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拥挤不堪--伊拉克有条千里生命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1日13:21 环球时报 | ||
巴格达市内的一处路口(美联社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特约记者石岳文 最近,随着美国军事进攻伊拉克进入倒计时,不仅伊拉克人心知肚明这回“狼”可真的要“来了”,纷纷寻找门路出国避难,美军也正在为坦克、汽车进入伊拉克作准备。无论是美军还是暂时告别巴格达的人,大多数要经陆路进出,于是开往巴格达的几条公路就开始显得异常拥挤。 离开巴格达的路有几条 伊拉克曾是中东地区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伊拉克的现代化公路。尽管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曾经遭受了沉重打击,包括其公路在内全国80%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但仅1992年一年伊拉克就修复了大部分被破坏的高速公路,新建和改建公路500多公里,修复和新建桥梁200多座。 目前,伊拉克的公路网已经遍及全国,现有公路39730公里,其中干线10955公里,高速路1071公里,公路总长名列亚洲第四。近年来,尽管伊拉克一直遭受经济制裁,但随着与约旦、伊朗和叙利亚等周边国家关系的逐步改善,到去年年底,伊拉克通往外界的陆路交通除了到科威特的尚未开通外,已经开通的公路共有5条之多。这些路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分别是:向东200多公里到达伊朗的一级公路;向北经过库尔德人控制区到达土耳其的快速路;向南经阿尔阿尔海关连接沙特的公路;向西连接叙利亚的公路和向西连接约旦的高速公路。目前,除了向北连接土耳其的1号公路由于库尔德人控制,伊拉克政府人员和外国人无法安全通行,以及向南连接沙特的公路只对部分人士(如朝觐的人和沙特商人)开放外,其他3条公路都还在正常使用,其中最繁忙的是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 公路太直容易出事 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是国际上媒体曝光度最高的国际公路之一。这条路在伊拉克境内编号为第十号公路,从巴格达出发,经过法鲁加—拉马迪—鲁拜—泰尔比勒,到达安曼,全程930公里,其中在伊境内550公里,在约境内380公里,是目前进出伊拉克的主要通道。 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是1985年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用海湾国家援助的资金兴建的全封闭双向6—8车道高速公路,平均宽40米左右,中间有3段长52公里、宽50米的路段装有永久跑道灯。所有跑道灯上都盖有加厚的钢化玻璃,可以随时辟作机场,供战时使用,还可供大型波音747飞机起降。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无论从战略意义上还是从技术条件上都堪称世界一流。它由德国人设计,韩国人负责施工修建,工程质量完美无缺。由于该路位于伊拉克西部沙漠地区,大多数路段视野开阔,两旁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无任何参照物,公路路面平坦、开阔,许多司机在这里像疯了一样撒欢儿,一脚油门下去200迈是小菜一碟。 据统计,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的造价为每公里300万美元,从巴格达一直到卡迪西亚海关没有一处收费站。这也就是当年财大气粗的伊拉克才有这样的作为,换了别人谁会花这么多钱修路,又让人免费使用?更让人吃惊的是,尽管十几年来的封锁使公路疏于维护,但由于建造时精于施工,其钢筋混凝土和石灰稳定沙砾混合结构坚固如初。美国贫铀弹炸开的弹坑显示,公路基础结构层厚达2米,这样的超等级公路即使在世界上也是超一流的。 如果说这条路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太宽、太直、太平、太好。每到夏季,中东地区沙漠气温高达70摄氏度以上,曝晒下的路面温度可达百摄氏度。由于道路过于平直,许多司机习惯于忘乎所以地以160公里的时速飞驰。曝晒下的公路和飞转的车轮磨擦生热,任何稍强的刺激都会导致轮胎爆裂。美国飞机炸出的弹坑和炸弹碎片像无数颗定时炸弹,更使这条路危机四伏。 伊拉克的千里生命线 海湾战争前,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把海湾六国和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串联起来,是中东地区最繁忙的战略公路。地中海各口岸的转口货物,必须经过这里运往伊拉克和海湾各国。海湾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制裁,这条路更成为伊拉克联结外部世界的惟一通道。 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还被称为“千里生命线”,因为它是海湾战争期间,外国人逃离巴格达的惟一通道。当时,在这条生命线上,每天都拥塞着十几万从科威特逃出来的难民。逃难的车队一个跟一个拥向海关,其中就有5000多名来自中国使馆和各公司以及中国台湾的人。他们头顶烈日,冒着枪林弹雨乘车近20个小时从科威特经巴格达再到达约旦和伊拉克边境的海关。