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新闻报道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全面开创高校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的报告 教育部副部长 韦钰(2000年1月11日 ) 同志们: 在2000年,这一跨世纪的新年刚刚到来之际,在全国人民仍然沉浸于澳门回归祖国的欢乐气氛中,教育部召开全 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请大家来共商如何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开创高校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的会议,希望共同努力,开成富有成效的会。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6月和8月,先后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技 术创新大会,围绕素质教育、技术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在9月,又召开了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 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些决策,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 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给全国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知识创 新、技术创新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跨越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上述会议和《决定》精神,并切实地贯彻到高校的各项 工作中去。召开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学习和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采取积极措施,调动高校一切积极力量,推动和加速技术创 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 跨越和综合国力提高,作出应有贡献。 一、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高校在全国技术创新中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无论从世界的发展变化看,还是 从国内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看,我们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一)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在以经济实力、国 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竞争的焦点,成为维 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 以上;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当今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占60%以上。实践证明,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科技实力、科技结构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以专利为例, 1995年以来,国内发明专利集中在家俱、家庭日用品、测量测试等领域,而 国外专利则集中在有机化学、医药化学、信息技术、航天技术、超导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 /40,每一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几倍,乃至十几倍;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总投入的20 ~30%。这些事实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相对处于效率低、能耗高、物耗大的粗放型水平。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告诫我们:我 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总体水平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还比较少,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 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 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二)高等学校在全国技术创新工作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目前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学科领域共有科技活动人员60.0万人,其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工作的人 员有24.1万人。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 14%。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数均占全国60%左右,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数 分别占全国的1/3、1/4左右。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科技总经费80.1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 委托和学校自筹经费占52%。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等方面积蓄了丰富的智力 资源和技术资源,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高等学校如何面对挑战?从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历史来 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每个世界著名的高技术新城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 大学。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等学校。我国的情况也类似。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都源于 高等学校;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中,高校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中,高校不仅是人才和技术的强大源泉,也是直接孵化产业、企业的强大基地。我国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 ,高校起着奠基和先导作用。实践证明,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 重要方面军。在未来发展中,企业必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将在经济发展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拥有我 国较大比例的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可以发挥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 术的智力优势,通过参与改造社会传统企业成为科技型企业,或自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现代化 建设作出更加重大的贡献。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技术创 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在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和增强创新能力中责无旁贷。高等学校 对此一定要有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高校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 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创造了多种有效模式,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 (一)体制改革解放了高校科技生产力,科技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主战场 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科技、教育和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凸现出来。于是1985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 于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教育的体制改革便从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全方位展开。为我国科技、 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这两个决定,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它冲破了计划体制下形成的 科技、教育体制旧模式,开创了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明确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方向和地位,促使高等学校进行相应的 调整改革。"两个决定"精神的贯彻和若干重大举措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大部分科技人员进 入了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出现了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 山道路",浙江大学为依托的"杭嘉湖科技开发区",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清华大学的同方集团、东北大学的东大阿尔派和 华中理工大学的数控公司等典型模式。 (二)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成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依托在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支持下,高校教学科研基地 建设达到了可观规模和较好的装备水平。建立了侧重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多个。其中,有100个是 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2/3。侧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经各级政府部门审批建立的研究院、所(室)、中心有10 00多个。其中,有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中南工业大学的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些机构已经成为国家、地方、行业的科研骨干基地,也是培养人才,特别 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一批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示范中心。 它们为行业、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开发基地。 (三)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平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 果。如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出以高频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耳聋基因,也是我国克隆 出的第一个疾病基因;北京大学在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方面,提出了典范方程和阻碍集两个基本概念,并围绕它们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这一研究成果对生物、物理、经济等学科具有重大影响;南京大学成功制备了准周期铁电畴固体微结构 ,在人工晶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单位的白血病基因研究等,都 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水平,取得了一批开创性成果。 高等学校在高技术研究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和进展。