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0日05:02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刘万永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儿,该怎么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瞿振元、全国人大代表王树国、全国人大代表王晶今晚在与网友进行探讨时认为,面对就业困难,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需要改变,但政府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瞿振元委员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此前长期担任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树国代表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对就业问题也很关注。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比2001年增加27万人,增长23%。尽管近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70% 80%,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 “就业压力加大,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的碰撞。”瞿振元委员说,但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对毕业生就业进行了多年跟踪。他在调查中发现,65%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31%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的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而毕业生中,自己认识到应该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的只有28%。 “大学毕业生期望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但学生应该认识实际情况。”谢维和委员说,根据今年1月份劳动力市场需求看,89个城市所需要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有0.8%,学生转变观念应该是必然的事。 但是,在呼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求职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基层的用人机制、发展机遇等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各种保障体制,一方面打破旧有束缚毕业生就业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快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体制。 相关调查显示,72%的高校认为各种体制性障碍,特别是人事和户口制度,对毕业生的影响比较大,有62%的高校认为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特别是对于现在出现的各种非正式和非正规的“体制外就业”现象,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并且通过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来给予支持和保护。 瞿振元委员特别强调,教育部、人事部等4部委联合下发了两个促进学生就业的文件,要求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打破户口限制,取消出省费、出系统费等束缚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现在关键要检查落实,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检查组检查落实情况。同时,还要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求职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减少求职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谢维和委员建议,应当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和所谓“体制外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例如,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的概念已经不过去那种非常稳定的职业结构,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获得一定报酬的劳动,就应该算是就业。但是,这种新的就业模式需要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要求我国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