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
今年春节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继续实行禁放鞭炮的政策,作为一位普通市民,我很理解政府为群众着想的初哀。但是 我和我周围的不少人又真的希望能有一个好办法:使老百姓过节既能享受到放鞭炮的喜悦,又能减少污染,保证人身安全。 北京市朝阳区读者刘铭 为何鞭炮难觅替代物?过春节放鞭炮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鞭炮的兴起,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原初的形态,可能是竹子一类的材料,点燃后能够发出爆响和火光,早期 的人们主要是利用这种方式来驱邪,这即是“爆竹”一词的来历。以后随着火药的发明,逐渐出现了以多层纸张包裹火药、接 以药线的爆竹以及用麻茎编连成串的“鞭炮”,其他诸多品种的爆竹及各种烟花,也层出不穷地涌现了出来。 在发展的过程中,燃放爆竹的功能和意义,也从驱邪变成了除旧迎新和表达喜庆隆重。这一意义代代相传,逐渐成为 人们放鞭炮的主要原由。于是,放鞭炮成了人们集中表达欢乐的一种重要外在手段、以及将生活中“特殊”的喜庆事件从“寻 常”的日子里区分出来的显著标识。这种功能,长期地适应和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使得放鞭炮习俗始终保持了巨大的 魅力、广泛的影响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而鞭炮本身,也成了一种凝结着民族审美传统和审美情趣的象征符号。 燃放鞭炮,既能够表达一种欢乐、喜庆的情绪,也能够唤起积淀在其中的厚重历史和丰富情感,并因此对欢乐、喜庆 的氛围起到强化作用。另一方面,在某种具有集体性的喜庆、欢娱等强烈情感需要加以表达的场合,特别是在春节等全民族共 同的欢乐节庆时期,人们又会自然而然地期待着这种传统的手段来宣泄激情、渲染氛围。因此,放鞭炮已经成为节日有机的构 成部分,成了“节日”意义得以实现的仪式性表达手段之一。 正因如此,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实施禁放鞭炮政策以后,许多人都因传统文化的骤然断裂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而一些新发明的鞭炮的“替代品”虽然可能在声音、形象等某一方面能够起到模仿的作用,但鞭炮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以及人们 由此而倾注在鞭炮中的深厚情感却是难以模仿或替代的,这也正是目前诸多城市仍然允许在特定地区设置鞭炮燃放点的原因所 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 相关报道: 缺乏收益支持 网络股为何火爆 相关报道: 北京为何又可能出现水危机 相关报道: 为何我国3/4地区出现下沉 相关报道: 今年商家打折力度为何大
相关专题:365个为什么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