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云南日报> 新闻报道
 


评论:减负对症下药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8日 15:59 云南日报

  连日来,与“减负”措施相配套,教育部印发了《2000年秋季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对以往的书目进行了清理 ,从中删除了部分图册,并对用书目录进行重新编排,把好了教学用书的源头第一关。省教委也结合实际制定了我省减轻中小 学生负担的实施意见,首先减轻学生们的书包和心理压力。昆明市教委认真落实“减负”决定,根据举报电话和群众反映,坚 决查处违规行为,决不姑息,使“减负”有了良好开端。然而,“减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必须针对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 担、心理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具体症结进行对症下药的改革治理,才能使“减负”减出成效。记者就此作了采访。

  对于造成学生负担的“症结”,省教科院杨坤院长等专家作了多方面的分析。从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来看,建国50 年来,尽管我国教育部门已做过多次调整,但仍然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框架结构,如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严密性,注重基础 理论的灌输等。这就使得各学科的学习难度加大,知识难点增多,知识的单一性突出。与这种大的框架结构相适应,课程结构 的设置也过细、过繁、过专。加之近年来我国在课程设置中往往缺乏前瞻性、综合性和系统之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目 前中小学“课程膨胀,内容臃肿”甚至重复建设的格局,而且基本没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课程实施环境的差异,全国基本统 一课程模式。

  从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价来看,由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自成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又过于陈旧,加之对 教师和学生考核评价的惟一性,即以各种考试成绩为导向等,使得学校和教师也面临重重的压力。如为腾出备考复习时间,中 学普遍浓缩教学计划,三年的课程教学,实际压缩到两年半。为赶教学进度,学校只得课内完不成课外补,主科完不成副科补 、学期内完不成假期补。为保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则以少数优秀生、尖子生为标准,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这 种学校压力的延伸,也使部分家长在家庭中开设起了“第二课堂”,或请家教、或亲自督战……压力面前,学生们不得不负重 前行。据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市的部分中学调查,在现行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的模式下,学生课业负担一是表现为学习时间 长,高中学生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11至12小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约30分钟。二是作业量多,学生每天做作业的平均时 间为96分钟。而且,重压之下课堂学习效率并不高,学生当堂能掌握知识的仅在65%至72%之间。

  面对上述症结,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使“减负”工作切实收到成效,认真执行各项“减负”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但还 必须对症下药,在把一些有悖教育规律的过难、过重、过重复的学习负担减去的同时,从加快教材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和考试改革中寻找最终出路,使“减负”收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成效。

  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一些专家根据省外的改革经验谈了我省的一些思路。据杨坤院长介绍,浙江省正在尝试进行的 课程设置改革,是将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合并为自然科学一门课程,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合并为社会科学一 门课程。再加上数学、语文、外语三门工具课,使中学课程结构紧凑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按照这一思路,我省一方面可考虑 将现在开设的课程进行综合,另一方面还应适当增加活动课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课程。

  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以增强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材改革上,除采用的推荐教材以外,还可考虑结 合我省省情编写一些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尤其是中小学自然和生物课程应突出我省的特点。在教学改革中,要提倡向课堂要效 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有重点地进行思想方法的训练,做到精讲精练。

  对于考试制度改革这一“减负”的敏感区,许多专家认为,从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考试尤其是高考,仍然具有 选拔的功能,且要求还不可能降低,但应有正确的导向。比如,这两年高考中已体现出的重视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 ,以及正在试点的“3+X”考试,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向。不久前,昆明市教委也对今年的中考作出了重大调整。内容包括: 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试点、考核对象,扩大到已通过“普及实验教育”验收的县(市)区考生,将英语口试的对象扩大 到两城区考生。这意味着,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命题的方向。此外,从去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及部分省区试 行的春秋两次高考,全国高校正在实施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都为拓宽升学渠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减缓了升学竞争压力。

  可以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对症下药加快各个环节的改革过程,“减负”带给 中小学生们的一定是健康成长的空间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罗霞(云南日报)




相关报道: 校长也有困惑:谁给学校“减负”
相关报道: 家长普遍赞成减负 但对升学等问题仍顾虑重重
相关报道: 分析:寄宿学校该不该“减负”
相关报道: 大连教辅图书再度风光

相关专题:中小学生减负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云南日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