例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单位承担的863高 技术项目CIMS试验工程,先后三次获得了国际学术权威机构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CIMS应用与开发"大学领先奖"和" 工业领先奖",为我国制造业变革打下了一定基础;国防科技大学于1983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 Ⅰ,之后又相继开发出银河-Ⅱ和银河-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四)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新增长点萌发 高等学校每年都取得一大批技术成果,并不断向企业转移。据统计,1992-1998年间,共鉴定成果近6万项 ;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万余项,成交金额28.35亿元;出售专利近3千项,成交金额2.84亿元。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后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据清华大学对该校年增利税100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208项 成果统计,已累计新增产值2000亿元,获得经济效益480亿元。 大量高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为我国不断开创新兴产业(如软件业、电子出版、信息网络等),并成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而且还改造了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如天津大学开发的"高效填料塔技术",应用到 全国1000多个大中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亿多元。 高等学校科技群体的兴起,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浙江省杭嘉湖绍地区开发,自1988年以来,有1 50多所学校进入。仅杭嘉湖技术开发公司支持的项目就有200多项,新增产值60多亿元,创利税6亿多元,创节汇1亿 多美元。其中,受益的企业有6家进入全国1000家最大的乡镇企业,13家新增产值过亿元。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高校也有重大突破和进展。如北京大学的电子出版技术,不仅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 获得多项高等级奖励,而且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产品,创造了很大效益,对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我国高技术研究 和产业化创造了一个成功典范。1998年,方正集团公司的产值超过70亿元,已跻身我国大型企业行列。 近几年,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发展速度迅猛,已成为上市公司中十分活跃的投资领域。高校控股或借壳上市公 司已达20家,其中高校控股公司13家,如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天大天财等。高校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科技成果转化 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产力开发和企业运作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锻炼,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等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 ,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手,有的 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家。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渠道,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军,通过教学科研,培养了大批英才,取得了大 批科技成果,为各行各业的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和知识、技术支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 我们在看到高校科技工作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突破。与经济、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相比较,高等学校技术创新的步伐依然偏慢,还 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和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状况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 ,转化后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大约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效益。造成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项目立项时,对市场需求没有做细致的调研,或在研究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化,以致造成研究出 来的成果缺乏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2)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正因为此,今年上半年,七部委就成果转化问 题联合发文,充分肯定了科技人员个人以成果转让入股,但至今在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3)高科技成果普遍需要" 带土移植",即科研人员应跟随成果进入企业,按照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维护。但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后往往难以 继续提供技术服务,而许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又不能迅速掌握相关技术。这影响了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阻碍了高科技 成果的产业化。 (二)由于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导向,高校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不重视市场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职称评聘时,过分强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篇数,得到什么奖项,而对实际水平、能力和贡献注重 不够。由于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了高校科研缺乏"顶天立地",难以形成拳头作出重大的高水平成果,难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变 为现实生产力,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因而造成了高校科研工作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影响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 (三)科技评估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在对高校的评估中,没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对科技产业、教学和科研的关 系问题认识不到位,部分同志甚至害怕产业冲击或影响教学、科研活动。 (四)高校科技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部分高校科技企业在干部任免、利益分配、发展方向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校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 。未能按照有限责任建立企业(公司),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在管理方面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大大制约了 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的因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 政策和资金支持。主观方面主要是一些同志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缺乏经验,缺乏深入研究;对高校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必 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或多或少仍留恋自我封闭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缺乏长远的眼光;有的同志嘴 上也喊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但一遇到矛盾就退缩,不花大力气去研究解决,害怕动真格。另外,一 些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习惯于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这种"三点一线"的旧模式,对新形势下的 产业、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不能主动适应和促进,对高校科研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也不完全理解。结果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良 性发展,浪费了本来就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不能很好地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高等学校技术创新工作在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我们还有 许多工作要做,在新形势下和新的实践当中,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将日渐显露出来,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新的路子。 三、明确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部署好当前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国 国情和高等学校实际情况,对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基本的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力推动,把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作为高等学校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改革重点,尽 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工作体制; 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多层次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推进大学科技园之类多种形式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快 教育、科技信息化建设等重大举措,为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基于以上考虑,当前,要着 重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提高对高校技术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全面实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提高对技术 创新工作,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认识,提高对高校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服务的认识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为了促进此项工作,教育部提出了《关于落实〈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同志一定 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落到实处。 新浪网对这次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进行了网上直播,请浏览:http://211.68.17.30/jyb/cernet.html 相关报道: 高校校园涌动科技创业潮 相关报道: 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即将在京召开 相关报道: 教育要适应21世纪创新要求 相关报道: 综述:从留学热到回归创业潮
相关专题: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