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车洪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教授
史柏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教授
主持:朱煦
责编:董廷燕、扎西顿珠
(系列节目开始曲)
朱煦(以下简称“朱”):听众朋友您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朱煦,今天继续我们走近名校名家的话题,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两位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车宏生老师。
车宏生(以下简称“车”):各位听众,大家好。
朱:还有一位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史柏年老师。
史柏年(以下简称“史”):听众朋友,大家好。
朱:二位教授今天到我们节目做客可能听众朋友要问请这样两位教授,这样两个专业,一个听起来似乎很熟悉,一个听起来好象就要陌生一些。我想我们就先从大家不太熟悉的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开始,全称应该叫社会工作与管理。
史:专业叫社会工作,我们这个系叫社会工作与管理系。
朱:简称就是“社工”。
史:对。
朱: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可能在很多人脑子里会这个专业想能学什么呢?学了以后去就业能干什么呢?我想不像车老师他们心理学专业,因为现在心理学热,包括心理咨询,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年来普及得就要多一些,可能对这样的专业大家就更熟悉一些。
车:心理学概念也有一个大家接受的过程,我上学的时候是二十多年前,跟现在这个“社工”一样,一般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专业学什么,出来以后能做什么都不了解。最近十几、二十年,大家开始逐步地了解了,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心理学是做什么的,仍然有些人再问心理学是科学吗?还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朱: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大家很熟悉,但实际上还是不够。
车:你可能熟悉了,但是在社会上还是不那么熟悉。
朱:因此,我想我们不管是家长和考生在填这两个专业的时候您听了今天这个节目以后或许对这两个专业了解就更多一些。
(音板: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工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
朱:我想问一下史老师,社工系在咱们国家作为专业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史:作为专业出现是在二三十年代就有了。
朱:这么早?
史:对。
朱:但是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为人知呢?
史:这个专业也是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有些留学在外面的,他学了这个专业后觉得这个专业对社会有用,所以就介绍进来。在北京的燕京,在京立女子学校等学院都开设了这样的专业,这是建国以前的事情。到了建国以后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因为当时对这个专业有些误解,认为这是伪科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开设的专业,我们用不着,所以那时候就把这个专业停了,但是社会上还是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服务,只是我们不叫他是社会工作者,我们也许叫他什么机关的干部或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等等,是这样一种理解。
朱:据了解,心理学好像也出现过这样的过程,相对比较冷是吧?
车:心理学发展也很坎坷,特别是解放以后曾经有段时间心理学受到批判,所以它发展起来很慢。作为一个专业发展道路非常坎坷,一直到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大概在中国的大学里只有四个大学里有心理系,还有些师范院校的教育系里设了心理学专业,到现在一共有心理系的大学不过十几所。
朱: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春天,也给这样两个比较久远的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春天。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工作本身的需要和对心理学的需要是作为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不可少的两个源泉,但是作为考生来讲,就是我们进入这两个专业学习,能学到什么呢?
(笑声)
史: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般他们进了学校我们总要给他们做这样的介绍: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能学些什么?毕业以后去担当什么?
朱:就是到社会上能找什么样的职业。
史:能够找到什么样的职业,这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首先从根源上来说,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应该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尽管传统社会也有人帮人的事情,但是他不是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把它做为一种专业,一种职业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支撑的帮助,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这个专业逐渐逐渐地在西方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在国外它是很受人尊敬的。
朱:在咱们国内好像社会工作专业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像您刚才讲到现在在咱们国家已经有六七十所学校都分别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大家更多的是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了解的。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际建这个专业是从1993年,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学校。
朱:那么,大家可能就有这种感觉,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办这样一个专业,是培养青年干部的,而且我在准备这个节目的时候也看到这个专业讲到比如像工青妇干部也是咱们培养的一个方向,那会不会理解成学了社会工作系就是只能做工青妇的干部或者只能做社区工作,而社区工作在普通人眼里好像就是街道的工作。
史:我们不能说只能去做,应该说可以去做。因为是社会团体,它本身也是从事社会福利的团体,这中间的许多工作跟社会工作是相关的。譬如说青少年权益的维护、妇女权益的维护等等跟这个是密切相关的。另外,从社区层面上来说,街道有许多工作跟社会工作相关,尤其现在企业改革、政府改制有许多的社会事物波及到社区的层面上,要由街道的层面来承接、来做这个事情。
朱:我想,心理学可能大家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我最初了解心理学觉得心理学都是一些学者、专家在研究所,在咱们大学的象牙塔里面进行学术研究,或者是开一些学术的讨论会、发表一些论文,真正在社会生活当中实际的应用,作为一般人来讲感受不是很深的。
(音板:听众朋友,您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吗?您希望了解心理学专业吗?欢迎您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出的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走近名校名家,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史柏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车宏生教授,请继续收听我们的节目。)
朱:刚才我们在事先聊的时候,两位教授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是都感觉到两个专业其实有很紧密的关系。对于这一点,车老师您是怎么看的?
