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夜闯危险地带(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7日10:27 北京青年报 | ||||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记者全副武装:两个口罩、两双手套、两层鞋套 5月5日晚上8点40分,本报派出四路人马开始了“零点行动”。摄影记者崔峻和我在崇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工作人员一起待命。另外三路人马分别是:摄影记者钱冰戈和文字记者董伟去了负责清运“非典”垃圾的二清集团;摄影记者贾婷和文字记者戴菁菁去了120急救中心;文字记者王帏只身来到丰台区防治“非典”指挥部。我们进入了本市的“危险地 我和崔峻一直等到11点也没有什么情况,心里有点儿着急。“快快快!有活儿了!”原本安静的大厅立刻热闹起来,卢剑霞主任说着开始在信息中心的门口安排任务:“3个活儿,一个去同仁医院,有个疑似病例;一个去调查密切接触者;一个去病人家做流调。你们各自领好流调表,赶紧穿防护服。” 乌云副主任也帮我们拿出了两套防护服,“先戴上帽子。”一顶蓝色的无纺布帽子包住了我的头发。“把头发都塞进去,别让它们露出来。”接着她给我戴上一个20层的口罩。白色的隔离服是连身的,我脱了自己的鞋子,先给每只脚套上一个蓝色的塑料鞋套,然后伸进隔离服里,再登上黑色的塑胶靴。乌大夫递过两双橡胶手套,我把袖口扎好,先戴上一双,又戴上一双。然后我再戴上一个20层的口罩,憋闷的感觉马上就出现了。“把防护镜戴在额头,进去再拉下来。”乌大夫嘱咐着,让我在靴子上又套了一双蓝色的塑料鞋套,把防护服的裤腿拉出来包住靴子,就算全部武装好了。 10分钟后,我们到了同仁医院东侧的小门口,两位队员在进门前最后嘱咐我们:“再检查一遍防护服,别着急,都弄好了咱们再进去。” 队员们简单地向发热门诊的医生咨询了几句,就带我们向隔离病房走去。刚上了一层楼,记者就觉得汗顺着后背慢慢地流下来,雾气在防护镜里弄得有点看不清。队员们先向大夫询问了病人的情况,热度有多高,看了看病人的胸片,之后就走进了病房。 病人躺在病床上,戴着蓝色的口罩,流调队员们站在床头,“咳嗽吗?有感冒症状吗?”一个一个问题仔细地问着,一边问还一边填写着调查表。整整30分钟过去了,整个流调才完。我在病房里憋得不行,几次站在门边,把身体对着电扇吹着,才算坚持住了。可是流调队员们连姿势都没有换过,只是专心地问着、记着。没想到脱隔离服比穿还要费力。司机师傅拿着消毒液先把每个人的手套、隔离服、靴子底都喷了个遍。先脱一层手套,摘下防护镜,接着脱鞋套、摘一层口罩,然后慢慢地褪下防护服,再摘口罩、帽子,最后把下面那层手套脱下来。脱下来的衣服放进专门的垃圾桶里,一看表,时间已经是5月6日的凌晨了。 回到信息中心,大夫们告诉我,5分钟前,又有一组队员出发了,估计又得一个小时才能回来,而这时已经是5月6日凌晨零点30分。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崔峻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