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紧缺无关“志愿者制度建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9日03:41 中国青年报 | ||||
因为非典肆虐,北京的非典定点医院出现了护工紧缺的现象,一些医院甚至出现了“月薪4000元仍无人问津”的现象(见《北京娱乐信报》5月5日报道)。 如何认识这种现象,有媒体刊载文章认为,护工紧缺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志愿者制度建设有问题,幻想“如何在包括非典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中,迅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足够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志愿者队伍,满足政府和民众应对公共事件的不时之需。”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实在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不错,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做一名志愿者已成为一个比较时尚的事。但众所周知,在我们这个社会,志愿者毕竟还没有成为“职业”,用职业精神来要求志愿者“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还远不现实。再说,志愿者既为“志愿”,就有在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上的选择自由,这就客观上造成了这支队伍不可能十分稳定,这对直接服务于非典病人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来说,肯定是不适宜的。再加上如此的高危服务,专业人士出于保护志愿者的良好愿望,不让他们近距离参与,也是一种人性化关爱。所以,“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和行动都局限于上街搞搞宣传、发发传单等一些比较‘表面化’的层面”,也就没什么不正常了。 理性地说,护工成了防治非典一个不大不小的“软肋”,这说起来有些意外,可细想之下却也在情理之中。为什么“非典”当前,护工们跑了个干干净净,而护士们却迎险而上?笔者以为,这与物质待遇与身份待遇的双重巨大差异有关。长期以来,护工都是病患者或家属自己来雇的,客观上存在着队伍松散,组织无序,契约意识与责任意识薄弱等不稳定状况。医院从来没有把护工所从事的病人生活护理,与护士所从事的医疗护理相提并论,从而没有、也不想将护工列入医院的组织管理序列之中。换言之,护士是医院的“正式员工”,而护工则不是;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而护工则不是。在这种情况下,缺少专业知识和社会认可的护工,在非典面前迎难而退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这个意义上溯源,我觉得护工应该作为医疗资源的一部分,纳入医院的统一管理。让他(她)们像护士一样,接受正规培训,改善年龄结构与文化结构,名称可以叫“助理护士”或其他,成本纳入患者的医疗费用。物质待遇与身份待遇的落实,综合素质的保证,能让护工队伍更趋稳定,关键时刻也就能够发挥作用了。 一句话,要想避免“护工月薪4000元无人问津”现象,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制度与机制上的创新。而如果只想着从志愿者身上找出路,则不论是“谁来管”还是“如何管”,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