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消除疑虑共同推动实现互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11:08 中国石油报 | ||
本报讯:近期,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出现了波折,全球媒体和国内媒体对此十分关注,进行了种种猜测和评论。为了客观、清醒、理智地分析和评价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中国石油报于2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积极开展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油气合作研讨会”。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同志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者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互补互利性,我们应该共同来消除疑虑和偏见,积极实施多元化能源战略,确保持续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邢广程 中俄双方政界、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士,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中俄两国经济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利性。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5亿吨。作为石油输出国的俄罗斯,目前年石油开采能力超过3亿吨,中俄在石油资源方面的互补性成为两国进行合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作为邻邦的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优势明显,而且地缘经济优势也很明显,中俄两国间铺建一条石油管道将会给两国的经济合作带来巨大商机。最重要的是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也为两国石油资源的合作奠定了十分必要的政治基础。 但是,上述优越的前提条件并不意味着两国在石油资源领域的合作就会一帆风顺。中国与俄罗斯在石油合作问题上的谈判一直在继续,但进展却不大。最近出现的两个情况标志着两国石油合作出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中国石油被迫退出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拍卖事件;另一个是俄罗斯在重新研究从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项目合作计划。这表明中俄在石油资源领域合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还受着若干政治、经济和国际因素的制约。 我认为,首先是俄罗斯国内确实存在着一种"中国威胁论"。俄罗斯一些政治家、实业家和其他媒体所表达出来的激烈言辞,大大超过了中国俄罗斯问题专家所能够想象的程度。一些中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开始为俄罗斯对中国的"担忧"而担忧。这意味着中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进一步地夯实基础。 第二,中俄石油资源领域合作的不顺利反映了俄罗斯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关系和深刻的矛盾,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学术界更应该从经济利益之外的综合方面去看待上述两种情况。中国学术界和实业界也应该从自身方面去总结。我们一直在呼吁发展对俄关系,但实际上我们对俄罗斯宏观和微观的投资环境以及俄罗斯出现的独特转型模式缺乏深入的、客观的理解。我们今后需要更加主动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邻居。而如果俄罗斯的政治和实业界的精英们也能客观地来认识和了解中国,则许多问题就会容易解决。 第三,俄罗斯剧烈的社会转变和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给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中俄两国的地缘政治优势是明显的,其局限性是次要的,中俄两国发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十分巨大。中俄两国经济领域的巨大互补性决定了两国有可能找到互利性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中俄两国石油资源领域合作和互补性必将推动两国合作的互利性;反之,互利性又会进一步刺激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尽管目前两国经济合作还面临着各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但中俄两国石油资源领域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目前,俄罗斯有一些人对中国向俄罗斯石油资源领域投资存有疑虑,可能会对中俄两国现实的能源合作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这些经济以外的因素会逐渐被克服,因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只会促进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复苏,这是对俄罗斯有利可图的事情。对于俄罗斯方面的某些疑惑,中国方面也应冷静对待。 第四,中俄两国石油资源领域的合作不仅仅是双边合作模式,必然还会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牵动。俄罗斯为了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必然会在国际上充分地利用"石油资源"因素。从战略上看,俄罗斯正在谋求其能源出口的多元化结构框架。俄罗斯与欧洲保持着传统的合作联系,近年来与美国的石油资源合作进展幅度也比较大,同时又在与日本进行比较密切的能源合作。这表明,中国是在极其开放的条件下、在与其他国家竞争的状态下与俄罗斯进行石油资源领域的合作。目前,中国实业界还有些不适应这种环境,但从长远看,中国实业界最终会逐渐适应这种激烈竞争的开放环境并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石油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