车:心理学跟几个专业非常密切,其中一个是教育专业,一个是社工专业,还跟人力资源管理、医学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拿心理学来说,心理学有若干小的分支,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的几个主要分支是工商管理,特别是里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组织行为跟心理学关系很密切;还有一个大家了解得比较多的是跟医学的关系,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维护等这个又跟一些社区的工作紧密联系。
朱:您刚才所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管理,这个是不是也和咱们的社会工作所真正从事的内容有时候是会重叠的?
史:是会有重叠的。刚才讲的社会团体可以做这个工作,像基层社区等,实际上,社会工作应用领域非常广,在国外有企业社会工作,甚至有部队社会工作,反正有人群的地方都需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就是根据不同人的需要、根据不同人的情况,应用不同的理论、应用不同的方法去体现个别化的问题。
朱:其中关于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史:这是我们学科的一个支撑点。
朱:这是这些年来心理学在整个的社会生活,包括我们的经济建设、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的应用不断不断地扩展。我想问问车老师,现在这两个专业在就业环境方面有什么更大的差异吗?
车:就业环境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社工系,刚才史教授也谈了,有人群的地方都有社会工作,其实心理学也是这样,有人的地方都有心理学,那么人的心理牵涉到各个方面都有各种各样心理的问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是,从就业来讲,从我们系的学生毕业就业情况来讲,大概有几个主要就业方向:一个是教育方向,相当一部分是从事教育工作;第二类就是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第三类是医学类的工作。这里我指的都是应用方面的,还有一部分是专业的基础研究,比如研究就人的认知特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最近的心理学发展得比较快的分支。据说,这个分支在21世纪是很有前途,有突破性的分支,所以认知心理学还有一些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有一些毕业生继续深造然后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朱:相对于心理学刚才讲到的情况,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情况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和特征?
史:我们学校从办这个专业到现在已经有五届毕业生了。
朱:五届毕业生大概有多少人?
史:五届毕业生大概是250个左右,每届一个班50个人。从前年我们开始扩招,是三个班。这五届毕业生从总体情况来说,毕业情况非常好。我们讲易分率,出学校他就能找到工作,能够就业,这个易分率我们统计都在95%以上、将近100%,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有了工作。
朱:主要去向呢?
史:主要去向,我们做了一些分类:除了考研究生之外,有一大部分是分到党政部门和政府机关。政府机关里面有些是跟社会工作比较贴近的,比如说搞社会福利服务、民政部门等等这样一些地方,还有一些是政府机关的党政工这样一些岗位,那么实际上过去说做人工作的这些部门,现在也都认可社会工作在这里边是可以起作用的;还有进入大专院校的也比较多,还有一些科研单位、一些企业、和一些群体团体。比如说,刚才我们讲了到共青妇、基层社区、街道和区一级的街道等等工作的也不少,所以它的就业面很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加大,大家越认识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性。
朱:如果我是一个普通家长的话,听了刚才二位教授介绍的情况,我做个比较似乎有一种感觉好像社工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门路还是比较广,就业率也比较高,但是相对于社会给予的待遇方面还是有些差异。比如进入工商领域,可能就跟进入社区管理会有一个差距,像这样一种差距,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史:我们倒是没有统计过毕业后学生的收入,经济收入有些什么差别,很难说学了社工就收入低,好像不存在这种问题。比如,大学毕业生统一的待遇,其他专业跟这个专业也没什么高下,有的是看你工作单位的效益怎么样来定的。
朱:您的解释就是社工系专业本身毕业的学生和它的就业收入高低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反而它适应的宽泛性恰恰是它的优势。
史:对,对。
朱:心理学专业,我觉得在应用方面,是不是宽泛性和在人们认可的程度上面似乎不如社工性对它了解得更多些。比如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用人单位,他在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时是不是也是很顺畅的,接受起来比较快呢?
