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7月25日《午间一小时》:深井大营救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7月31日14:47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主持人:朱煦

  责任编辑:刘钦

  主持人朱煦: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朱煦,我现在是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演播室为您主持本期节目,先
来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坐在我身边的是新郑市委副书记王贵欣书记以及新郑市委宣传部的陈爱萍部长。还有武装部的政委刘世清刘政委。到场的还有公安局的黄开展局长,有咱们驻军部队的胡教导员,还有咱们镇的党委书记赵向东书记,以及参加现场营救的三十多位同志。

  (音板:2001年7月6号星期五,与往常的每一天一样,将要经由日出到日落,除了天气更热一些,河南郑州新郑市的人们没有觉得这一天与往常会有什么不同,这一天,刚放暑假的学生们正在尽情的玩耍,高三的学生安心的等待着第二天的高考,上班的人们匆匆的赶往单位,新郑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也正在做着自己早已经安排好的工作。)

  朱:还是让我们先回到7月6日。那天天气怎么样,陈部长?

  陈:天气非常炎热。

  朱:早起就挺热的?

  陈:早起一开门就觉得一股热浪。

  朱:那天安排的会议多吗?

  陈:安排的会议倒不多,就是中午的时候郑州有两个客人要来。

  朱:王书记,您那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

  王:早上六点半起来之后我们当时正在考虑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和政协的副主席我们要考虑开一个农业结构调整的后期的总结。

  朱:刘政委,您那天早上觉得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没有感觉今天要发生什么事,也是极普通的一天。

  (音板:就在7月6号这极普通的一天,新郑市梨河镇教育办公室的教师高培玉早上七点从家里出发赶往镇里的成人教育学校开会,走到半路碰到了自己的女儿带着两岁半的小外孙靳科源去上班,小科源见到了外公分外高兴,高培玉对女儿说我带小科源去学校开会吧,不要让他耽误你上班,于是小科源就随着外公来到了成人教育学校,此时还不到七点半,两岁半的小科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就再也坐不住了,吵着要出去上厕所,高培玉就让孩子自己出去了。9:45分有同学跑来告诉开会的高培玉,在学校一口深三十米的机井里听到了小科源的哭声,于是一场长达31小时的营救两岁半的小科源的行动开始了,(出急救车的声音)9:50分梨河派出所接到报案,10:15分新郑市公安局局长黄开展带领110巡警赶到现场初步判定孩子所在的位置是井下13.5米处。)

  朱:梨河镇这所学校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想请梨河镇镇委书记赵向东的介绍。

  赵:梨河镇在新郑市南边,据县城有四五里。

  朱:这个井在学校院里面,是机井是吧?

  赵:是机井,这个井离地面大概是半米吧。

  朱:也就是说井口不是平的,是高出地面的。

  朱:井口有多大呢?

  赵:井口直径大概24厘米吧。

  朱:听众朋友可能会说24厘米有多大呢?如果我们折换一下大概7寸多一点,按市尺的话。刚才准备节目的时候我看到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是我们的营救人员站在洞口,冲着洞口在听声音,从这张照片看,当他的头俯向井口的时候几乎就把井口都遮住了,您就能想像井口有多大了,这样一个小井口就使得小科源掉下去了。黄局长,您在向市政府汇报情况的同时还向咱们驻军求救是吧?

  黄:当时我们副局长向我报告情况之后我感到事态非常严重,因为像这样的情况五年前我们郑州市就发生一起一个女孩儿掉到井里,当时是没有机械,全靠公安干警在一边人工挖了七八米深,人工从旁边挖了一个洞把小孩儿救出来,因为以前我们有这样的基本经验,当时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从旁边挖坑掏洞将小孩儿救出来。井很深所以我觉得工程量会很大,所以就及时向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进行报告,同时向郑州市公安局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又向新郑市的领导求救,当时我们市委市政府领导从各个方面都给了很大支持,调集了相关部门进行抢救,大家在得到消息之后,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没有条件的往现场赶。

  朱:刚才在黄局长介绍的救援的最初过程中听众朋友可能总在听他讲这样一个术语,他说从旁边挖,横着打一个洞,因为没有到过现场,我想大家可能听起来比较费劲,我想告诉大家,现场其实是非常狭窄的,学校的小院子大概也就是一百平米左右,而井口的位置又非常靠边,大家可能能想像,一个直管子,非常非常细的。刚才在介绍管子的时候还忘了告诉大家,这个管子实际是水泥管,一截一截的水泥管,当初打井的时候把它摞在上面了,非常细,你用其它方式想直接救孩子根本不可能,所以我们只是想办法到了一定位置横着打一个洞,通过这个洞和孩子相同位置的地方去取出孩子,但是这样就还要打一眼井。

