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分餐制”振聋发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5日09:43 解放日报 | |||
昨天,为贯彻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告》精神,市商委发出《关于公共餐饮服务场所防范“非典”的紧急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即日起,各餐饮服务企业应提供分餐服务或者提供顾客自助分餐的用具。“分餐”,这个并不陌生的名词,又一次在危难时刻振聋发聩。 目击“分餐不怕巷子深” 不幸遭遇“非典”,左邻右舍的饭店都已门可罗雀了,新天地“真的好”海鲜餐厅这两天生意却意外地好起来。秘诀是什么?一如既往“分餐制”。 昨天记者赶到“真的好”,正值午餐时分,二楼餐厅上座率达到“非常时期”罕见的七成。顾客三两围坐,各自优雅地“对付”着面前的盘中餐,偶尔抬头轻声交谈。清一色戴着口罩的服务小姐,蝴蝶般穿梭着,送上按人分在盘盏中的珍馐美食。 “一个午餐,营业额大概能上万”,总经理黄音有点喜出望外。20年前,乙肝横扫台湾岛,“吃饭时候用公筷”深入人心,中餐西吃的饭店次第火爆。“可要不要把分餐饭店开到上海来,我是犹豫过6年啊!”1995年起黄老板年年到上海来“踩点”,看到的总是清一色“投筷如雨”的“会食制”,到上海开店的想法一点点消散。直到前年,新天地起来,黄音硬着头皮把“中餐西吃”打进上海,朋友泼冷水:“分餐制?肯定勿灵。” 果然开张不利。黄音不急,她认准了:“分餐”不怕巷子深。分餐实惠,分餐优雅,分餐清爽健康。半年后,回头客越来越多,日营业额迅即翻番,清爽健康的分餐制成了“真的好”海鲜餐厅的金字招牌,“非典时期”更是风景独好。 当不期而遇的“非典”凸显出分餐制饭店的优势时,沪上绝大部分中餐馆营业额3月下旬以来急剧下滑。而开业20多年来一直坚持走“每人每”分餐路线的静安宾馆,这些天餐厅午市生意不降反升。附近商务楼的金领粉领们,都冲着它的“分餐卫生”来了。“我们已经打出口号:抓住‘非典’,做强分餐。” 昨天,市商委《关于公共餐饮服务场所防范“非典”的紧急通知》发出后,全市饭店紧急动员,添“公筷”、加“公勺”,增加人手为分餐。 据悉,至今年一季度,上海3万余家餐饮企业,实行分餐制的中西式快餐、西餐、中餐西吃所有饭店加起来,占餐饮企业总数的10%。上海市商委服务业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非典”的袭击能让市民都切实感悟到分餐的好处,“坏事也能变好事”。 聆听“分餐”18年 家庭主妇梅若英,跟着美国丈夫迈克,带着四个孩子从台湾安家上海。这对中西合璧的夫妇,无论是当初两人世界,还是如今一家六口,坚持“分餐”已经18年了。 记者:你是一个地地道道中国人,怎么会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因为丈夫是美国人吗,嫁鸡随鸡? 梅若英:是让瘟疫逼的呀!你知道20年前的台湾乙肝大爆发吗,90%的台湾人被感染了,是的,90%!其中大概十分之一的人由此得了肝硬化或肝癌,这些都是相关部门正式公布的数据,我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就是从那时候起,全岛全力推行家庭“分餐制”,阻断口沫传播,所以我就是被“从娃娃抓起”,自小开始“分餐制”。结婚后,我和先生在文化上有很多差异,唯独吃饭问题“东西一致”,分餐制。 迈克:既然今天我们探讨这个话题,说出来你不要动气,两年前我刚到上海,真的不敢上饭店。想想都可怕,十几双筷子伸进一盘菜,你们是从小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可我……哎,尤其是吃鱼,等那条鱼转到我面前,体无完肤了不说,多少筷子挟过,多少口水沾过,My God (天哪),中国话叫什么?不忍下箸。 记者:我一直有个疑问,电影里看西方人吃分餐,是有专人操作的,要么是饭店的侍者,要么是贵族家里的佣仆,普通家庭里应该由谁来分菜呢? 梅若英:很难一概而论,基本做法是用公叉公筷各取所需。 记者:那么,“公筷制”与“分餐制”到底有什么区别? 梅若英:所谓“分餐制”,就是一个菜上来后,大家用公筷“一次性”把菜分到自己的菜盘里,不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用“公筷”去挟菜的情况。我想说的是,中餐同样可行“分餐制”,我们家请的就是上海阿姨,每天烧的是地地道道本帮菜,照样“分餐制”。 记者:其实“公筷”在上海饭店也很普遍,但常常是吃着吃着“公筷”就跑到嘴里去了,大家也是见怪不怪的。 梅若英:我来提个建议吧,把“公筷”做得大一点,拿在手上就会有种异样感,这叫“公筷”提示,自然再不会往嘴巴里送了。不知生产筷子的厂家以为如何? 点评分餐,从公筷做起 上海二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施榕 国人喜欢“觥筹交错”中情感交流,殊不知,也“交流”了病菌。曾经有科学家做过统计,导致胃溃疡的幽门螺旋菌、乙肝病菌,全世界数亚洲人携菌率最高。为什么,罪魁祸首就是筷子带来的交叉感染。本报实习生邱洁 杨扬 记者尤莼洁 陈江 目前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的“非典”病菌,现在还不能排除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咽部是食道和气管的交叉口,病毒很可能通过口腔到达咽部进而潜入气管。所以,推行“公筷”和“分餐”正当其时。 “分餐”当然好,但一人一菜要有个普及的适应过程,先推广“公筷”应该比较容易被接受,只要泾渭分明、严格规范,自助分餐式的“公筷”,同样能起到阻断病菌的屏障作用。 其实,分餐制是个老话题了。1988年甲肝迅猛袭来之时,“公筷”“分餐”呼声高涨。15年过去,我们忘了吗?不期而遇的“非典”,以一种不容丝毫闪避的强硬姿态,再一次将这个话题推到了我们面前,应该明白:“公筷”“分餐”———绝不仅仅是权宜。 钩沉隋唐之前是“分餐” 分餐制是西餐独有?据研究饮食文化史的专家考证,分餐制是不折不扣的中华传统。 从上古文献和残存的器皿图案可知,我们祖先聚宴吃饭,是双膝着地“跽坐”着,人前各一案摆放饭菜,即便只有两人,也是分案而食。《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着,孟尝君某日请一个新来投奔的侠士吃饭,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烛光,侠士就此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不一样,欲离席而去。显然,那时候的盛筵,也是不吃“圆台面”的。 到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的椅凳传入中原,当时叫“胡床”、“胡坐”,桌腿椅腿全都变高了,围桌就餐的形式开始普及。但此后的民间亲友欢聚,有时也采用“分餐”的办法。北宋何远的《春渚纪闻》记载过一次“邻人小席”,各菜都由侍从分到每个人盘里。直到明朝,众人合吃的“会食制”才完全取代“分餐制”,并在圆桌上产生了长幼尊卑、主宾陪副的又一种饮食文化来。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