一路有写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辛苦。关于当年中国劳工经过这条路撤离的故事,国内媒体报道多如牛毛,几乎尽人皆知。 海湾战争结束后,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又成为伊拉克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由于美英在伊拉克境内施行的禁飞,伊拉克机场关闭了近10年之久,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出伊拉克的人就只有眼前这条路可行。它不仅是人们旅行出门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出伊拉克的货物和走私者的“黄金通道”。在这条路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油罐车来往穿梭,还有又长又高的大型拖车将崭新的丰田和标致轿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巴格达。 约旦没有石油,石油供应只有靠伊拉克每年以成本价或免费提供,这使得约旦境内的油价要比伊拉克贵十几倍。一些司机看准这个买卖,先在伊拉克海关的加油站加满油,再携带几个大塑料桶装满汽油,过关后到约旦境内立即出手,高价卖给小贩,司机们跑一趟能赚不少钱。 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还养活了一批出租车司机。由于艰险,包一辆越野车从巴格达到安曼需要125美元,而从安曼到巴格达却要150美元,这自然是约旦境内的路段汽油费较贵的缘故。目前,大多数在巴格达的外国人选择陆路,其目的除了省钱还能多拉东西。他们往往夜晚出发,躺在车里睡觉,半夜到海关时趁边检人员犯困时过关。否则,赶上白天准能查个底儿朝天。据说,为了查走私货,许多车辆的门都给卸下来;为查美元,一些人连内裤、鞋底都得被翻看一遍。不久前,一名国内的商人就在伊海关被查获5000多美元,不但钱被没收,人也被关了起来,幸亏使馆出面才得以解决。伊拉克海关只允许携带未申报的50美元出境。 “死亡之路”故事多 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在伊拉克境内路面很棒,可到了约旦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仅路面窄,道路也由全封闭双向行驶变成了普通对开的公路。由于公路上油罐车太多,路面有漏下的油,加之司机开快车,因而在约旦境内事故频频发生。 几年前,泰国驻伊拉克的两任大使先后死于汽车爆胎造成的翻车事故,后来据说泰国人谁也不愿意到伊拉克当大使,政府只好派代办顶替。荷兰驻巴格达使馆的代办当年从巴格达开车快要抵达安曼时突然翻车,身受重伤,幸亏驻扎在出事地点附近的兵营动用直升机急救才保住了性命。斯里兰卡使馆的一名官员则在这条公路上一家四死五伤……近10年来,仅在这条路上死于车祸的人就多达千人。中国人虽然大多数幸免于难,但在这条路上出事的也不算少。 1998年5月26日,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一辆黑色汽车载着外交官从安曼驶往巴格达。在离开安曼仅仅60公里处,由于车速太快,两个轮胎突然爆裂,汽车以160公里的时速翻滚着冲向沙漠,车身扭曲成一团废铁。20分钟后,拥有沙漠独峰驼和直升机的约旦警察赶到现场。在“死亡之路”见多识广的约旦警察以专家的眼光朝破车一瞥,立即断定残骸里不会再有活人。 他们用切割机分开车身,从扭曲的废铁中拖出6个血肉模糊的中国人……20分钟后,这6名伤员被紧急送到安曼的急救中心抢救,由于抢救治疗及时,这6人才保住性命,并最终得以康复。记者就是当年6名遇险的伤员之一。当天,约旦电视台报道了这次车祸,唐家璇外长发来了慰问电,约旦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对我外交官的遭遇表示慰问并嘱咐约旦有关方面给予关照。 美军会不会给萨达姆留条路 1991年年初,在长达50天的海湾战争中,巴格达—安曼高速公路也未能幸免,曾经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飞机多达10万架次的轮番轰炸。据当年前往巴格达采访的记者说,海湾战争停火时,这条路已经面目全非,许多路段到处是直径2—4米,深2—3米的弹坑,公路上报废的汽车轮胎触目皆是,相隔50公里的高架桥大部分被炸毁,钢筋水泥七零八落地撒在路面上。汽车只好小心翼翼地绕过杂物和弹坑摸索前行。 不仅如此,美军也没放过公路两旁的附属设施。公路沿途的通信站、电力设备、车辆、高架桥以及涵洞等都被袭击过,常常见到路边的高压电线铁架自地面2米处齐刷刷地向一侧倾倒,这自然是炸弹“塑造”的奇特景观。 那么在很有可能到来的新海湾战争中,美军会不会像当年那样不放过这条生命线呢?军事专家和中东问题专家都认为,美国很可能要给萨达姆留下一条退路。由于其他几条通往巴格达的路都处于美军必须控制的范围内,所以基本上排除了畅通的可能性,剩下的就只有通往约旦的这条路。一位军事专家甚至引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说,“围师必阙”,如果不给萨达姆留一条退路,他就很可能孤注一掷顽抗到底了,这样只能增加美军作战的难度。况且,美军也要使用这条路。此外,这条路是通往与美国友好的约旦,因而也被认为是萨达姆与美国保持联络的一条“政治通道”。 从交通意义上来讲,现在怕的就是萨达姆先下手,破坏这条路,以免先让敌人占了便宜。据记者观察,由于形势紧张,伊拉克政府担心战时这条路上的临时停机场被美军利用,伊拉克军方早已在路中央修建了巨型水泥墩。说不定,萨达姆还会用其他招数让这条路在开战时变成一条死路。《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