  黄:对,顺着井的相同的方向,挨着井口一直打下去。

  朱:所以抢救现场就像是一个大工地。

  (音板:10:25分新郑市四大班子领导先后赶到现场组成了临时抢救指挥部,10:50分挖掘机与铲车在井口北侧挖出一条长约30米马蹄形通道,12:05分济南军区驻镇某部防空旅接到求助,40多名官兵迅速赶到现场,19:10分新郑文物所钻探队在离井边两米左右地下7.5深的位置缩小重新挖掘的直径,由两米缩至80厘米。)

  朱:我们非常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但是小科源确实掉到了井里,我们想很快把他救出来,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如期的,很快的把孩子从井里救出来。过去了很多小时了,整个营救工作的进展并没有很突破性的进展。陈部长作为我们指挥部的人员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当挖着挖着,机械不灵了。

  陈:这时候我们并不是要等到机械不能挖我们才开始研究,当时在现场几个班子的领导在一起已经有了一个以张书记为首的指挥部,这时候的整个抢救工作虽然很紧张,但却是非常有绪的,在没有机械起作用的情况下就准备好下一步人工挖掘的措施方案,都考虑到了。

  朱:人工挖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人工挖掘大概是下午三四点的时候。

  朱:事情发生后的六小时左右。

  陈:是机械掘进七八米处的时候。

  朱:按照我们初步了解的情况,孩子大概是在13米的位置上,按理说还差五米的高度,应该说是胜利在望了。

  (音板:两岁男孩儿掉进30米深井,郑州新郑市组织千人进行大营救,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深井大营救。)

  朱:我们继续往下挖,是人工吗?

  陈:人工。

  朱:那时候作业面有多大?

  陈:开始的时候是解放军战士分成几个班,轮流大概一班人十几分钟,作业面大概有不到两米的直径,但是后来分析到作业面积大,工程量也大,向下推进的程度就会慢。

  朱: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先这样往下挖。

  陈:对。

  朱:这样我们挖了多少呢?

  陈:大概不到两米。

  朱:我们又开始调整战略。

  陈:对。

  朱:接下来怎么办呢?

  陈:接下来就由指挥部调集文物部门的考古队的钻探队。

  朱:可能听众朋友还会问咱们救孩子怎么又跟文物考古队又联系上了,有机械、有这么多战士,还有这么多营救人员,为什么会请文物考古队?

  陈:因为工作面非常狭窄,越往下面越没有办法展开。我们新郑文物古迹比较多,有一个考古队,文物钻探队有专门的往下竖井打桩的经验。

  朱:所以这时候就开始通知文物考古队,那么他们进入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陈:他们进入现场的时间大概是五六点钟。

  (音板:22:40分井下仍然传出小科源的呼吸声,22:54分小科源被困整整12个小时,挖掘深度已经进展到13米。7月7号凌晨2:54分,人们依然可以听到小科源从井下发出的动静,此时第15瓶氧气被换上,3:15分,小科源的哭声越来越大,6:00井底传出拽住孩子的声音,但很快又让人失望,8:00,有人提议用绳子套住孩子往上拖,结果发现还是行不通。)

  朱:当时您往下推进的速度有多快?

  刘:上面的土质比较松软,一个小时能下去一米半,到了下面两个小时才下去半米。

  朱:从我们机械施工到八米,我们又挖大一点的作业面又下去了一米,然后考古队来挖,挖到我们预计的深度13米多的时候,陈部长,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

  陈:我们第一次按照探测的具体位置在13米半左右,当时第一方案是想打过13米半,从底下把他截住再套出来,当时打到快15米的时候要打开一个洞。

  朱:这是什么时间?

  陈:清晨四五点钟的时候。

  朱:离发生事件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概18、19个小时,打开之后是什么情况?

  陈:打开一看,看不到孩子,孩子不在这个位置。

  朱:就相当于我们在井壁横着开了一个窗口一样,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什么?

  陈:还是黑漆漆的。然后接着往下看,用灯,把灯调下去看,井用的井灯再下面看,这时候看到孩子在下去四五米处。

  朱:这时候我们终于看到孩子了,而在我们抢救孩子过程中只能听到孩子在里面的哭声,一直没看到过孩子,从出事到这个时候。尽管我们只是听到声音,循着声音,但是我们还是不断不断的在努力,这时候我们怎么办?

