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词影响他们一生(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5日06:08 北京青年报 | ||
■“可以说雷锋精神影响了我一生。”刘全聚拿着毛主席题词原件的照片说。退休后他一直为社会公益活动奔波。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今天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 今天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在全国各地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再掀高潮之际,可能会有很多人想知道当时毛主席是如何给雷锋题词的?这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月17日下午5时30分,在北京著名的毛家湾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刚刚过完80岁生日的黎勤老人,静静地躺在床上,病魔使她十分羸弱,甚至不能拿笔。当记者向她说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事情时,老人眼睛一亮,用微弱的声音说:“没想到影响会这么大……”40年过去了,岁月、病痛耗去了青春,但这件事一直成为她和同事们值得骄傲的青春记忆。 -做“专辑”时想起了请毛主席题词 1962年8月15日,当时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某部服役,因公殉职。他的事迹很快传开,1963年2月初,北京的几大报社先后登载了雷锋的日记摘抄,他简短、朴素的日记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在广大读者中产生极大的反响。《中国青年》杂志社的编辑们也大都是青年人,他们也被雷锋的精神所打动,编委会决定:将当时的杂志第5期、第6期合刊,出一本“学习雷锋专辑”。回忆起那段时光,74岁的王江云老人,脸上如沐春风,笑容可掬。当时作为《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组副组长的他介绍说:“在讨论编辑计划时,我忽然想起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的事情,‘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知,激励了亿万青年。对于雷锋这个新时期的英雄,如果请毛主席题词,那将会有多大的号召力啊!”大家一听,都非常兴奋地表示赞同。 -两页信函寄往中南海王老说:“给毛主席的信是当时的思想教育组组长黎勤起草的,信不长,大约三四百字。”据黎勤后来回忆,信的内容主要是说雷锋的事迹非常感人,是一个伟大出于平凡的好榜样,值得当代青年学习。《中国青年》准备出版“学习雷锋专辑”,向全国青年推荐这个典型,因此,贸然给毛主席写信,请予以题词。“黎勤写完后,大家觉得很满意。写上:中南海,呈毛主席。就寄出去了。“之后,过了两三天,我们又打电话给当时毛主席的秘书林克同志,询问了有关情况,他说主席已经看过你们的信,但未做表示。过了两天,我们又问他,他告诉说:主席已经答应题词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有了底,非常高兴。” -毛主席让秘书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 据已故的林克生前的回忆,他是在2月中旬收到杂志社来信的。“我将他们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主席让我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到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了过去。几个题词的大致内容是:‘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等等。“2月22日,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让我去一下。我来到毛主席的寝室,他示意我坐下。这时,毛主席从他身旁左边床上的书堆上,拿起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经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这时,他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了,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何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习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习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 -摄影家去中南海取题词 “编辑部接到林克的电话,马上派我去取题词。我骑上摩托车就直奔中南海西门,别提多高兴了。”摄影家刘全聚当时只有27岁,杂志社的许多事情都是他骑摩托车去办,他说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清楚地记得,那是2月22日下午3点多,在中南海西门,林克将一个大信封交给他,10多分钟后,他就回到杂志社。“当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整个编辑部都沸腾了。”之后,毛主席的题词被制作成插页,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上。后来,刘全聚将题词原件翻拍下来,留作纪念,常常拿出来回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励他倾心公益事业,永不停步。就这样,因为有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以及《中国青年》和其他媒体的大力宣传,学雷锋、做雷锋的热潮在全国迅速兴起,雷锋精神从此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并图/唐山记协葛昌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