车:据我了解,现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的状况也是比较好。我现在越听越觉得社工系跟我们很像,他培养的人究竟到哪儿去工作,本来有很宽的就业渠道的。当然,在社会上人们对这个专业不认识的时候就觉得他只能做什么,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如果认为社工专业的学生只能做街道工作的话,那就是误会了;对于我们心理学毕业的学生也是这样的,心理学的毕业生从研究生从本科生来讲,在各行各业工作的都有。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调查的副总裁就是我们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工作。心理学跟社工有个不同的就是社工更强调社会层面,心理学除了社会这个层面还有一个自然层面,很多和自然科学有关的东西。比如说,人在一边打手机一边开车,危险性跟喝酒的人开车一样非常危险,但是有时候难免在开车的时候要打电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实际上就是如何对注意力进行分配的问题。这就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我们的学生现在就在摩托罗拉公司研究这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严格来讲不光是社会问题,也有自然科学一面,就是人的注意的分配,感、知觉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最基本的感觉、知觉、颜色、声音,人接收这些信息、加工这些信息加工一直到最复杂的社会工作,心理学运用的范围都是很广的。所以,我越听越觉得我们两个专业的学生其实他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只不过在某一个阶段,人们由于有误解,就认为它只能做什么。
史:在这儿我想插一句,这里面实际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你学的专业跟以后从事的工作,这里面相关性到底有多大?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这个相关度跟过去比已经减弱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部门的领导,我来招聘人往往第一个并不是看他什么专业,主要是看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不是合适我需要的这个岗位的工作,往往是这样。那么专业只是一个考虑,同时也要看这个专业的适应性,还要看具体的人的适应性怎么样?像我们这两个专业都是有这样的特点,他实际上是跟人接触,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所以这里面我们所灌输的一种价值观,它跟人交往的技巧等等,实际它的适应面是非常非常广的。
(音板: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走近名校名家》,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系主任史柏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车宏生教授,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话题讨论。)
朱:考生和家长对专业本身的了解仅仅局限于我们现在诸多的宣传材料、光盘、光碟等等这样一些东西,这实际是很不够的。
史、车:对。
朱:我想,这个了解是非常局限的。像我们今天这样很详尽的介绍两个专业的情况,我想可能对考生和家长也是很难得的机会。我想问问车老师,您刚才讲了您是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的,您当时选择这个专业是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车:我到这个专业来学习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当时我也不大了解心理学是什么。当时是“文革”后期,我在一所中学里教课,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朱:那是哪年的事情?
车:1978年。
朱:怎么那么凑巧?我们三个人都是那一年赶上考大学了。(笑声)
车:到了这个学校,我本来报的是物理系。因为我在中学教的是物理,我想继续进修。
朱:会更熟悉一些。
车:对,基础也好一些,但是给我分到心理系去了。
朱:那是因为您分儿太高了?
车:我的分是比较高的。另外,我是19岁离开中学,29岁回到大学,中间有10年。当时有人认为,年龄比较大的人再学物理可能困难一些或者没前途,然后就让我学心理,成熟一点可能学心理更好。其实选择这个专业的并不是我,但是后来学习之后我发现这个专业也很好,它研究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慢慢就喜欢上了。
朱:20年过去了,您预见过心理学在中国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现状吗?
车:喔,这个没有。
朱:不敢想像吧?
车:不敢想像。这20年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很快的,而且前面的发展不要提了,以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快。因为现在国家对心理学是非常重视的,国家科技部把心理学定成18个重点发展领域的其中之一。最近的10年、20年会有很大的发展,比前面的发展更快。
朱:20多年前史老师您报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是在华北师范大学学经济的。
史:对。
朱:这个专业是您自己选的吗?
史:当时应该说是自己报的志愿,但是当时选择不像现在这么多了。当时其实也没什么可选的,因为我是下乡10年,当时恢复高考,我在农村报名。
朱:除了专业名称,可能就没有更多的内容了。
史:我当时的选择就是:因为我是上海人,我想回上海去读书,所以我报了华东师范大学。当时我也可以报复旦大学,但是我们这些年龄大的别人说考师范更容易录取一点,这是一个考虑。
朱:这是一个技巧。
史:这是我的考虑。另外,我在农场一直从事思想政治这方面的工作,后来也当了干校的政治教育员,所以我当时是报的政教系。政教系里面的再分专业,我是学的经济,所以我现在搞社工可以说是半路出家。
朱:当时报专业的目的,我听了两位老师讲的,其实都是结合自己已经从事的专业,寄希望于把这些经验,把这些实践再在理论上有所升华,应该说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好像是说我学什么那我就继续去学,干什么我就继续去干;说复杂呢,这恰恰体现了那一代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体现了个性和一种追求。我想你们肯定没有更多的考虑师范生的毕业,心理学将来毕业的出路,到底到了社会上工资高还是低,工作环境好坏,能否出国等等。
车:当时没有想那么多。
朱:那时没想那么多问题,但是现在不管考生还是家长的的确确对这方面的考虑就会更多一些。几年之后,您毕业的时候又选择了北京,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来了之后就到社工系吗?