  陈:这时候指挥部就联系,一起商量,研究方案,下一步怎么办,当时我们市长,王书记还有几位其它领导都说一方面能不能用一根绳子或者什么把他拉上来,但是几次失败,这时候随时采取第二套方案,继续往下打,当时指挥部就下令,继续往下挖。

  (音板:9:45分距离小科圆跌落井口已经24个小时,烈日当空,营救人员汗流浃背,但是没有一个叫苦喊累。)

  朱:这时候考古队80厘米直径的洞已经挖了多少?

  刘:垂直六米,横着二米二,总共八米二。当时为什么要离那么远,要二米二呢,主要是怕机械作业的时候震动,把孩子给震下去了,主要有这样的顾虑所以离得远一些。

  朱:也就是说我们考古队师傅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复强调80厘米,大家可以想像一个80厘米粗直径的,等于是一个直直的圆桶,这个圆桶要六米深,六米深是什么概念?两层楼,我们的考古队的队员是在这样的圆桶底部进行作业,刚才那个师傅讲是把桶夹在中间,用铲子不断挖,让土掉到桶里,然后一桶一根调上去。这时候的气温是多少?

  刘:37、38度左右,特别热。

  朱:而且我到现场看了,没有任何遮挡,连一棵树都没有,完全是直射的,而且也会有人想,这样的小洞可能太阳光照不进去多少。但是由于整个作业面是打开以后本身就像展开了一样,这样的温度再加上潮湿……师傅,您当时干活时的着装能跟我们描述一下吗?

  现场作业人员:就是一个裤头。

  朱:大家想一下就是一个裤头,剩下的就是他身上的泥水,一个人要干多长时间?

  现场作业人员:20、30分钟。

  朱:20、30分钟就换一次,一共有多少人?

  现场作业人员:12—18个。

  朱:那时候在场的都寄希望,特别想听到你们说看见孩子了,能够到了。

  现场作业人员:大家都期盼着。

  (音板:11:17分,8名挖掘工撤离井口,现场的气氛一直紧张到下午1:40分,此后,还是等待。)

  朱:这时候你们又往下挖了多少米?从第一次电筒能够看到他到又挖了多少米能够看到他?

  王:第一次看到他大概有四米多。

  朱:还有四米多,那这时候你们又继续往下挖?

  王:继续往下挖。

  朱:这时候就没有退出来了,沿着井壁继续往下挖,挖了多长时间?

  王:大概10个小时。

  朱:又挖了10个小时?

  陈:这时候就是下午四点。

  朱:这之前好像还有一个情况,我们能够到孩子手了,那又打开了一个横口,那是什么时候?

  陈:中午一点半左右。

  朱:事件发生后27个多小时,我们又打开了一个横口,然后就可以看到孩子了。

  陈:并且能够抓住孩子的胳膊了。

  朱:按说就应该胜利了。

  陈:应该胜利了。

  朱:事情是这样的吗?

  陈:不是。

  朱:是怎样的呢?

  陈:孩子卡在两截水泥管中间,卡得特别死,他们在下面拉,使劲也拉不动,又不能太使劲,还要考虑孩子,没有办法,孩子救不上来,这样指挥部就决定继续往下挖。

  朱:这时候我们井上的人很着急,认为怎么会拉不上来呢?不能理解。

  (音板:两岁男孩儿掉进30米深井,郑州新郑市组织千人进行大营救,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深井大营救。)

  朱:黄局长这时候是不是市长也很着急,怎么拉不上来?

  黄:我就派刑警大队长。

  朱:为什么要派他去呢?

  黄:一个是他胆大心细,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慎之又慎,并且,我们在保证孩子生命的前提下决定抓大放小,派刑警大队大队长下去,因为洞口很大,只能伸进去一只胳膊,又不能使劲拉,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下面的情况报告了以后指挥部决定继续开挖,直到把孩子整个身体露出来。

  朱: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孩子了,都摸到孩子胳膊了,但由于他把卡住了,我们还是——

  黄:因为洞小,胳膊使不上力,两只胳膊不能同时使力,我们就派刑警大队长看,因为我们公安干警经历的事多,他胆大心细。

  朱:但是还是没有成功。

  黄:没有,我们只能继续往下挖。

  朱:这时候又挖了几米?

  黄:这时候挖到19.5。

  朱:这时候80口径的直桶已经有多深了?

  黄:整个深度已经到了15米,15米多,后来又下去了4米多。

  朱:我想知道最细的井桶最后有多深?

  黄:10米左右。

  (音板:16:18分小科圆终于被救出了洞底。)

  朱:经过了近30个小时,我们终于把和孩子紧贴着的井壁挖开了,这是什么质地,水泥的?

