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雷锋”播文明 志愿服务创新风(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5日05:17 北京青年报 | ||
■虎坊路学雷锋一条街好事不断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40年,雷锋精神不断丰富;20年,5万多人次争做“小巷雷锋”;10年,志愿服务高潮迭起;从“综合包户”到志愿者行动,首都青年与时俱进 本报讯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纪念日,今年还是北京市共青团组织开展学雷锋“综合包户”20周年,北京市志愿者协会成立10周年。从“学雷锋,树新风”到“综合包户”,再到青年志愿者行动,北京共青团组织引领团员青年 -20年前,宣武区团组织首创“综合包户”的学雷锋新形式 -20年里,“综合包户”活动培育出一批“小巷雷锋”,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累计5万多人次 1983年,宣武团区委推出了结合本职工作,发挥行业优势,共同扶助社会孤寡病残人和军烈属的“综合包户”活动,组织团员青年与受助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书,为他们提供巡医送药、入户理发、修缮房屋、接送洗澡等义务服务。天桥街道还在“综合包户”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虎坊路学雷锋一条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雷锋活动走向了经常化、持久化,培育出全国劳动模范范进卯、李金明等众多的“小巷雷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44岁的李金明是虎坊路浴池的一名普通的服务员,1983年,天桥街道开展“综合包户”活动后,24岁的他成了积极分子,学雷锋做好事,一干就是20年。20年来,他帮助过的老弱病残有64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还有脑瘫、半身不遂、失明的病人等,像对待亲人一样。他蹬一辆三轮车,义务接送他们洗澡,帮他们搓澡、按摩。这么多年来,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这些特殊的亲人身上了。他还经常去家里看望这些包户老人,陪他们聊天、干家务,给他们带去快乐,带去亲情。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他照顾老人有一种恒心,少则四五年,多则十几年,直到老人去世。时间最长的有18年之久。这名普通的浴池服务员因为学雷锋做好事,获得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服务员、全国百优青年志愿者等各种荣誉称号共有50多项。 李金明参与和见证了天桥街道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20年来风雨无阻地走过的历程,但他还只是天桥街道众多“小巷雷锋”中的普通一员。多年来,天桥街道的“活雷锋”越来越多,甚至起了“明星效应”。天桥街道成立第一个“邻里互助”协会时,范进卯承担了两项服务:修灶具和送煤气。“修理热水器、煤气灶您找我,随叫随到,保证不耽误您吃饭”成了他13年来不变的承诺。有一次,居委会通知他给附近两户居民修灶具时,由于备用零件不够,他就跑回家拆下自家灶具上的零件,给别人换上,两家居民都及时吃上了午饭,可他自己却只能上街吃拉面了。获得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范进卯给自己提的要求是“每天做一件好事”。他带着8个下岗职工在天桥街道办起了“范进卯燃具维修中心”,劳模的品牌效应,雷锋式服务的极高信誉度,也给他的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首都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义务担任市民英语教学并经常性资助学生的归国华侨许静瑛的事迹还被天桥街道编成了评剧,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急居民所急,常常连夜抢修管道的宣房二公司驻天桥水电急修队队长高海洪、自费购买汗衫支持“纠正赤膊”行动的居民区模范党员董恒吉、义务净化美化家园的杜士听等一大批“新雷锋”层出不穷。 1989年8月16日,天桥街道在“综合包户”的基础上,成立了京城第一个以社区志愿者为核心的学雷锋“邻里互助”协会,把有特长的社区群众组织起来,深入小巷、胡同开展理发、裁剪、电器维修等互助服务活动。邻里互助队员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雷锋”,“雷锋”不再是“三月来四月走”。每月的第一个周六是天桥街道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日,每到这一天,由居民、部队、企业组成的几十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便汇集于虎坊路大街两侧,摆开义务为群众理发、裁剪、维修、咨询等各种服务摊位,吸引了许多附近居民和过往行人,成为学雷锋“大集市”。1998年,虎坊路大街被命名为“北京市学雷锋基地”。 2002年3月1日,天桥街道设立了“公民道德建设奖牌”,坚持参加街道学雷锋活动10年以上的社区志愿者成为首届获奖者。60名参加社区志愿服务10年以上的老志愿者从青年志愿者手中接过了“天桥地区青年文明号社区服务一卡通”,成为社区服务一卡通的首批持卡人,成为文明社区的受益人。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在往下传。团市委书记关成华同志日前评价本市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时说,作为北京市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端,宣武区的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使学雷锋活动日常化、制度化、社会化,这是新时期共青团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一项创举,也是我市团组织开展最早、坚持最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20年来在团组织的带领下,一批批团员青年持之以恒地投身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彰显出当代北京青年的精神面貌,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0年前,全国第一家省级志愿者协会———北京市志愿者协会成立 -10年来,北京市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创新,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1993年12月5日,北京团市委召开纪念“国际志愿者日”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志愿者协会———北京市志愿者协会。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倡导互助互爱的社会风气、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为宗旨,动员组织全市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广大青年志愿者宣传志愿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北京已经基本形成了市级志愿者协会、区县局级志愿者组织、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三级志愿服务体系,相继建立了志愿者科普顾问团、“3·15”权益保护、禁毒宣传、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等7支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以大中学生、国有企业职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总数超过30万人的志愿者队伍。 -4万彩虹志愿者受到海内外广泛赞誉 自1990年以来,北京青年志愿者先后为1990年第11届亚运会、1993年第7届全运会、1994年第3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1995年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提供了热情、周到、高效的志愿服务,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特别是在大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中,4万名彩虹志愿者提供了接待服务、场馆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翻译服务、治安协助、陪同服务等7种类型的服务,成为大运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北京团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在纪念申奥成功一周年之际,团市委成立了奥运志愿服务团,并出台了《北京青春奥运行动规划》。 -扶贫接力棒在志愿者手中传递 北京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始于1998年9月,由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者协会、市教委共同主办,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每期半年至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截至2002年,全市共有数百名志愿者通过不同的渠道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等服务。通过北京市志愿者协会直接选送到内蒙古支教扶贫的志愿者共有5批48人,有力地支援了受援地区的教育和卫生事业。 -“关爱工程”为“三无老人”送去温暖 2001年3月,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市民政局联合北京市鑫丹妮科技发展中心推出了帮助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 人的“关爱工程”,一年来共免费供应5万余元的鲜奶,帮助429位“三无”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城八区相继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部分城区还结合本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如崇文团区委与区青联联合设立了“关爱工程基金”;海淀团区委召开社区青年志愿者培训班,以使志愿者更好地为老人服务;东城团区委、石景山团区委等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督、考评、表彰奖励制度。 -2000余人到公益机构志愿服务4万小时 2001年12月5日,北京市志愿者协会推出了面向公众的固定时间、固定岗位的长期志愿服务———“到公益机构去”志愿服务行动。截至目前,共招募志愿者2000余人,先后启动了图书馆、福利院、敬老院、文明赛场拉拉队以及未成年犯管教所等多个项目,共组织了600余名社会招募的志愿者,为11家图书馆、3家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共计20余家公益机构提供了近4万小时的服务,在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 -“三下乡”实践团出现博士生 从2001年起,“三下乡”活动又注入了新的内容,组建博士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01年7月19日,由清华大学等5所首都高校的14名党员博士生组成的北京“三个代表”博士实践服务团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在满是荔枝树的山坡上,支起一张小课桌,就地开起了课堂。几十名果农坐在小方凳上,听他们讲“三个代表”,讲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讲起了荔枝的保鲜问题。这支博士团是由团市委、市学联组织开展的“首都高校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之一,据悉,共组建北京博士团36支,400余名博士生足迹遍布云南、新疆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支教扫盲、法律普及、医疗服务、文化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志愿服务48小时才可参加成人仪式 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未成年人中开展成人教育的决议》,规定了16至18周岁的中学生在参加成人宣誓仪式前,要参加48小时的志愿服务。北京市成年教育在城区已经基本实现三个百分百:即百分之百的高中学校开展成年教育活动;百分之百的适龄学生完成48小时志愿服务;服务活动能做到百分之百记载。此外,全市还建立起了市、区县、学校、班级四级志愿服务基地,推出了18个爱心基地,百对“一助一”热心服务户,建立了400余个“讲文明、树新风”共青团(红领巾)卫生街活动站等。 -环保志愿者越来越多 为保护和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团市委每年集中组织青少年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自1998年以来,团市委连续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首都高校成立了“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10余所高校面向社会开展绿色宣传咨询活动。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团市委还组织了多所大、中学校与市园林局绿化队签订绿地管护责任书,由学校对绿地进行定期管护,效果良好。 此外,团市委实施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工程,目前,已形成“百校千人”的讲师团规模;通过开办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星光青春自护学校等形式,广泛开展了青少年法律援助、普法教育和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教育;还与北京市禁毒委员会联合开展了禁毒宣传志愿活动等。 -今年3月3日,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成立 -全市各级团组织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把志愿服务工作再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回顾北京青年学雷锋的足迹可以看到,学雷锋活动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中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共青团组织推出“综合包户”服务活动,使学雷锋活动在制度化和经常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90年代初,共青团组织响亮地推出了志愿服务行动,使学雷锋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北京的志愿服务迅速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共青团、民政、工会、妇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兴办志愿服务,兴办志愿服务的主体不断扩大;二是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既有古稀之年的老人,又有在校的大学生,既有作为主体的北京市民,又有外地、外籍的人士加入到北京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三是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大型活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各个方面;四是成功推出了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志愿培训活动、扶贫接力计划、社区青年志愿者“关爱工程”、“到公益机构去”志愿服务行动等一系列重要的服务品牌,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过10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成为首都青少年学雷锋活动的主要实践形式。 今年3月3日,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团市委等在宣武区召开了“弘扬雷锋精神,纪念宣武区综合包户20周年暨天桥街道志愿服务座谈会”。会上,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宣告成立。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正式授牌是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将把全市的志愿服务工作再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摄影/本报记者胡金喜 大事记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1983年,宣武团区委响应团市委的号召,开展了“综合包户”活动,通过签订“综合包户”协议书,发挥行业优势,义务为孤寡病残老人、军烈属提供送货上门、送医上门、照顾日常生活等综合性的包户服务。 1989年8月16日,天桥街道成立了京城第一个以社区志愿者为核心的学雷锋“邻里互助”协会,把有特长的社区群众组织起来,深入小巷、胡同开展理发、裁剪、电器维修等互助服务活动。 1985年联大把每年的12月5日确定为“国际志愿者日”。 1993年12月5日,北京团市委召开纪念“国际志愿者日”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志愿者协会———北京市志愿者协会。 1994年,北京团组织在“综合包户”的基础上,推出了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工作。截至2000年底,全市已建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00个,专业志愿服务队1907个,长期接受青年志愿者结对服务的有5000多人。 1998年,虎坊路大街被命名为“北京市学雷锋基地”。 2003年3月3日,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举行授牌仪式。(张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