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即将打响 纽约巴格达两城市居民生活对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9日14:30 国际先驱导报 | ||
前后方平静相同两地人感受各异 引语:大战在即,让本报记者带您到美国的纽约和伊拉克的巴格达,感受一下战争前的两地生活…… 纽约战争又远又近 本报驻纽约记者王波 大战在即,美国民众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异样,继续着和以往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在这表面的平静下,许多人对战争将造成的后果心存疑虑,觉得未来暗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美国人不愿说实话 对美国普通百姓来说,这场即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争既是遥远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那些家中有亲属奔赴前线的人心中会时刻惦记亲人的安危,而其他人则更多的担心战争可能引发的恐怖袭击,以及久战不决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诸如经济复苏步伐再度放慢、油价上涨、失业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等。 虽然当前战争和经济是美国民众最关心的两件大事,可是战争却成了很多人极力回避的一个话题。记者在美国学习时的老师,一位资深的新闻学教授说,人们现在一般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别人说自己不爱国。她说她全家及周围的大部分同事和学生都不赞成对伊动武,认为布什总统的对伊政策行不通,政府对战争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考虑不足。她同时指出,确实有不少人支持对伊拉克动武,但这种支持是有保留的,更多的美国人还是希望能够在得到国际支持的情况下开战。 在“9·11”事件中蒙受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纽约市,据2月28日做的一次调查显示,69%的人认为如果美国对伊开战,将极有可能导致对纽约市的另一次恐怖袭击,64%的纽约市民表示非常担心发生恐怖袭击,56%的人认为纽约市当局没有做好防范新的恐怖袭击的准备。 连汽油都“懒”得储存 然而,调查同时发现,60%的人认为政府的恐怖袭击警告级别制度没什么用,并且有84%的人在政府提高警告级别后,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2月7日联邦政府根据得到的情报,提高了恐怖袭击警告等级,鼓励市民备好水和食物,并用胶带和塑料薄膜封闭门窗,以防御化学攻击。在桥梁、隧道、机场、车站、犹太教堂、饭店等公共场所到处可见荷枪实弹的警察或国民警卫队员。20天后,政府又降低了警告级别。由于纽约是恐怖袭击的重点目标,政府因此将这里的警告保持在橙色这一次高级别上。在桥梁和隧道的入口,仍然有武装的警察和国民警卫队员对来往车辆加以检查,不过前一段在公共场所的那种如临大敌的气氛已经大大缓和。这一切在许多人看来非但未能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反而让绷得太紧的神经麻痹起来,把什么都看的无所谓了。 警告级别上升时,曾一度引起老百姓的抢购风。但一阵风过去后,本来就面对经济疲软的美国百姓也不想再做什么“备战”了。在纽约皇后区当小学老师的蒂娜认为,个人面对恐怖袭击实在做不了什么。她说:“我家什么也没有贮备,我觉得真要是物资短缺的话,存那一点东西也解决不了问题。大家都说仗打起来,油价会涨。可是纽约的油已经涨到1块9,甚至2块多了,我能存多少油?” 不过,美国国防部仍然从3月初开始分发防毒面具给所属的24000名军职及非军职工作人员,以防恐怖攻击。 “自由国度”封锁反战新闻 应该说,美国媒体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舆论准备方面颇有成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采访虽然吸引了1800万观众,但也招致不少批评。一些人认为拉瑟在萨达姆面前表现得过于软弱,有的人甚至对他是否爱国表示怀疑,白宫则强烈反对播放这一采访。 在事态发展的初期,相当一部分主流媒体并不赞成立即向伊拉克开战,但在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以及国务卿鲍威尔向安理会提交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后,许多美国报纸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 美国《主编与发行人》杂志2月底对美国发行量最大的40家大报进行了调查,并将这一结果与1月所作的类似调查相对比,结果发现原来支持对伊强硬态度的报纸由过去的5家增加到15家,一些原本对是否开战犹豫不决的报纸,其中包括《华盛顿邮报》等有影响的大报也改变了态度,主张立即开战。《达拉斯早新闻报》声称“国务卿已经做了一切应该做的事,就差没有给那些仍然说看不出用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有何必要的国家做角膜植入手术了”。 而原来对开战持谨慎支持态度的报纸从11家增加到14家。对开战持怀疑态度的报纸由29家减少到11家。 一些媒介评论家指出,美国主流媒体在前一阶段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反战言论,直到后来全球范围的反战呼声越来越高,各国许多大城市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战示威,美国主流媒体才被卷入报道。但是,正如纽约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所说的那样,美国媒体有关反战示威的报道太滥、太浅也太晚。由于媒体对反战言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许多美国公众对于欧洲强烈的反战情绪和对美国的离心倾向缺乏思想准备,一时间诋毁欧洲国家的言论甚嚣尘上。 在美国的伊拉克人生活在夹缝中 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有一群人此时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旅居美国的伊拉克人。没有人能说清他们有多少人,一般估计其人数在20万到40万之间。他们大都居住在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大城市的周围。 他们中有的是海湾战争后才逃离故土的新移民,有的是几十年前就来到美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并已入籍的专业人士,如银行家、医生、科学家等。尽管两类人在社会经济地位,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既希望萨达姆政权垮台,同时又不愿看到生活在伊拉克的家人亲友在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再次遭到重创。