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战机每天都飞来 巴士拉每天都响警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17: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从巴格达到巴士拉,行车时间5小时,要通过10个军事检查站 最近一段时间,美英战斗机加大了对伊拉克第二大省巴士拉的空袭,袭击的目标是伊拉克部署在那里的地对空导弹和移动雷达系统。有报道说,美军是在为可能对伊发动的军事打击清除障碍。 巴士拉省首府巴士拉市距驻有10万美军的科威特边境仅1个小时的车程。一旦战争爆发,它无疑将首当其冲成为美伊交战的“前线城市”。 碎砖头垒起“小军营” 从首都巴格达到巴士拉,要穿过4个省,距离550公里,行车时间5个小时,中间还要通过10个左右的军事检查站。 虽然路途遥远,但道路笔直,直通巴士拉市。令我们非常惊异的是,在大战临头的关键时刻,在这条关键的交通要道两旁竟没有看到伊拉克的任何军事部署和防御工事。 在刚出巴格达不远,有一个军事学院,紧挨着这所学院的是一大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荒地。在荒地的深处隐约可以看到一些伸向天空的炮筒,一些零零散散的士兵在干涸的黄土地上走动。 除此之外,一路上就再也没有看到占地面积较大的军事设施。这条公路的两旁几乎全部是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黄土地,偶尔在一些小村庄的周围生长着成片的伊拉克椰枣林。 不过,伊拉克武装部队在路边垒起的“小军营”倒是每隔数公里一个。这些所谓的军营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用石头和黄土堆起来的围墙和在围墙中搭建的一二间没有窗户和门的石头房子,一二架机枪架在墙上,在太阳底下皱着眉头的伊拉克士兵坐在墙头上看着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机枪的枪口朝向了公路。 检查站不拦外国人 在来回10个小时的路途中,我们也只看到了两辆运兵车。其中一辆卡车的后敞篷车厢里,八九个伊拉克士兵为避风缩在车帮下。当他们看到我们这些外国人时兴奋了起来,搬起了屁股底下坐着的锈迹斑斑的炮筒“瞄准”我们,我也做出了朝他们开枪的手势。然后,我们相视一笑,各走各的路。 很奇怪,在路上设立的检查站,只检查本国人,一看车里面坐着外国人,几乎全部放行。伊拉克反对派曾说,伊拉克目前的武装是针对伊拉克国内的,担心出现内乱。 一些士兵暂时分散在腹地 外电报道说,一旦开战,萨达姆准备放弃伊拉克大部分土地,将主要的兵力集中在巴格达,欲同美国在此一决胜负。25日,我们在去距巴格达以东300公里两伊边境的路上,也没有看到任何军事设施,路两边全部是农田和村庄。半个月前,在去约旦边境的路上,也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去巴士拉的路上看不到军事部署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有些伊拉克退役军人说这是假象,伊拉克部队现在都分散在腹地,一旦战争打响,他们能很快集中,这是伊拉克部队经过20多年的军事斗争积淀下来的成功经验。 砍光所有椰枣树 到达巴士拉,已经是中午12点半。这个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名城,今天看起来很难想象这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在市中心,除了一条流经该市、名为“阿拉伯海岸”的河流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让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没有高楼大厦,大部分建筑是建于20年前的破旧低矮小楼。 一位40多岁的巴士拉居民对记者说:“这座城市历尽磨难,已经太累了!”巴士拉在两伊战争中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到现在,“阿拉伯海岸”河的岸边还竖立着一溜儿伊拉克士兵的雕像,士兵手指的方向就是河对岸的伊朗。很明显,意思是要跟伊朗“没完没了”。 在巴士拉长大、后来定居巴格达的一名伊拉克人说,两伊战争前,在巴士拉有上百万棵高大挺拔的椰枣树。但为防止伊朗军队进入该市后以这些粗壮的椰枣树作为掩护,向伊拉克军队发动进攻,萨达姆下令砍掉所有的椰枣树。现在,在蓝天白云下映衬的不再是昔日绿树成荫的海湾明珠,而是光秃秃的巴士拉。 美英战机每天都飞来 在海湾战争中,巴士拉也遭到了美军战机的猛烈轰炸。直到现在,美英战斗机每天还在它的头顶上巡逻,一旦发现目标,就毫不迟疑地扔下炸弹。1个半月前,位于市中心的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就遭到美国战斗机精确制导导弹的袭击,当时4名公司员工被炸死。美军说,他们轰炸的是伊拉克的军用设施。 很遗憾,当我们来到这家公司提出想到被炸现场看一看时,遭到了公司负责人的拒绝。他们说需要我们回巴格达,到石油部提出申请,被批准后方能参观。他不但没有答应我们的要求,还对我们进行了一番盘问,并登记了我们的记者证号。在伊拉克,有些事很令人哭笑不得,特别是对新闻记者就像防“贼”一样提防。 虽然是“前线城市”,但却看不出一点儿的紧张气氛。与其他伊拉克城市一样,这里的一切静悄悄。在街头,没有持枪站岗的士兵,也没有忙碌的运兵车和装甲车。“阿拉伯海岸”河中还荡漾着游船。 一位在河边散步的市民说,巴士拉人每天都在听防空警报,每天都有可能被轰炸。所以,他们对战争已经习惯了。“打就打吧!”这是我在巴格达听到伊拉克老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在500多公里之外、可能最先遭到美军袭击的巴士拉也是如此。(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记者王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