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
从11月25日凌晨开始,山东牟平姜格庄云溪村养殖场的两排简陋平房成了一个特殊的救援指挥中心。连日来 ,这里的黄泥小路不断驶过军车、警车、救护车和轿车。 这里距海边仅20米左右,站在潮汐奔涌的海滩上向北看去,24日深夜沉没的“大舜”号滚装船就在前方20 00多米处,露出海面的船底如同一块礁石,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26日晚7时50分左右,当记者赶到这里,借助汽车的灯光察看救援现场时,海滩上依然残留着被海浪冲上来 的苹果、桔子等船载货物。当晚,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海上风浪很大,25日飘落的雪花仍然残留在屋顶和地上。 指挥中心一间空旷的屋子里点着煤火,十多名公安干警与当地干部围坐在煤火旁烤火取暖。当地镇政府的王同志 告诉我们:“烟台市委、区委、镇党委和威海海军、陆军等领导正在隔壁研究下一步的救援工作,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8时15分,烟台警备区的十多名战士头戴棉帽,身穿棉大衣,手拿电筒,在养殖场宿舍前集合,然后走向海滩 ,开始当晚的第一次巡逻。一位指挥官高喊:“浪高15米处,提高警惕!”黑暗中十多支光柱一同在海浪与沙滩的交接处扫 射。 警备区军务科叶涛说:“这两天我们每晚都要巡逻4次,每次搜寻距离约2000米左右。”就在当天,他们还 救起了一个被冲到沙滩上的遇难者。这是事故发生两天后,他们在海滩上发现的第119个死者。 24日午夜,烟台警备区接到救援通知后,立即成立了指挥组,并迅速派出船只和70多名官兵前往救援现场。 牟平公安交警支队的陈队长与50多位同事在“大舜”号沉没不到1小时内赶到了这里。陈说:“我们的主要任 务是保障道路畅通,同时也参加救援。” 烟台武警支队是最早到达这里的部队。他们出动了8台车辆、100多人,4人一组沿海搜寻。 24日深夜,海上风浪高达10级,浪高4~5米。驻烟台的海军某部也当即派出5艘舰艇、120多名官兵冒 险出港救援。这些舰艇上集中了党员、干部,其中还有20多名已经退役准备还乡的战士,有3名退伍战士还买好了当晚返乡 的车票。 陈队长说:“那天晚上,养殖场海滩这里聚集了600多辆汽车,解放军官兵、救护人员和当地群众上千人。所 有汽车的车灯都开着,把海滩上照得明晃晃的。” “大舜”号沉没之前,烟台救捞局的“烟救13号”拖轮和北海舰队686号舰艇已经接到呼救,靠近“大舜” 号,但却眼睁睁看着它被海浪吞没。“烟救13号”上一位船员当时在船上伸手去救一位游向船边的旅客,当他们的手指刚刚 接触时,一个巨浪卷来,将两只手生生扯开。几天后,这位船员回忆这一幕时,依然满心遗恨。 最后,“烟救13号”只救起了一个幸存者,686号舰艇则救起了12名旅客。 最早在岸上发现幸存者和死难者的是云溪村的村民,设在云溪村养殖场的船舶治安管理站工作人员也立即将消息 通知有关部门。这个只有上百人的小村整夜喧闹起来,村里的大喇叭把平时8时不到就钻进被窝睡觉的村民们吵醒,他们揉着 惺忪的眼睛爬起来,拿出家里的棉被、大衣、皮衣奔向海滩。 牟平区卫生局在接到救援通知后,迅速组织了牟平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单位的100多名医护人员投入救援。 当10多名幸存者送到烟台山医院时,该院创伤外科、胸外科和急救中心的100多名专家和医护人员全部到位 参加了抢救,他们不仅给病人准备了生活用品,病房中还摆上了鲜花,配备了特护。 获救的一位幸存者根本不会游泳,但凑巧的是,在遇难之前,她正好看过一部介绍如何在水中自救的电视片。当 她落入水中时,她使劲捏住自己的鼻孔,不让海水呛着自己。后来,她干脆将两个手指插在鼻孔中,只用嘴呼吸。当她被海浪 冲到海滩上时,已经冻得失去知觉。医生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她懂得如何不被呛死。” 到28日为止,“大舜”号上仅有22名旅客因救治及时,措施得力,脱离了危险。 本报记者 刘武 王磊 相关报道: 烟台海难遇难人员善后处理工作进展顺利 相关报道: “大舜”号沉船打捞取得新进展 相关报道: 已有八十四具海难遇难者遗体辨明了身份 相关报道: 渤海海峡“黄金通道”拉响安全警报 相关专题:烟台附近海难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