阿拉伯美国学会学长詹姆斯·佐格比是这样描述这些伊拉克移民目前面临残酷的两难选择的:“普通伊拉克人就像被夹在砧子和榔头中间一样,一边是一个残酷的政权,另一边是残酷的经济封锁”。- 巴格达烽火又近又远 本报驻巴格达记者梁有昶 尽管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但是巴格达街头竟然到现在还是一切如常。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供应充足,无论是高档商店里的进口货,还是集贸市场里的便宜货,都是琳琅满目。老百姓各买所需,商家也是按时营业,到点关门,根本没有外界想象的大战前夕疯狂抢购的景象。 伊拉克人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面对战争的威胁,伊拉克老百姓的心态非常复杂。很多人都说不怕战争,理由是伊拉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麻烦不断,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很多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在战争的威胁下生活——照常工作、学习、到清真寺礼拜。 但也有不少人承认非常担心爆发战争,主要是担心老人和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例如没有干净的饮用水,药品匮乏,还有就是轰炸造成的破坏。 很多人还表示非常担心内乱。据说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天下大乱”。不明身份的歹徒冲进老百姓家里、商店里、医院里,随意杀人抢劫,一些住院的小孩还被吊死在医院里。 因此伊拉克老百姓普遍不希望发生战争,不希望战后伊拉克四分五裂,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目前的紧张局势也许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尽管他们表面上还是一切平静,尽管他们面对媒体的采访都会信誓旦旦地说要拿起武器抵抗敌人。瓶装水、奶粉最走俏 伊拉克人在大战前夕仍然能够做到“闲庭信步”,首先是因为伊拉克政府向全体国民免费发放基本够用的面粉、大米、豆子、奶粉、糖和香皂等10多种物品。抢购风刮不起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人们能够拿出来买战备品的余钱非常有限,有些家庭的确多买了些罐头、冻肉等食品,但是绝对不会把商店里的存货全包了。 人们现在最担心的是饮用水没有保障。以前商店里卖的一般都是1.5升一瓶的水,现在还出现了2升一瓶的大容量包装。据巴格达一些商店老板介绍,这种6瓶一箱的瓶装水的销量已经比几个月前涨了好几倍。 还有一种商品——奶粉——的价格也在“飞涨”。几个月前一盒奶粉的价格只有150第纳尔,相当于大约人民币6毛钱,现在一盒奶粉的价钱已经涨到了1000第纳尔,将近4元人民币。造成价格飞涨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政府在最近几个月大幅减少了配额中奶粉的数量,人们不得不花钱去购买。因此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政府的食品配额,伊拉克出现抢购风也不足为奇。 但是据记者观察,伊拉克老百姓对战争本身的准备非常有限,政府根本没有分发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市场上也找不到出售这些用品的商店;尽管萨达姆已经号召伊拉克人民在自家花园里挖战壕,但是目前也没有几个家庭响应这个号召。因为美国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就轰炸过巴格达的阿美利亚防空洞,造成400多人死亡,现在人们一提到防空洞就想到这个惨剧。 “政治MTV”天天播 与老百姓的平静生活相比,以萨达姆为报道主角的伊拉克官方媒体早已摆好架势,提前进入了“战争”状态:一方面鼓舞军队和人民的士气、大量报道各国反战活动,另一方面猛烈抨击美国和英国,把布什叫做“渺小的布什”,称他为“妄图主宰世界的独裁者”。 巴格达仅能看到4个电视频道:伊拉克台、卫星台、青年台和体育台。只要萨达姆一有重要活动,或者发表讲话,所有的频道都会毫无例外地播放同一个节目,有时甚至几个小时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侃侃而谈。 伊拉克的电视节目还会经常播出“政治MTV”,歌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赞美萨达姆,或者宣扬斗争精神的,如“敌人胆敢来犯,我们就把他的头砍下来”等等。电视画面大都是各种装束的萨达姆,或是一身戎装,肩扛火箭筒;或是西装革履,向着群众挥手致意;或是方巾长袍,走进伊拉克老百姓家里问寒问暖。伊拉克士兵举行阅兵式,在战场上奋勇战斗之类的画面,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让人感觉战争就是伊拉克生活的一部分。 在印刷媒体方面,除了几家官方报纸全力加入这场“宣传战”之外,在伊拉克还有一份特殊的报纸——由萨达姆大儿子乌代主办的《巴比伦报》,这份报纸以全文转载外国媒体的报道著称,发表的社论也措辞强烈。不久前因为“言多必失”,被萨达姆禁了一个月。 在伊拉克的西方人成为“座上宾” 在伊拉克即将遭受美国军事打击的时候,也有不少西方人陆续进入伊拉克,他们主要是记者和反战人士,包括所谓的“人体盾牌”。 目前西方的各大媒体基本上都有记者在伊拉克,包括很多美国的媒体,像美联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和《华盛顿邮报》等等。这些美国记者是相当受伊拉克欢迎的,因为伊拉克也希望他们能够把伊拉克的声音直接传到美国人耳中。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伊拉克官员非常照顾美国媒体的记者,往往首先允许他们提问。 不过这种优待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不要乱说话,否则很可能被驱逐出境。2002年就发生过CNN记者破坏“规矩”被驱逐出境的事。 包括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西方反战团体想进入伊拉克更加容易,伊拉克把他们当成尊贵的客人,非常欢迎他们在这个时候来伊拉克呼吁和平。进出伊拉克的西方反战人士络绎不绝,其中包括美国的学者、“9·11”事件遇难者的亲属。他们大多在伊拉克待上10天左右,通常会到联合国驻伊机构和一些使馆前请愿,还会对伊拉克的一些医院、学校和公共设施进行参观,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迄今为止,已有大约200名来自西方国家的和平志愿者抵达巴格达参与“人体盾牌”计划,他们当中有些人表示,就算战争爆发也不会离开。但是也有不少人陆续离开伊拉克回国,原因是伊拉克政府不同意和平人士保卫医院等人道场所,反而限定和平人士用“人体盾牌”保护水电站等战略要点,否则就勒令他们离开。也有一些参加“人体盾牌”计划的西方人纯粹是出于好奇才到伊拉克来,一旦新鲜感没有了,就马上打道回府。-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