  王:对。

  朱:听说你们抠开井壁费了很大功夫。

  王:用手把它砸碎,砸开一个口子。

  朱:其实这时候孩子就在您眼前,就隔着一个井壁。

  郑州台记者肖月、王瑾采录的当孩子救出洞口时的现场音响

  朱:在我们演播现场有一幅很大的照片,是孩子出洞那一瞬间,最最激动人心的那一瞬间,周围围着很多很多人,背对着我的人就是黄局长,他正在做什么事情呢?他正在开道,当然他不是警车开道。

  黄: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想把通道输通开,用争分夺秒这个词来形容都不足以形容了,说时迟,那时快,把时间缩到最小的限度。

  朱:我从照片里看到你非常紧张,好像在哭。

  肖月:现场的场景是非常让人感动的,孩子被救出来那一瞬间,孩子还没有拉出洞口,眼看孩子要出洞口了,本来挺喧闹的现场,人声嘈杂人很多,就在这一刻一下都安静了,大家都肃静下来,眼睛都盯着洞口,直到孩子被拉出洞口,从桶里被拉出洞口的时候,满场都非常兴奋,掌声就响起来了,现场很多人都掉泪了,大家当时心里都有一个期盼,经历了31小时,都希望这个幼小的生命能够活下来。

  朱:是的,正如肖月所说的,我们经历了这样长时间的努力,花了这么多工作,我们的市长,我们的领导和我们所有老百姓,关心这件事情的老百姓都守候在井边,守候在这所学校,盼望孩子能回到我们身边,孩子是回来了,但是真的是因为他在井里呆的时间太长太长了。

  (音板:18:10分,新郑市中医院经过一小时五十分紧急抢救,终因孩子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宣告死亡。)接郑州台现场采制的音响

  肖:是不是你抱着孩子出来的?当时怎么样?

  护士长:孩子全身冰凉,四肢都冰凉了,呼吸也没有了,心跳也没有了。出来的时候嘴张着,眼瞪着,嘴里边全是土眼里边全是土,眼睛就是那样瞪着,里面全是土,嘴里也全是土。

  朱:今天在场的还有咱们当时亲历这件事情的媒体的朋友,是谁?

  肖:有我们的记者,还有《都市频道》的记者,他们都在现场,非常辛苦。

  朱:作为亲历这起事件的媒体记者或者媒体的工作人员,能不能跟听众朋友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大河报》的朋友。

  刘:我们派了四拨记者,我们正常的截稿时间是一点半,为了这条消息我们在这里等到四点钟,这中间不断用手提电脑往回发消息,什么情况都要汇报,结果我们在四点钟的时候就把当天凌晨的一些抢救的情况登在报上,见报之后接下去就是晚报,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全省都有,打电话过来问孩子现在怎么样,出来没有,我们热线的记者跟我们不断的千方百计在联系,当天晚上在现场的手机全部没有电了,那个学校没电话,全靠手机跟外面联系,还有很多朋友亲戚都跑过来了解这个情况,第二天早上都没有电,我亲眼看到有几个新闻单位的记者为了把稿子传回去就是逐字逐句用自己的手提电话往单位传稿子,大家很尽职尽业,还有这里面有些微小的细节很动人的,当时坑道挖出来大概坡度是35度,在这个坡度上面站着,我不知道女士穿高跟鞋有什么感觉,好像是穿着高跟鞋,我们几个记者回去脚全是肿的,我们基本站了20多个小时,还有就是所有进入坑道的人很快学会一个动作,那是什么呢?在坑道里不断挖出来小石头,小石头在坑道外面马上就有人把它捡起来塞到边上埋到土里,因为它有30度斜坡,它要滚,滚到什么地方?就是滚到井眼里,这里细节的地方大家觉得非常感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孩子,当时的新闻记者,还有各行各业,实际大家都在尽责。

  (音板:两岁男孩儿掉进30米深井,郑州新郑市组织千人进行大营救,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深井大营救。)

  朱:要说起来一个社会,一个政府去救援他所辖区的市民应该说也是应该的事情,就像我今天上午在采访张市长,他也一直在说这是责任。

  (采访录音:朱:张市长,您在新郑市当了两年半市长,这件事情是谁也意想不到的,是一个突发的事情,这件事情经过31个小时的努力,您觉得在这31小时里头发生的所有的一切,作为一方的市长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我觉得这个事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是责任,我接到第一次电话的时候我正在汇报工作,我马上跟小张说立即通知有关部门赶到现场。这是一种责任,我觉得作为一个市长,现在是人民生命财产遇到最危险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救命。

  朱:对于这件事情,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是这样的结果,有人问算过经济账吗,你们从经济上考虑,值得吗?

