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开始安抚伊拉克人心 送糖送药通电通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15日09:50 环球时报 | ||
●本报赴约旦特派记者宋念申、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余晓葵 ●本报特约记者唐志超 在三周内,美英联军控制了伊拉克80%的领土和几乎全部领空,基本平息了前一阶段美国国内因美军进展不顺而产生的怀疑。在战争本身已没有悬念的情况下,美军在思考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赢得伊拉克的民心。 联军认识到,不能高高在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判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是否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要看美是否赢得了伊拉克的民心。依照美国总统布什的设想,“倒萨”的最终目标是在伊建立一个亲美的民主政权,并以此为样板推广到整个中东伊斯兰世界,并非推翻萨达姆就完事。 尽管布什给战争起的代号是“伊拉克自由行动”,美英联军也一直把“解放伊拉克人民”、“让伊拉克人获得自由”作为战争口号,可惜,记者在海湾地区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除了美国大兵以及少数阿拉伯亲美政客外,还没有人真正相信这套说辞。尤其在尝到了伊拉克人顽强抵抗的滋味后,美国人心里更加清楚:伊拉克人民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热情欢迎外来者“解放”他们,如果不安抚住伊拉克民心,别说在伊拉克捞取实际利益,就连在这片充满愤怒的土地上安全度日,都会是一个大问题。 随着战争的进展,美国和英国在宣传上不得不把趾高气扬的架子放下来。最近一段时间,美英在宣传上有明显的转向:除了继续宣扬军事进攻的胜利,“萨达姆一点点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外,开始强调“伊拉克人的伊拉克”。前一段伊拉克人民的“解放者”,现在想转变成伊拉克人民的“朋友”。 随军报道:攻心战的成功保证 对比阿拉伯媒体与美国媒体的战争报道,你会觉得他们所说的不是同一场战争———一边说的是美军轰炸中伊拉克平民无辜伤亡,另一边说的是美国大兵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美国媒体“嵌入”美军作战单位的记者发回了大量报道,其中不少是反映美军如何受当地人欢迎的。人们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可以频繁看到美军医护人员救助受伤的伊拉克平民、伊拉克儿童亲吻美国军人等大幅照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斯蒂芬·赫斯指出,美国国防部对这次战争报道采取的“嵌入式”战略已经得到回报。 美英在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安抚宣传时,主要采用了三种方式:第一,继续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萨达姆政权;第二,以“人道主义”为旗号,把美军塑造成“仁义之师”;第三,不断许诺给伊拉克人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的新政权。 美军所到之处,第一个任务就是推倒萨达姆雕像。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从巴士拉、纳杰夫到巴格达,一尊尊萨达姆雕像在美军的炮击下轰然倒下。美军认为,这对伊拉克老百姓的心理震撼是不容低估的。连续几天,联军在占领的地区拆除萨达姆的塑像和画像,向民众宣示萨达姆的统治已经结束。 对于军事占领,英美联军正努力把它塑造成一种慈善行动。在8日美国国防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五角大楼发言人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没有重点介绍军事进展,而是当着所有记者的面放映了一段美国军人如何给伊拉克小孩看病的录像,宣传的味道实在浓重。 在目前尚未发现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美英把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说成是“为了给伊拉克人民一个自由民主的新国家”。布什和布莱尔在北爱尔兰峰会后,调门一致地宣称要将权力还给伊拉克人民。4月6日,美国媒体纷纷报道了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话,他宣称要在伊拉克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用五大手段争取人心 除了通过媒体大肆宣扬萨达姆的“残暴”以及美发动战争旨在解放伊拉克人民的“正义”性质外,美国人还动用各种手段争取人心。