有关人员已飞抵南京,文物处将把此事通报给遗产处,由他们调查处理。规划局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称 下马坊不在规划红线内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四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 昨天,针对有关人士称下马坊石刻在宁杭公路工程红线内的情况,记者采访了南京市规划局。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下马坊肯定在规划红线之外,但不排除南京市建委根据工程的要求在将来施工中调整规划红线的可能。 记者向南京市建委了解此事时,负责该工程的城建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读者心声反对石刻搬家 昨天,快报热线依然响个不停。读者在电话中对明孝陵被逼要搬家一事表示出强烈的关注。 万先生:感谢快报向我们披露了这一事实。我认为,南京古迹虽多,但如果不加以认真保护,恐怕将会越来越少。希望有关部门在做出决定之前,应该先向市民征求意见。 郑先生:明孝陵石刻搬迁,牵动市民心。记得两三年前北方一城市老城改造拓宽马路时,为了保存一文物,将马路绕道而建。南京的城市改造,不能先斩后奏,规划前就应将石刻是否搬迁请示上级。目前路已修至石刻旁,不搬也得搬。快报的报道很好,让广大市民参与发表各自看法,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汪先生:我看了快报的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宁杭公路可以绕道,也应该绕道,这样对中山门的压力也可以减轻,对明孝陵石刻也不会造成损坏。我们申遗不容易,才成功就要移,根本就谈不上是在提高城市文明形象。南京一些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经常对原来真的古迹拆了再重建,这有什么价值。明孝陵不仅仅是南京的遗产,还是世界人民的遗产。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加考虑,避免造成损失。从二公祠到明孝陵 7月4日凌晨,南京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而时隔20多天,作为明孝陵一部分的下马坊三组石刻却面临为公路让道要搬家的命运。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将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了六朝古都南京的文物保护问题上来。 我们都还记忆犹新。两年前的6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公祠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和重建方案的情况下,遭到野蛮拆除。真相披露后,引起文物界专家和各界人士的一致谴责。有关部门表示接受批评的同时,公开向市民承诺将尽快拿出重建方案,恢复这一古迹。然而两年过去,不要说重建,就连方案人们也没看到。当初的承诺似乎已被忘得一干二净。 两年后,同样的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事又一次落到了刚刚申遗成功不到一个月的明孝陵身上。 对照这一前一后的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文物搬迁的理由。都是以城市发展需要这顶帽子,逼得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得不让道。 二是文物搬迁的过程。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霸王硬上弓,先造成既成事实,逼你就范,行也行,不行也得行。 前者反映出我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淡漠。在这些人的意识当中,似乎是为了城市建设,任何东西都可以牺牲和抛弃。也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才会有文物破坏的事情屡屡发生。然而这些人忘了,城市建设并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追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具体到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这一问题上,二者并不是天生就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珍视自己历史的城市,才会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城市。面对屡屡发生的文物破坏事件,有的时候,我们只能这样自我安慰:也许是南京的“古董”太多,人们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珍惜了。只是如果我们今天破坏一点,明天破坏一点,总有那么一天,我们最终将一无所有。 后者反映出我们法制意识的淡漠。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尤其是下马坊三组石刻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需要国务院批准才行。二公祠是没有任何手续就给拆了,明孝陵石刻虽说在研讨,但路已经修到脚下,大兵压境,颇有逼人就范的架势。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而且无天。一个完备的法治社会,不单需要完备的法律规章,还需要人人心中都必须具备的法制观念;不单需要最终结果的合法,更需要每一步程序上的合法。但回头看这两桩文物事件,我们见不到丝毫这样的影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需要的是每一个脚踏实地的动作。对政府部门来说,更是如此。 有关部门昨天在谈到明孝陵石刻被逼要搬家这一事情时,希望媒体要从大局出发,保护南京的城市形象,我们也想说一句:制止城市建设中破坏文物的违法现象,这才是维护南京的形象,这才是讲政治、讲大局。[新闻链接] 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凡由于保护不力或过度开发等人为原因损坏的自然与文化遗存,将被取消“世界遗产”资格而列入“濒危”。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