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手机单向收费有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3日13:30 中国《新闻周刊》 | ||
“单向收费并不能真正降低资费水平,误解让人们把对通讯费偏高的不满发泄在收费方式上” 本刊记者/王晨波 在中国这个手机用户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一的国度里,单向收费似乎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但是,作为“中国电信业永不停歇的大炮”,电信专家阚凯力这次将炮口直指单向收费,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单项收费有百害而无一利,就像在使用了汽车后马车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中国现在不应,将来也不应实行单向收费。” 单向收费有害无利 消费者对于单项收费的期盼实质上来自于对目前手机资费的不满。那么这种不满能通过“双改单”来消除吗?这个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潜台词是,随着双改单,资费水平也会“双改单”,也就是说会降低一半,但是这也许是想当然的结果。 “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水落石出的时候了,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混淆了收费方式与资费水平这两个概念。”阚凯力说。他解释道,目前的移动通讯实行的是双向收费,通俗地说就是中国两个移动运营商联通和移动各收各的0.4元/分钟的市话,他们之间互不结算。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信资费依然是由政府来定价的,所以目前移动运营商们的“价格战”不过是在带着镣铐“暗战”罢了。可以想象的是,在当前移动资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双改单得以实施结果会怎样。 “主叫运营商和被叫运营商依然会收取自己的资费,只不过收费的方式变成了由主叫代被叫来收而已,原来各收0.4元/分钟的市话变成了主叫收取0.8元/分钟。这对于消费者有任何实惠可言吗?”阚凯力说。同时,每个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都既是主叫方又是被叫方,他们不可能选择只是接听电话而不主动拨打电话,而改为单向收费后反倒可能减少主叫者的数量进而影响整个通话量。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是与单向收费相比,双向收费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收费方式。这在阚凯力看来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证明。 历史上,单向收费在100年前就存在,因为当时的电信运营商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一家垄断的局面,那时的单向收费只是一家运营商内部结算的问题。作为保护垄断的一种工具,单向收费不利于新兴运营商的成长,垄断者作为运营商网间利润的分配者,很难做到公平。而移动电话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在竞争的环境下开始的,双向收费成为多个运营商竞争环境下的最优选择,因为在价格战不断的环境下,运营商之间的网间结算成了谁都说不清的难题。 而从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在通话过程中,运营商对主叫方付出的成本和对被叫方付出的成本是基本相当的。 从用户的使用价值来考虑,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会只是拨打电话或单纯地接听电话,他们拨打电话和接听电话的重要性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作为主叫和被叫对通讯服务的使用价值是基本相同的。 但为什么这个问题还会被再三地提出来呢?除了资费的原因,固定电话的示范效应造成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就是单向收费。但事实上即便在固话运营商中,单向收费之下隐藏的还是双向收费的内核,中国网通监管事务部总经理崔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上海为例,每次网通用户打到电信在上海的用户,如果该用户在市区内,收0.2元/分钟,我们跟网通对半分,如果打区间电话,收费0.4元/分钟,我们给电信90%,得10%。” 单向收费的前提条件是固定电话的资费相对较低,即便是主叫方负担了全部的费用,消费者仍然可以接受,但如果将这种方式移花接木到移动电话上,根据目前的资费水平消费者可能就难以承受了。“就像北京地铁与广州地铁的区别一样,北京实行统一票价,但是广州却实行分段收费,如果北京的票价涨了10倍,那消费者恐怕就希望分段收费了,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太贵。”阚说。 单双较量 在世界范围内,移动电话的单向收费与双向收费几乎平分秋色,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多采用双向收费的方式,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则青睐单向收费。但无论在北美还是欧洲,收费方式都不是当地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他们更多地是在选择物美价廉的运营商和包月资费的高低。 而在中国,从1997年起单向收费开始跟双向收费掰手腕。几乎每一年,单向收费都是各大媒体作为“展望”或“悬念”来报道的题目。在1997年5月,原邮电部拟订的单向收费方案上报国家计委后,由于各方利益以及其他技术性因素而搁浅。 因为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理由或者理由不公开,消费者对于单向收费在那一年变得更加狂热,到了1998年5月17日,信息产业部甚至正式对外宣传手机单向收费的可行性方案尚在研究之中,这个消息曾让渴望“沟通无极限”的人们翘首以待。 这场较量在1999年初分出了胜负,国家计委与信息产业部在这一年举行了一次移动电话单向收费听证会,会上信息产业部提出了移动电话单向收费的意见。站在保护电信市场竞争和资费政策偏向中低收入者的角度,国家计委在这次听证会上明确提出,他们不同意手机收费由双向收费改成单向收费,并得到了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不过,国家计委还是为单向收费留下了一线生机。在当时的方案中,国家计委建议,“待‘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完成后再研究移动电话收费问题”。 这个几乎关上了单向收费的大门却又留下一条缝隙的角色是由国家计委来担当的,其中深层的背景在于中国的电信资费是由国家计委会同信息产业部、物价部门一起制定,最终要由国家计委拍板。一种流传甚久的说法是,决策者担心单向收费会减少税收,甚至造成已经在海外上市的国有资产流失。 如今,原中国电信已经分拆结束,而中国移动通讯的消费者们面对的却仍然是在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之前制定的资费标准,因而单向收费的呼声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沸沸扬扬。 “单向收费是个倒霉的冤大头,消费者将资费不满的怨气错误地发泄在了单向收费上。”阚凯力说。 有趣的是,单向收费的呼声越高说明这个误会越深,在“无形的手”的推动下,运营商们早已悄悄地利用了这个误会,开始从“自发到自觉”的资费调整。发生在最近的事件是在2月20、21日两天时间里,南京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纷纷在自己的网内用户之间实现了单向收费,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两家公司的发言人不置可否,因为中国的移动通讯业的资费变革已经到了一个酿变的“前夜”。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小灵通也借助单向收费这种“误会”的力量开始对中国移动通讯行业全面洗牌。 降低资费已是迫在眉睫 事实上,电信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用“赶英超美”来形容的行业,但是增长的快并不意味着用户得到实惠,相反消费者对于这个行业的抱怨一直有增无减。 “其中最直接的导火索莫过于资费水平”,阚凯力评价。当年的定价者们恐怕很难想象今天中国移动通讯业格局的复杂和竞争的残酷,除了北京、天津、上海等一些重点监管城市,移动通讯业的价格战绝不亚于当年的家电业。当然在纷乱的价格战背后是运营成本的急剧下降。 而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目前的资费水平还是充满抱怨,对单向收费的呼吁就是表现之一。 如果单向收费无济于事,那么消费者质优价廉的沟通梦想还能实现吗?阚凯力认为,“办法就是将目前的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具体来说,就是在给出的资费范围内,由不同地区的主管部门在当地组织听证会,在听取消费者、运营商的意见后,基于当地的成本和市场状况制定出本地区的资费标准。“即由政府定价的全国统一价过渡到政府指导价下的地方资费。”阚说。 即便如此,对于这种不够彻底的资费制定方式,消费者依然会存有疑问:中国能否达到国际上完全基于市场定价的资费呢?这一点,阚凯力认为还有赖于整个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 但是,“降低现有的手机资费已是迫在眉睫。”阚凯力评价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