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也为了给即将抵达中东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一点面子,以色列宣布已经从巴勒斯坦的24个城镇撤军。看上去,这似乎是“回到谈判桌上”的一个重要举措,但现实远远没有那么乐观。在撤军的同时,以军又大举入侵了巴勒斯坦西岸的两个城镇,对伯利恒圣诞教堂的围困也在持续。鲍威尔的抵达显然并没有立竿见影。
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并包围阿拉法特之后,美国的反应是矛盾的和不连贯的。虽然布 什在不同场合要求以色列撤军,但他的口气忽软忽硬,其意图恐怕连沙龙本人也有点吃不准。当欧盟已经开始考虑对以色列实行制裁的时候,布什“仍然在等待结果”。更让阿拉伯世界不满的是,美国驻联合国副代表吉米斯威胁说,如果安理会10日正式对阿拉伯世界起草的新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美国将使用否决权,这无疑是在为沙龙壮胆、撑腰。
鲍威尔虽然肩负着和平使命,但在抵达中东之前,并没有表示要会晤阿拉法特。直到巴勒斯坦各方强烈表态,如果鲍威尔不见阿拉法特,就没有任何巴方官员与他会谈,而阿拉伯世界也一再强调阿拉法特无法替代的领导地位,鲍威尔这才改弦更张,声称要在13日与阿拉法特会谈。至于鲍威尔到底给中东带去了什么特效药方,目前还无法知晓。能够推测的是,美国既不希望看到以色列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巴勒斯坦领土实行长期占领,也更不会放弃自己在中东的利益。出于这种尴尬的立场,很难指望鲍威尔能提出什么让巴以双方都满意的方案,他能带给中东的只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暂时的“压力”。
与布什的“暧昧”表态不同的是,欧盟对以色列的入侵以及巴勒斯坦领土上出现的人道灾难一直持强烈的谴责态度,从而成为解决巴以冲突的一支积极的力量。欧盟的这种积极态度一方面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一方面也是要显示自己对国际局势的“话语权”。但欧盟对中东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没有美国的参与,欧盟很难独自在中东问题上有所建树。
战云密布的中东,一时还看不到清晰的曙光。鲍威尔能否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希望,还是个未知数。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