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出了个造假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4日17:03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记者 方芳 有着152年历史的美国《纽约时报》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然而,过去几年里,这样一家鼎鼎有名的媒体门下竟然潜藏着一个肆意杜撰抄袭新闻的“造假王”。11日出版的《纽约时报》自揭家丑,用大量篇幅报道了该报前记者杰森·布莱尔的劣迹。《纽约时报》痛苦地承认,这个“造假王”已经让该报的信誉降到了历史低点。 编造新闻的大腕 现年27岁的布莱尔1998年进入《纽约时报》实习,2001年1月成为该报正式记者。今年5月1日,在《旧金山快报》质疑他可能“剽窃”该报一篇有关失踪美军的新闻报道后,布莱尔被迫辞职。 布莱尔是一个多产的记者,在过去几年中曾为《纽约时报》写过700篇左右的报道。在最近几个月中,布莱尔参与了华盛顿狙击手案以及伊拉克战争等重大新闻报道。布莱尔的报道富于现场感,而且对事件的反应非常迅速,不少作品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的头版,有些还被冠以“独家报道”。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报道中很多竟是杜撰或抄袭的。 据该报负责对布莱尔进行调查的一个记者小组称,布莱尔在报道中的欺骗行为是一贯的,最近几个月表现得尤为明显。调查发现,布莱尔自去年10月以来所撰写的73篇报道中,至少有36篇“存在问题”。有时,布莱尔明明身在纽约,却谎称自己正在从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华盛顿、马里兰州或是得克萨斯发回报道。此外,他还随意编造一些采访对象的话,或是肆意对压根没去过的现场作绘声绘色的描写。为了使谎言显得可信,布莱尔通常用电话采访代替实地采访,同时“拼接”其他媒体的报道或是从一些图片资料中找到描述采访现场的“灵感”。 例如,《纽约时报》4月19日曾刊载过布莱尔的一篇采访报道。报道称,布莱尔前往位于贝塞斯塔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的病房,采访了在伊拉克战争中受伤的美军士兵。报告描述道,两名在伊战中受伤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并排躺在一个病房中,其中一名士兵由于腿部被地雷炸伤而截肢。另一名受伤较轻的士兵克林格尔对布莱尔说,“当看到那么多同伴受重伤或在战争中死去时,你很难为自己感到难过。”实际情况是,布莱尔根本没去过贝塞斯塔,他只是通过电话采访了克林格尔,而且还是在他出院一两天之后,这名士兵也从未说过那句“高尚”的话。而有关医院环境及一些伤兵特征的“真实”描述,则被证实是抄袭自《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 一个“有魅力”的骗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布莱尔的杜撰和抄袭行为为何迟迟没被揭穿呢?这主要是由于布莱尔高明的骗术以及报社管理层监管不力等原因。 布莱尔出生于一个家境还算不错的黑人家庭,父亲是一名联邦官员,母亲是一位教师。1999年,布莱尔毕业于马里兰州大学新闻系。在大学学习和在多家媒体实习期间,布莱尔表现得非常勤奋,赢得众人的一致称赞。在《纽约时报》实习期间,他给人的印象是精力充沛,永远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他曾在10周内完成19篇采访报道。一位高级编辑回忆说,“他当时干得相当不错”。 在《纽约时报》的编辑部里,布莱尔是个和蔼可亲、人见人爱的机灵鬼。他善于同人打交道,就连那些为报社打杂的,他也能与他们打得火热。一位同事说,布莱尔很会讨人喜欢,经常夸赞同行的稿子,“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 在给报社的实习自荐信中,布莱尔曾这样写道,“我曾见过一些记者辜负了读者对他们的信任,但我绝不会这样做,我想成为一名记者是因为希望自己能对他人有所帮助。”人们没想到,冠冕堂皇的言辞却掩盖着一个欺骗的灵魂。熟悉布莱尔的一些同事说,布莱尔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希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许就是他片面追求稿件的数量,而不惜杜撰的原因。 管理层未能及时制止 《纽约时报》管理上的疏漏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布莱尔的造假行为。实际上,布莱尔自进入《纽约时报》实习以来,就因马虎和错误多而招致不少批评。去年4月,该报资深编辑兰德曼曾警告编辑部管理层说,“必须停止让杰森为本报写稿。”但布莱尔的上司对布莱尔只发出了口头和书面警告,并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布莱尔在报道上的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并因此而重获信任。本性难移,不久之后,布莱尔就重操故技,而且更加隐蔽。 布莱尔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让一向以信誉著称的《纽约时报》痛心不已。该报认为,尽管布莱尔只是《纽约时报》近400名记者之一,但他的行为已给该报造成了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负面影响。为了挽回声誉,《纽约时报》除了自揭家丑,以表明对这种行为的深恶痛绝外,还特意向外界公布了一个投诉邮件地址,欢迎那些了解真相的读者继续揭发布莱尔的欺骗行为。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