  张:不能那样说,我觉得不管花多少钱都值得,真是这样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他是一个生命。

  朱:参加抢救的每一部分,不管是部队还是公安还是预备役还是政府,都没有在这个问题当时和今天都没有向您这个市长提过。

  张:没错。

  朱:他们跟您想的一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无论如何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都值得。

  张:都值得!)

  (音板:在两天一夜的抢救过程中向井里灌输了27瓶氧气,近千名抢救人员挖断了20把掘铲,喝光了500多箱矿泉水,吃掉了1500多个烧饼,到7月7号下午3点整,整个梨河镇的烧饼都脱销了,有一位当地农民骑车去外地买回一纸箱烧饼夹肉送给挥汗如雨的解放军,挖土的官兵劳动量非常大,被换下班后战士们顾不得洗去身上的泥水,吃口烧饼喝上两口水,靠着墙根就睡着了,在现场的医护人员冒着高温一直守候在井口和营救通道,并且还进行了现场救护的演习。)

  朱:事件发生在这样不幸的家庭,我还是叫您外公吧,这样的结果在您心中留下了非常难忘的记忆,在您今后的生活中您可能不断的想起小孩儿天真的音容笑貌,我想面对这样一些爱他的人,您能不能代表他的父母,代表他的家人,代表已经不和我们在一起的那个小朋友对我们的听众朋友说几句。

  高:我想说的是政府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很受感动,我们靠的是市政府、镇政府、部队,这种场面使我们全家,所有的亲属受感动。我让我的刚刚毕业的孩子,以后永远发挥共产党的作用,不管干哪一行,把你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党需要你的时候你要挺身而出,在营救的过程中大家吃没吃,喝没喝,那种场面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就想说感谢党,感谢河西领导,感谢所有参加这场营救的人,我们终生难忘。

  朱:谢谢,今天在现场的我还看见了几位年轻的朋友,我特别想听听你们知道了这件事情的感受。

  学生:我是来自郑州一中的学生,当时我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报道的,当时我就有想冲上去帮助一块儿救助的冲动,我觉得在所有的救助当中不但有市领导,镇里的人民还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总是冲在最危险的时候不管是抗洪还是救孩子,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所有人付出的爱心和真情是无价的。

  朱:今天这么多朋友又坐在这里一起来回顾前不久发生的这段难忘的经历,希望大家在听了我们故事的时候同样能感受到这份爱和真诚。

  (音板:在我们节目播出的时候小科源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月了,在抢救他的过程中确实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关爱生命永远是人类的美德,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人们应该加强安全意识,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更多的从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角度考虑去消除更多的安全盲点,让人们更安全的生活。节目的最后感谢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郑市委和宣传部对本期节目录制的大力支持,也感谢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肖月和王瑾为我们节目提供的现场音响,本期节目主持人朱煦,责任编辑刘钦。)

  (音板:《午间一小时》欢迎网上查询,请进入www.beijingnews.com.cn千龙新闻网首页精品推荐,点击《午间一小时》,请进入www.sina.com.cn新浪网首页新闻中心,点击《午间一小时》,请进入www.cnradio.com.cn中央台网站首页在线点播,点击《午间一小时》。)

  结束曲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北京
  • 韩国周末3日游
  • 全天候自动热水器
  • 资格认证考前培训
  • 家居装修新概念
  • 重兴园板式小高层
  • 人大在职研究生班 济南
  • 金希望带您去成功
  • 花纹玉雕-玉保平安
  • TCL“纳米手机”
  • 山东师大通广培训 上海
  • 交大品牌昂立培训
  • 虹桥伴您游天下
  • 新惊喜一百新干线
  • 强强组合抑制肿瘤 广东
  • 管理科学研究生班
  • 中国股坛一匹黑马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相关链接
    7月31日《午间一小时》:高考过后话语文(2001/07/31/ 14:38)
    高考之后怎么办--姜丰将与您相约《午间一小时》(2001/07/31/ 06:59)
    7月29日《午间一小时》:寄语2008(2001/07/30/ 16:26)
    7月9日《午间一小时》:“七一”讲话指引未来中国(2001/07/28/ 07:11)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把爱说出口--来女人频道书写爱的誓言
    新浪教育全新改版--英语、考试、出国、培训
    快来参加新浪网友婚纱靓照大赛!
    中国队冲击世界杯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专题
    北京景点实用手册--玩转京城好参谋
    订阅手机短信笑话 天天笑口常开!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