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一是尽量避免伤及无辜和打击清真寺等敏感目标。美军称,在纳杰夫、卡尔巴拉等城市的清真寺中均藏有伊武装人员,但美军出于保护宗教文物的心理,并未对其进行轰炸。对平民的伤亡,美国人一面说任何战争都避免不了伤及平民,另一面又辩称是伊军干扰了精确制导炸弹,并在居民区建据点,从而使美军误伤了平民。 二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阿富汗战争一样,美国战机从伊拉克上空掷下炸弹的同时,也扔下了“糖弹”。美英大兵所到之处,也送去了食品、药品和水。战争开始至今,美国政府已向伊拉克提供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援助。美国国防部专门设立了“重建与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美国政府还动员各种非政府组织向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此外,美国还竭力推动联合国重新调整了“石油换食品”协议,这实际是让联合国为美国人做事。 三是积极进行战后重建,如扑灭油田大火、恢复水电供应、修建港口和道路等。 四是尽快建立伊拉克临时政府,让更广泛的伊拉克人参与进来。依照美国计划,短期内将建立由美国将军领导的军政府,其中将吸纳一定数量的伊拉克人参加,让伊拉克反对派发挥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美国已允诺,过渡期一结束,将把权力移交给民选产生的伊拉克政府,并撤出美军。 五是编写伊拉克中小学教材,以彻底肃清萨达姆的“流毒”。据悉,海外伊拉克反对派人士目前正同美国国务院一起,制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全新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中消除伊拉克年轻人 的“仇美情绪”和“过度尚武的精神”,让美国“亲民爱民的美好形象”扎根中东。相关项目的费用总金额可能高达6500万美元以上。 攻城易,攻心难 据美中央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布鲁克斯称,在已“解放”的地区,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人们开始进入了一种新的正常生活状态。例如,在纳杰夫,孩子们自开战以来,首次返回学校上课。联军的民事单位跟随战斗部队前往伊拉克各地,努力满足伊拉克平民的人道需要。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和具有普遍性,还值得怀疑。中国古代兵法强调,攻城掠地易,攻心为上,取人心最难。 从目前情况看,美要想在短期内很快平息伊拉克人对美国的仇恨和愤怒恐怕很难。首先从乌姆盖斯尔、纳西里耶和巴士拉等被联军“解放”的城市来看,伊拉克百姓一面伸手接过联军递过来的食品和水,另一面嘴里却在不断高呼拥护萨达姆的口号。这不能不使美国人异常尴尬。事实上,对伊拉克百姓来说,即使萨达姆再坏,但也绝对轮不到美国人来说三道四,更不要说动用战争手段了。记者曾经问过一个约旦人,伊拉克人会不会因为憎恶萨达姆而欢迎美军。他拿出纸笔,画了一条线,“阿拉伯人对于萨达姆的不喜欢是这么多”,然后在下面又重重画上几条粗线,边画边说:“但他们对于美国的不喜欢是这么、这么、这么多!” 其次,战争爆发后,大量伊拉克平民被联军“误炸”或“误杀”,再加上这些血腥场面经过电视镜头传播后,传送到成千上万人眼前,更使伊拉克人增添了对美国的刻骨仇恨。一个约旦人说,尽管联军给伊拉克人带来了救济品,但“一个人杀了你的父母儿女,然后拿了东西送给你,你能够接受吗?” 第三,伊拉克的人道主义灾难不断加深。国际红十字会已提出警告,巴格达的医院里到处都是战争的伤亡者,药品、麻醉剂和饮水都快要用完了。如果不能解决伊拉克人缺医少药、无粮没水的境况,美国人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四是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社会动荡。从发生在塞夫万以及巴士拉的哄抢、抢劫行为中已经可以看到社会动荡的苗头。在失去了萨达姆的控制后,突然失去了权威的伊拉克,蕴涵了比萨达姆时期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而且,从根本上,伊拉克人对美国提出的新政权构想还心存疑虑。几百年来,伊拉克一直存在着深刻的民族、宗教矛盾,这个国家只能靠强有力的统治才能保持统一和稳定,真要建立西方式的民主体制,很可能像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美英联军既要攻城掠地,又期待百姓夹道欢迎,既造成大量平民死伤,又要人们心服口服,这实在是一个太难完成的任务。▲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