史:不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社工系。我在这儿要说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以后从事的工作,这里面的变数还非常非常大。我学的经济按理到了中央团校,我应该从事这方面的教学,但是那个教研室人已经够了。我来的时候当时党史党建教研室需要人,我又是党员,所以这个教研室。
朱:服从分配。
史:对,我又从事了这方面的教学几年。后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组建社会工作系,开设社工专业。我又到这儿来,这里面变数很多。从我这个角度来讲,服从这是没有什么说的。但是,一旦接触社会工作专业,我觉得确实前途无量,这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确实值得为它献身。我是这样一种的认识,我们当时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因为我们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先工作后上学,现在的考生他们难在什么地方呢?他们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喜欢做什么,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有一种盲目性,家长也不一定知道孩子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音板:快快拿起电话来,快快打开电脑,告诉我您的观点、您的话题、您的困惑、您的感受,热线电话:010—66092330,声讯电话:16899002,网址:www.sina.com.cn)
朱:在今年有关高考的宣传方面,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在国内一些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或者学者提供了一套测试的方式,说给中学生测试一下,就能够根据测试结果来判断他适合读物理还是适合读文科?适合做贸易还是适合于去做管理?对此,车老师您是这方面的专业,您怎么来评价这方面的测试。
车:我了解一点这方面的测试,这叫做职业兴趣测验。在职业选择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的确现在的学生因为他没有工作过,基本上是从小学、初中、高中这样一点点的学,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包括他自己,包括他家长都不太知道他适合做什么。那么,学生毕业后将来适合做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有能力系统、有兴趣系统、有动机系统,还有其他很复杂的系统。单从兴趣来讲,人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跟物打交道,有的人喜欢跟人打交道,职业兴趣测验把人分成几个大类,并不是那么细,说你学数学好还是学物理好没那么细。但是,在大的方面,是和人打交道还是和物打交道还是和自然界打交道,有人喜欢做野外考察、环保、地理这类的工作;有人不喜欢出去,就愿意在一间屋里工作;如果你对自然有一种亲和的兴趣,你做地质、生物考察、资源环保就比较合适,所以把人分成几个大类。根据这几个大类分好以后,你再从这个大类里来看,这个类跟大学的哪个专业是有关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再从中选报志愿,可能对你将来的职业选择或职业生涯的设计有好处。因为根据我们研究,人只有做他喜欢做的工作才能够做好,而且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也不会觉得累,熬夜也不会觉得苦。否则,他就觉得苦不堪言。
朱: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是很难,很少人有这样的幸运。刚才讲到测试,我还有一个疑惑:测试肯定还需要一个样本,现在国内的样本是不是很成熟了?我们现在用的样本,我是指有些人在使用这个样本用的是国外的样本?
车:社会上流行的这种职业兴趣测验,有很多是国外样本翻译过来,题目翻译过来的。但是,我知道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跟北师大的张和灿教授、冯木林教授合作编制了一套职业兴趣测验,这完全是中国的样本,测试了几万人,在研究的基础上修订了这样的一种职业兴趣测验。这完全是我们中国的样本、中国的常模,这样使用起来没有太大问题。
朱:应该说相对比较准确。
车:对。
朱:这个样本的使用我想实际上也应该区分成农村或者地域上的差异,他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吗?
车:这个因素考虑了,但是主要的工作主要是在城市里做,现在我们有些研究还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下到农村去研究可能有比较大的困难,主要指向城市儿童是没有问题的,农村的儿童也可以做参考。
朱:对这样一件事情我很想听听史老师您是怎么评价这种测试的?
