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分析:伊拉克战争给美英上了一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1日12:42 新华网 | ||
作者:林治波 伊拉克战争开打以来,战局的发展几乎让全世界都出乎意料,而最感到意外和尴尬的恐怕是布什、布莱尔和拉姆斯菲尔德等人。战争风云多变,美英算盘一次次失算。伊战给美英上了一课。 本来,美英方面一片乐观情绪,以为只要大炮一响,伊拉克必定土崩瓦解、俯首称臣,至多也抵不过威力无比的"三板斧"。但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第一板斧"斩首"行动斩塌了大楼而没有斩到萨达姆之"首";第二板斧"震慑与畏惧"行动只是震慑了建筑物,却没有让伊拉克军民畏惧;第三板斧是提前出动地面部队,最初似乎进展顺利,但不久便遭遇伊拉克军队顽强抵抗,战局陷入胶着状态。现在看来,联军的速战速决战略已成泡影,战争正向着美英联军最不愿看到的持久战方向转化,联军为此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一面实施"斩断蛇头"行动,一面调集12万大军增援前线。这反映出联军的矛盾心理:力求速战速决,同时不得不面对持久战的僵局。 十多天来美英联军招招失算、步步不顺,都与美英领导人对总形势的误判有关: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伊拉克抵抗力量和世界反战力量估计过低。过高估计自己会使人傲慢,而傲慢会让人愚蠢,于是简单地、粗糙地、轻率地对待复杂的事物,进而带来灾难性后果。伊拉克战争正在以血的事实印证这个道理。 伊拉克军民的坚强抵抗,给美英上了一课,这堂课,有政治内容,也有军事内容。从政治上看,战争性质对战争进程与结局具有重大影响。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武装力量往往被人过分看重,但是否有道义力量的配合,前者的作用会大不一样。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装备远不及现在,伊军装备则远强于目前,但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得道多助,士气高昂,势如破竹;而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情形恰好倒了过来,美军装备远胜当年,伊军装备远逊往昔,但伊军顽强抗战,联军陷入苦战。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战争的性质不同:上一次,伊军入侵科威特失道寡助,多国部队得道多助,胜负自在情理之中;这一次,联军在没有取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攻打伊拉克,师出无名,"铁多气少";伊拉克军民为保卫家园而战,众志成城,"铁少气多"。尽管从目前看来,伊拉克的得道多助不大可能表现在国际援助上,但已经充分地表现在国内力量的团结和人心的凝聚上。在联军猛烈打击之下,伊拉克统治层没有出现分裂,伊拉克军队没有成建制地投降,旅居海外的伊拉克人纷纷回国参加抗战,即使对萨达姆不满的伊拉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也没有手持鲜花欢迎美英联军的到来。同时,国际反战浪潮也日趋高涨。这一切都说明,战争性质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进程。谁忽视这一点,谁将付出沉重代价。 从军事上看,高新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联军的战斗力,但并非没有局限性;传统作战理论与作战样式虽不先进,却仍在发挥作用。新军事革命以来,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的高技术兵器大量投入实战,并导致作战样式的重大变革。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说明,外科手术式的远程精确打击日趋成为重要作战样式,零伤亡也似乎成为可能。与此相应,陆军的地位与传统作战理论、作战方式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但伊拉克战争告诉人们,作战样式取决于战争目的,如果以占领一个地区为目的且遭到强烈抵抗,地面作战就不可避免,决定战局的最终力量仍然是地面部队。联军方面以大规模空袭为主要打击方式,辅之以较少地面部队的战法已经遭到挫败,因此不得不调集地面增援部队。这说明,高新技术兵器和与之相适应的新战法并不能应对所有的战争形势。在伊拉克目前的形势下,战争样式正在向传统的地面作战回归,空中打击力量只能发挥配合作用。从伊拉克方面来看,游击战或运动性游击战仍然可以在抗击优势敌军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军也承认,难以对付的不是伊拉克正规军而是从事游击战的非正规部队。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不按规则出牌的游击战让联军防不胜防,让联军的高科技优势难以发挥。这种特殊形态的非对称作战让弱势的一方欣喜地看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们仍然拥有抗击强敌的有效作战方式。 尽管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但布什会硬着头皮打下去。绝对的力量优势使联军能够勉强得到军事上的胜利,但美英必须为此付出巨大和长远的政治代价。萧伯纳说,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吸取教训。但愿艰难的伊拉克战争能让美国政治家们有一个冷静的反思,反思的主题应该是:美国力量的局限性。(完)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