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闯科威特北部军事禁区:天气炎热黑云不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4日21:09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科威特记者 洪漫 3月23日,我们几名记者再次驱车前往通往伊科边界的零公里检查站,希望能获得许可,前往北部军事禁区采访。 蓝天不见,黑云不散 车子出了科威特城,发现天空变得越来越黑。越往北走,情况就越糟,就连因患鼻炎嗅觉最不灵敏的摄影记者都开始抱怨胸口憋气了。据报道,在美英联军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以来,伊拉克军队放火点燃了伊南部油田的一些油井。伊军还在巴士拉城挖堑壕,并注入石油,点燃后阻滞美英军队向伊拉克纵深推进。由于燃烧的油田距科威特城仅有180公里,所以科威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前天我们在城里看到的黑云与这里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而且,从天空情况来看,烟云正借着风势,慢慢地向城里移动。沙漠中为数不多的小树更是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气。以前这里可是农业示范区,有许多小农场,羊群和骆驼随处可见。帐篷情结浓浓的科威特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这里小住几天,尽抒恋旧情怀。但根据以前油田燃烧的经验,黑云会持续难散,蓝天一时难以再现。即使战争很快结束,谁又愿意到这里来呼吸烟尘呢? 天气越来越热 与开战第一天的紧张气氛不同,今天的检查站里,无论是美国大兵,还是科威特警察都显得悠闲自在。不过,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尽管这里是后方,军人们仍然全副武装,防毒面具斜跨在身上,防弹背心和钢盔更是一样也没有少。此时的沙漠已经相当热了,这么厚的衣服捂在身上,滋味一定不好受,他们只有不停地喝水。 我们磨破了嘴皮子,得到的答案还是禁止入内。而在以前,我们曾几次进入北部军事禁区采访。但从眼下的形势来看,只有乖乖地服从命令听指挥了。军官们解释说,几天来,科威特北部沙漠已遭到数枚导弹袭击,不让过去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前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一些记者在这里“蹲点”,一般都不会空手而返,总能看到上百辆军车晃着大灯,运送军用物资通往检查站,驶向北方。但今天,记者在那里守了半天,偶见几辆军车驶过,再有就是装有几百箱矿泉水的货车。想想也是,仗都打到这份上了,该运到北边的也都运过去了。 一名美军士兵走上前来,告诉我们注意事项,指出不能拍照的地方。反正听起来,除了沙漠,基本上什么都不能拍。记者放下手中的相机,和身边的另一名美军士兵攀谈起来。他叫丹尼,来自纽约,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刚来科威特没几天。他说,他只是在检查站歇歇脚,不久就将和同伴会合,向北加入作战队伍。除此之外,他小心翼翼地避开其他任何问题,只是大谈他对中国之旅的向往。他还说,他最喜欢搜集印有各国特色的大杯子,希望战争结束后到中国旅游,给自己的收藏再添加一笔。我趁机问他什么时候会去,他马上警觉起来,说这不是他所能预知的,只希望仗快快打完。我问他对这场战争的感受,他沉默了一会儿,简单回答说:“我是个军人。” 接丹尼的军车来了。临走前,记者问他可不可以给他拍张照片,但被他婉言拒绝了。 军医教我用防毒面具 在检查站值勤的3名美国军人来自3个不同的部门。一名是海军陆战队员,一名是海军,另一名则是军医。也许沙漠生活太枯燥,2个小时的值班时间里满眼只有漫漫黄沙,他们就互相讥讽来打发时间。海军陆战队员在介绍自己的部队时表情傲慢,好像军队里就他的部队最棒。他还指着那位军医说,他的医术充其量只算个兽医。军医则不甘示弱,指着那2个军人反唇相讥道:“我的确是兽医,因为你们都是animals(动物)。” 那名海军士兵是个年仅19岁的黑人小伙。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当兵,而不去念大学。他说,好的大学学费很高,而从军队里入学,军队可以负担学费,也是不错的选择。本来他想早点结束服役,早点入学,可没想到赶上战争,只好放弃申请入学的机会到科威特的沙漠里来了。 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军医对记者随身携带的防毒面具十分感兴趣。记者把包打开给他看,他马上就指出记者的不专业,因为没有把过滤嘴套在防毒面具上。这样一旦情况危急,还要花时间装“那个玩意儿”。而一旦有生化武器袭击,几秒钟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说着说着,他索性亲自动手,一步步地教记者如何使用防毒面具。 记者问他们会不会去打仗,他们都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会服从上头的任何命令。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