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拉克变迁(2000年至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0日18:45 国际先驱导报 | ||
2000-至今:绝大部分人都成了穷人 本报前驻巴格达记者李学军 从2000年2月到2002年8月,我在饱受战争和制裁侵蚀的巴格达工作和生活了近两年半,这种独特的经历使我有足够的理由对伊拉克这个国家难以忘怀。从伊拉克人对中国人的那 贫富差别悬殊 我在刚刚抵达伊拉克时就体会到了这一点,而这四个字也许最能代表伊拉克目前的社会现状。走在巴格达的街头,观察街上跑的汽车就可以发现,一些人开的是崭新豪华的奔驰、宝马和日本车,趾高气扬地鸣喇叭让前面又破又旧的汽车让道,而绝大多数人开的则是歪歪扭扭、挡风玻璃裂成蜘蛛网状、车龄都在20年以上的“残废”车。这些车在半路上熄火而由人来推,以及正在行进中车轮脱落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大学教书的伊拉克朋友埃西尔告诉我,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前可不是这样子。当时伊拉克的富人和穷人各占5%,生活富足的中产阶级占到了90%。但经过多年的制裁,伊拉克的中产阶级几乎消失殆尽,伊拉克的富人还占10%,但穷人和中产阶级的比例分别占到了80%和10%!也就是说,现在伊拉克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是穷人。 伊拉克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我在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以分社的邻居为例,此人是个大商人,不但有一座豪宅,他本人开着一辆奔驰,而且还有不少下人:有一个成年累月为他看家护院的保镖,保镖一家老小都在他家居住,是个地地道道的“长工”。保镖经常开一辆主人的丰田“陆地巡洋舰”越野轿车。还雇有一名专职司机,他经常开一辆丰田轿车。此外还雇有3名清洁工每天为他打扫卫生。每逢周末或过年过节,他家里灯火通明,简直就像一座宫殿。 伊拉克的穷人生活可就惨了,最明显的莫过于那些整天在街上游荡的乞丐。这些人以妇女和儿童为主,但也不乏中年男子。他们一般守候在商店、饭店或交通路口处,看到人就上去要钱,见到外国人要得更起劲,这也许是他们认为外国人都有钱吧。我开车上街遇到红灯停在十字路口时,经常有三四个小孩一起围上来,使劲敲汽车玻璃要钱。 至于那些上班族,日子也不好过。除了个别政府部门如石油部门,政府工作人员工资普遍都很低。如经常给分社帮忙的电工在伊拉克通讯社上班,每月工资仅14000伊拉克第纳尔(约合60元人民币)。他若不是靠打点零工挣点外快,生活根本维持不下去。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伊拉克的配给制。由于过去伊拉克食品严重短缺,伊拉克政府为了避免出现大范围的饥荒,从1992年起开始实行这一体制,即每位伊拉克人每月只要象征性地缴纳250第纳尔(约合1元人民币),就可以凭票到供应商店领取一定数量的大米、白面、奶粉、食用油、糖、茶叶和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对伊拉克人来说,配给制提供的生活必需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包括肉类和蔬菜。所以配给制虽然勉强避免了出现饿死人的状况,但对多数伊拉克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缓解战争和制裁带来的苦难。战争气氛浓厚 可以说,我在伊拉克的生活始终是在一种浓密的战争气氛下度过的。街上的警察全部佩枪,军警和共和国卫队更是全副武装,巴格达动辄戒备森严,如临大敌。“9·11”后,由于美国一直威胁要对伊拉克动武,巴格达的戒备比以前又加强了,随处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士兵背着冲锋枪在街上巡逻。 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总统府的保卫工作就更加严密。萨达姆最大的总统府——共和国总统府的门楼顶上,总有一挺高射机枪和一队士兵看守着前方的路面。听伊拉克朋友讲,这里不但严禁拍照,而且在这里开车经过时要快,否则就可能招惹麻烦。 我曾因工作关系登上过伊拉克新闻部的楼顶。上去之后发现,楼顶上还有一个阁楼,阁楼上架着一挺高射炮,始终有1-2名士兵在操纵着一门高射炮并监视着高空。楼顶大约驻有约20名士兵,他们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楼顶上。 工作条件恶劣 我曾跟伊拉克雇员开玩笑:你们伊拉克受制裁,我们也跟着你们一块受罪。在伊拉克这样一个国家工作可以说历经了千辛万苦。 如何度过伊拉克炎热的夏天就是一大难关,因为伊拉克夏天气候炎热是出了名的。我做过一个试验:5月中旬时把一个温度计放到户外10分钟,之后拿起来一看温度已经超过了55摄氏度。需要指出的是,这还是因从国内带的温度计的最高显示只有55度,否则温度还要高。而到了最炎热的七八月份,外界温度更高达60-70摄氏度。没有空调简直就像生活在蒸笼当中。 但伊拉克的情况是,天气越热,停电就越频繁。在分社所在的曼苏尔区,七八月份一天最多可停8—10个小时,这还是沾了曼苏尔区是使馆区的光,所以停电要稍微少些。在伊拉克贫民区一天最多可停18—20个小时。停水也是家常便饭。 一停电就只好靠发电机发电来维持工作,但发电机由于年头长而经常“罢工”。发电机一出问题,我们也就只好在伊拉克的高温中“洗桑拿”。而且发电机工作也带不动空调,电扇吹的热风跟“洗桑拿”的滋味一样难受。 通讯在伊拉克也是个大问题。记得刚到巴格达时打一个市内电话最起码要花上5分钟时间甚至更长,因为总是拨不通。只要巴格达一下大雨或刮大风,我就知道麻烦事要来了,因为一下大雨或刮大风,巴格达的通讯线路准出问题。有一次,巴格达下了一场大雨,结果埋在地下的光缆全部进水,巴格达的电话全部瘫痪。分社也未能幸免,电话和抄收伊拉克通讯社新闻的线路过了10多天才得以恢复。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