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看“八个救一个” 羊城晚报
《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个救一个”的情节,成了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话题。这使人联想到不久前《红色恋
人》上映时也有过的“高级领导人救革命女青年兼恋人”
对否的争议。
据说美国在二战中曾经有一个“苏利文法案”,源于
苏利文家族有五同胞兄弟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同在朱诺
号上服役,并一同战死捐躯,美国国会于同年11月通过法
令明文规定: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安排上前线。
导致《拯》片中马歇尔将军下令紧急拯救瑞恩的原因是否
缘于此一法案,片中没有交代。
倒是影片沿用了林肯总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致一位母
亲的信。该信悼念她五位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称颂他们
是为自由而献身的英烈,并对他们的唯一在世的母亲表示
深切的抚慰。
斯皮尔伯格以林肯这封在南北战争历史文献中价值极
高的信为故事的依据,而没有以所谓“苏利文法案”为依
据,意欲强调“拯救”行动的道德意义。法案固然是要执
行的,如此解释则“八个救一个”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
然而斯皮尔伯格从道德角度诠释美军战争中的人道行为,
却提出了一个人类高尚的行为能否简单地以商品交易中的
“价值尺度”来判定的问题。
我们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思索,即仅仅运用理性、
思维方式是否足以解释那些崇高行为,而如果没有崇高的
行为,人类生存的意义会不会大打折扣?
当我们知道关于血性、关于爱、关于为了一个不使之
绝望的同胞之母,这样一些人性的本质事实不可以离开我
们时,我们已经承认,人类的行为还需要建筑在比价值判
定更高的意义认可上。
我们认为人性的意义至高无上。任何用价值来衡量的
“很实际的”东西,如果伤及我们对人性的认同,便一定
是不能接受的。“价值”永远是相对的,“意义”则永远
是绝对;“价值”源于感性层面,“意义”源自心灵。
一个士兵的母亲也是所有士兵的母亲,为了她的希望
不全部泯灭,军人们愿意———或者军队愿意……这个世
界上永远都有“意义”这种东西,就像人永远都有人性一
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