史:这种测试像刚才车老师说的,是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有时候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家长也不知道。从一个方面来讲,通过科学的量化的测试,可以给你提供一个依据;从另一个方面,刚才听的过程中我也想是不是自己可以对自己提出一些挑战。比如说,你在性格上比较孤僻,不合适和人打交道,你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这样一种性格,是不是可以提出一种挑战,我就选一门跟人打交道的专业,这样你的性格就可以更加丰富了,而你不是朝一个非常窄的方向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样,当然这需要非常强的意志,是吧?这就比别人要下更多的功夫。另外,我刚才在听的过程中间我也在想:现在家长也好,学生也好,非常关注我在填报志愿要非常适合,这是一个什么前提考虑呢?往往这就觉得是定我的终生了。我们过去说一考定终生,实际上这是一选定终生:现在我可能选了这个专业,进了这个门以后,认为我就一辈子做这个事情,实际上也不是这样。
朱:发生在您两位身上的经历,就说明了它不是这样的。
史:实际上,今后选择的机会还非常多,这只是一个选择、一个转折,也许今后还有更多的转折。虽然我们现在说本科实际是自己学习当中的一个阶段,不是最终阶段,那么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读硕士、读博士,也可以通过其他继续教育的途径再不断地加油。如果自己有意识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很好地设计一下、组合一下,也许你选择的这个专业,以后我再换另外一个专业。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讲,我非常喜欢求职的人,我看他的简历我非常喜欢他的经历很丰富,知识结构他是互补的、比较宽泛的。这样,他才能在某一方面更有特长、更适合做一些工作,所以不要把周围一下定下来不可更改了。
朱:至少不要把它看成一种固定的、不可变化的。
史:以后选择机会还多得很。
朱:其实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想像不到这种变化,空间有多大,是吧?但是到了1998年,到了2000年,这样的情况实际就有很大地改变了。
车:我觉得现在的本科教育,过去上大学好像是一学就学到头了,现在我看好像不是这样,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专业教育的基础教育。说句实在话,以后个人发展的余地、路怎么走还很宽,而且从专业角度讲本科的教育还很不够。如果你是做心理咨询医师,你是做培训还远远不够。
(音板:听众朋友,你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走近名校名家,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史柏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车洪生教授。请你继续关注我们话题讨论。)
朱:我曾经遇到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毕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那时在北京的一家肯德基店,他在那里做培训经理,后来这位朋友又去做过和路雪的培训经理,后来我还知道他做过一段时间的装修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的工作。我想,他这样的丰富的工作经历,也与他良好的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基础应该是很有关系的,
车:对。
朱:所以,我觉得选专业这个问题不要把它看得那么重,好像我的笔往下写的时候就觉得是这么一次机会。
史:觉得是一辈子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的,今后的选择机会非常非常地多,这是一个选择机会。
朱:以后还有好多次选择机会。
史:实际过去我们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辈子,基本是这样,也不提倡你转换工作。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而且新的专业、新的行业出现也非常快,那么这样也给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关键是看谁能在新的机会面前能够竞争,实际上是看你准备得怎么样,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这样的话太窄。
朱:特别是在高考,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首要的。至于我们在这四年过程中去学什么,相比较而言就不要把它看得过于沉重或者过于严重。可是,每一个做家长的具体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可能就不像咱们今天聊起来这么轻松了。车老师,您作为家长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车:遇到过,的确有这样的问题,我的小孩儿今年正好要参加高考。
朱:那您又是家长,又是专家,那您现在的话最有说服力了。
车:我过去也给很多亲戚朋友做过这方面的咨询工作,因为我在大学工作,他们有时候来问我应该报什么样的志愿。我的想法关键是要看这个孩子喜欢什么,他的兴趣在哪里,这个很重要;另外,他的能力,比如说有的工作要求人数学很好,那么他的数学是不是很好;如果要求外语很好,他的外语基础是不是很好,基础比较好才能学好。
朱:您有没有给您孩子专门做一个这样的测试呢?
车:我的小孩儿比较喜色数学,所以我觉得这是他选择的方向。
朱:这就不用测试了。
车:他一直是比较喜欢数学的,也想朝数学方向发展。我觉得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东西,至于他将来做什么工作还是其次,还有很多发展道路可以走。
朱:但是您很愿意为他的志趣提供很好的环境,可是有人说学了数学将来找起工作来可不太容易啊!。
车: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对,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有了基础以后看你怎么去发展。比如,现在的金融数学,在投资银行或者证券,在很多行业是非常需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前两两年都有这方面的东西,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
朱:车老师对专业熟悉的程度,当然这也是我们作为专家把您请来的原因。但是,一般家长就会想数学就是数学嘛,怎么还会想到数学后面还有这么多的名堂、有这么宽广的前景。
车:我还听说过,据说王选院士说方正现在挑人更倾向用数学系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培养,计算机行业实际跟数学也是紧密相关的,很多算法具体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是否确实。
朱:所以,您对您孩子的选择是非常乐观。史老师,您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史:我遇到过,对我来说是过去式了。
朱: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史:我的孩子是去年上的大学。
朱:那也不远。
史:您当时在他选专业的时候,我从家长的角度来谈。
朱:您现在是作为家长来谈的?
