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1日电(记者李延丽 戴劲松)三峡工程首期蓄水发电时间正一天天逼近,上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库区文物抢救。如今,135米水位淹没线下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抢救进入倒计时,有些项目的发掘、搬迁和保护工作甚至处于紧张的“读秒”中。
据悉,三峡工程导流明渠即将截流,大坝明年6月将实施首期下闸蓄水,库区135米水 位线以下将被全部淹没。
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公室主任王凤竹介绍说,整个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早在1995年下半年就已启动,国家先后组织1200多人次投入三峡文物抢救工作,涉及文物考古、建筑、地质、测绘、水文等各个方面。
专家说,眼下必须紧急抢救的文物,即处于库区135米水位线下及跨135米水位线的文物点。记者从文物部门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安排重庆库区文物保护资金2.48亿元,而湖北库区已到位资金为0.91亿元。
随着三峡文物抢救工作越来越紧张,湖北省、重庆市都制订了库区蓄水前的超常规文物保护实施计划。湖北省计划在2003年6月前全面完成135米水位线下的文物抢救任务。据最新统计,湖北库区地下考古发掘已完成总工作量的86.7%,还剩下4万多平方米,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完成拆迁的有26处。重庆市计划将对294处地下文物和159处地面文物实施抢救保护,到2003年年底,重庆市的三峡文物保护项目可完成一半以上。
王风竹说:“按三峡工程建设工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时间只有10年至15年,如果以正常的工作方式,保护完库区文物至少需要50年。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个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者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
为抢时间、争速度、保质量,许多考古项目都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多学科合作:南京大学考古队用重力筛分仪和光透视粒度分析仪等先进仪器对张家湾遗址进行研究,推断出巫山大宁河从唐宋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特大洪灾,并发现这一地区一度出现过明显的高温期。在湖北库区的考古发掘中,省文物局三峡办从2000年起就引进了田野考古管理软件,实现了考古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