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眼睛没有离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8日19:25 国际先驱导报 | ||
作者 本报驻加沙记者 周轶君 25日是变化多多的一天。 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北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影响战争进程;美国总统布什要求国会拨款747亿美元,大部分用于加速战争;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将赴美商讨下一步计划,战策亦待 种种变化预示战事将进入新阶段。全线跟踪7天后,《国际先驱导报》将从今天起改为不定期出版。用新眼光关注新阶段,观察无穷动态,求一份清醒,多一份把握。毕竟,我们还有更多的新闻要做。 战争已经打到第六天,从空中到地面,由沙漠入城市。狂轰滥炸撕碎天空、伊拉克儿童号啕大哭、美军士兵家属泪水涟连,不愿看到的一切都发生了。“反战”声浪没能阻止战车隆隆推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使用最多的词语从“避免战争”,变成“人道援助”和“战后重建”——世界痛并承担着既成事实。 今天,年近七旬的外公在电话里用软软的上海话说,“不要再打了,终归是老百姓倒霉!”这是中国百姓本能而质朴的反应;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说,中国政府呼吁立即停止战争,尽快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而对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义援助已经启动。这是大国政府负责任的声音。虽然不直接参与战事,中国人的关注绝非“隔岸观火”。我们知道自己和世界休戚相关,更知道铁肩担道义。 6天来,我借《国际先驱导报》一隅直抒胸臆,呼唤人道。然而熊熊烽火也在煎熬我:在势不可挡的毁灭面前,还有什么“道义”可讲? 身为记者,随笔中我多次提到媒体在战争中的表现。记者拿笔不拿枪,“改变战争进程”的效果昂贵而缓慢,哪里如枪炮来得直接。香港记者闾丘露薇旧伤未愈,24日便一路风尘,直捣巴格达。她曾经报道阿富汗战争,已经超脱了寻找刺激、冒不必要风险的阶段。作为同行,我理解她近乎“使命感”的动机:一心一意寻找事件真相。 作为记者,我们坚持要让你知道事件如何发生,而不是蒙在鼓里;我们坚持要让你听到无辜者的呼喊,而不是任凭他们从世界上消失;我们坚持让你感受前沿的恐惧和愤怒,而不是战火的瑰丽与妖艳。 我们会冒很大的风险,因为相信一个更大的目标:全世界的关注,可以纠正错误,可以平息战火,这一定会发生,只是迟早的事情。 曾经看过一幅图片:两名以色列士兵拖着一名垂死的巴勒斯坦妇人,一路血迹,旁边斗大的黑字写着:“别说你没看见,别说你没听见。”初见时心头的震撼,至今犹在。竭尽全力要给世界这份“震撼”,便是记者的“道义”所在。我们总是担心,你会在既成事实面前麻木。 6天来,也有遗憾,因为我不在那里。记者也很自私,我们总想去最前沿。幸好,有6篇随笔作证:我们的眼睛没有离开,我们的心始终在那里。#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