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拉克变迁(1980-1989)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0日18:38 国际先驱导报 | ||
1980-1989:“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本报前驻巴格达记者沈肇渎 1983年我奉派前往新华社巴格达分社工作,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开始了我长达4年多的记者生涯。至今十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仍常在我脑际萦绕。在一场新的战争再次降临这个 伊拉克濒临波斯湾,面积44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1500万。在阿拉伯国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国盛产石油,但淡水匮乏,而伊拉克却两者兼而有之。80年代中期,伊拉克宣布已经探明和半探明的石油蕴藏量共计1000亿桶。萨达姆总统曾说过,“世界上最后剩下的两桶石油中,有一桶是伊拉克的”。两伊战争前,每天出口320万桶左右,每年收入约270亿美元。 伊拉克当局利用巨额石油收入实施了“爆炸式地”发展经济和社会计划。战争爆发后,经济建设仍保持一定规模,许多现代化的工厂、公路、水坝、桥梁、楼宇拔地而起。除了拥有大量石油资源外,举世闻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蜿蜒流经伊拉克,在伊拉克南部的库尔纳汇合成阿拉伯河,经巴士拉缓缓流入海湾,给它的农牧业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河畔一片片挺拔的椰枣树林、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以及穿着鲜红的民族服饰的牧羊女和她的白色羊群,给人一种静谧、富足的感觉。 家家都有烈士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和伊拉克的政治、历史和宗教矛盾激化。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大举入侵伊朗,两伊冲突演变成了一场波及海陆空的全面战争。它给伊拉克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两伊战争前,伊拉克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0美元,人民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我的一位朋友是个自由职业者,收入在当地属中等水平,他在70年代后期结婚后,同新婚妻子驾车去欧洲旅游,他一出国境便买了一辆带卧室和厨房的拖车,边走边玩,直到妻子快临产时才回到巴格达。 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由于外汇短缺,当局严格控制进口,许多企业缺乏原材料,商店货架空空,物价不断上涨,当地货币第纳尔大幅贬值,一些低工资收入者入不敷出。有的政府工作人员下班后去开出租汽车或经营自己的小铺。商品供应方面,鸡、鸡蛋、牛肉、植物油、面粉、糖等生活必需品基本保证供应,价格由政府补贴。至于大量其他消费品,则严重短缺。 与生活的困顿相比,战争最严重的后果是给伊拉克人民造成的巨大悲伤和痛苦。伊拉克老百姓痛心地把两伊战争称作“一场悲剧”。副总理兼外长阿齐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伊拉克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确实,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在前方作战,有的已经牺牲、或被俘、或伤残、或失踪。战争期间,在伊拉克各地经常能看到运载阵亡官兵灵柩的出租车,在顶上的灵柩覆盖着国旗。在许多胡同口的墙上,挂着写有某某烈士于某时某地殉国的讣告。 负责为分社维修电传机的工程师告诉我,他的伯父有5个儿子、4个女儿,这5个儿子在一年内相继在前线牺牲,而且他们全已成家。萨达姆总统曾特别接见了他伯父以及其他一些在战争中献出5个以上亲人的烈士家属。分社附近的一个报摊是我每天取报纸的地方,摊主是一位瘦削、秃顶的老头,看来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管什么节日,他都是说“christmas”以示庆贺,但他十分善良。他有4个儿子,小儿子尚年幼,另外3个儿子一个在伊朗的战俘营,一个在战斗中负伤;老三正在部队服役。有几天,他的报摊突然没有开门。再见到他时,他向我解释说,他的三儿子在法奥战斗中触雷牺牲了。我劝慰他节哀顺变,他那刻满深深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向我表示感谢。 烈士待遇优厚 为了保证战争所需的兵源和鼓舞士气,伊拉克当局一方面严厉打击逃避服兵役的行为,另一方面给予战争残废人员和烈士家属以特别优厚的待遇。有关法律规定,战争死亡人员可无偿得到一辆特殊规格的汽车,3000第纳尔(按官方汇率折合近1万美元)的结婚赠款,无房者,政府负责拨给一块宅基地。烈士家属除享受一次性补助外,还可领取按百分之百计算的已亡人的退休工资,得到一辆小卧车、一笔建房专款。还特别规定,阵亡者如有一个以上妻子,每个妻子享受同样待遇。 在谈到这些优抚办法时,一位伊拉克朋友不无自豪地问我:“在福克兰岛战斗中阵亡的英军的家属得到了什么?”当然,随着战争的持久化和财力的减弱,上述优抚措施也就无法全部兑现了。 新闻管制严厉 伊拉克当局深知笔杆子的重要性,国内的各种舆论工具均由官方控制,它们宣传的一个突出内容是颂扬萨达姆总统,他被冠以“常胜将军”、“民族的骑士”、“特殊类型的领袖”、“第二个卡迪西亚战役的政治和军事指挥官”等称号。对外国记者的管理也很严格。外国记者在伊拉克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年,一切采访活动都要由新闻部组织安排,禁止私自进行采访。外国通讯社雇用当地人员也要需由新闻部批准。记得我们分社曾雇用一位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每天向一家报纸送一次新闻稿。这本来是小事一桩,不料,没过几天新闻部就向我们提出意见,要求我们务必通过他们雇用。 对于外国记者的报道内容,他们有专人跟踪观察,认为不妥的,也会迅速作出反应。不少外国通讯社和报刊聘用当地人做记者,这些人则更要小心翼翼。路透社驻巴格达记者是当地人,他就因报道、同外国人交往等问题,不止一次被情报部门找去谈话,并受到一次严重警告:一天,他驾驶着新买的沃尔沃汽车回家途中,一辆汽车猛然从侧面撞向他的车子,警察来到后,那辆车上的两个人掏出证件给警察看了一眼,然后扬长而去。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