史:对。
朱:您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史:首先是选地区,因为他是在北京,那么我家在上海,他对上海也比较感兴趣。
朱:先画了两个圈。
史:其次选专业,我希望他,他自己也比较喜欢经济类的专业,因为他学的是文科,文科相对来说专业少一点。
朱:那你们的矛盾就少一些,观点比较一致。
史:对,这是第二,第三实际他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考分适合哪一级、哪一类的学校,所以这三个因素在一起之后,反正就比较好。
朱:最后去了哪所学校?
史:最后,他去了北京工商大学。
朱:北京工商大学,看来您没有把学校放在全面,而是把专业放在前面了。
史:对。我觉得应该把专业放在前面来选择。
朱: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有些老师认为学校好了专业很次要,因为会有“名校效应”。我想听听您关于“名校效应”的看法。
史:名校像北大、清华这些学校当然大家都向往,但是实际自己孩子的考分能不能够到这一层,另外有些学校虽然整体上不一定就赶上名校,但是他的某一专业可能是比较强的。当然,不同家长可以有不同想法,你可以选地区、可以选学校、可以选专业等等,哪个排在前面因人而宜,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朱: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但是基本的考虑点我想两位老师都非常同意适合于孩子。那么,我们怎么来判断适合于孩子呢?既要通过从小对孩子的观察,也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测试方式,但对于科学测试方式的评价、对这个结果的评价也不能过分的依赖,仅仅是参考,不要过于依赖,否则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的。
史:对。这样也可能造成给孩子一种心理的导向、心理的暗示,通过测试他也认了,我就是这样一种性格。
车:我觉得人会变的。
朱:像18、9岁的孩子可塑性还是很强的,所以我们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两位教授,他们的专业本身有很多相关连的,并且大家对这两个专业的了解程度既有知道一点点的,但很多你也是比较陌生的,更有意思的是两位老师的孩子一个是去年刚刚经历了考大学这样的事情,今年我想车老师就和收音机前所有的家长一样都要面临高考填志愿这样的事情。最后,我想位给最后这些家长一个怎样的忠告呢?(音乐淡过,进入两位教授的谈话内容)
史:每个过来的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那段日子是很艰难、很矛盾的,有时候各种消息、各种念头都是互相冲撞的。那么在这里面自己怎么选定一个最适合的自己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看得太重了有时候反而会造成一种选择的误差,我们应该把它看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还是这样句话:今后选择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多,你希望这一步迈得非常非常好,但是今后再做调整,实际上机会还非常非常多,整个人的一生中间实际在不断地调整、修正过程之中。如果把填报大学志愿看成环节中的一站,那么你的思想压力就会轻得多,对孩子也会减轻他的压力,这样使得他能正常的、比较平和的心态进入高考,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给孩子造成非常非常大的困扰。
朱: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读上什么专业并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过后的人生中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把握机会。车老师,您觉得呢?
车:我想说的是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比如我们的孩子学完以后毕业,社会需要不需要这个专业的人,这是不能不考虑的;那么,我们大学办学也在在考虑这样的问题: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另外一个偏差:不要哪个专业热,大家一窝蜂地都去报法律专业。比如,计算机热,大家都考计算机;法律热,大家都报法律专业。总的来说,我觉得社会的发展,社会上360行行行都需要的,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孩子适合于做什么,我觉得这比现在社会上什么专业热更重要,往往是这个孩子他喜欢或者他适于某个专业,而且有这方面的能力,将来做得很出色,实际上在社会上的收入或者社会经济地位不见得比别的差。比如,我们说现在医生、律师的收入又高,白领工作,这些行业大家都比较尊敬。实际上并不见得,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讲要看他适于什么,那么就应该报那个专业,这是最好的选择。
朱:这就是说,如果您希望您的孩子幸福的话,您一定创造条件帮助他去做他最喜欢的事情。
车: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朱:非常感谢二位老师,也非常感谢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收听我们今天的节目,谢谢!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