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张淑贤(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
郑 毅(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主持:原 杰
责编:刘 钦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今天的《午间一小时》节目,我是主持人原杰,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们已经长大了,有的已经走向了社会,在大学当中他们占了很多的比例,中学以下的就更不必说了,随着独生子女们的成长,关于独生子女是否是问题儿童的争执也一直在进行着,最近有一项关于独生子女的人格调查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这份调查涉及了数千名中小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说独生子女他们的人格身上是不存在人格缺陷的,人们一惯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少年的论调就被调查中的一些事实给否定了,其实不管调查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还是有待加强的,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的主任郑毅先生还有一位是从事了进40年中小学教育的张淑娴老师,请她们来分析一下独生子女人格问题,并向听众朋友介绍一下怎么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郑毅主任实际在前一段时间参加过我们的讨论。
郑:对。
原:郑毅主任好!
郑:你好!
原:欢迎再次参加我们的节目。张老师你好!
张:你好!
原:你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的节目,所以我们希望你在今天的节目中开诚布公的把你对青少年的一些想法,刚才提到的那篇报道我手头都有,这篇报道的题目是《独生子女是不存在人格缺陷》,那么我手头拿的第二个东西就是《专家质疑——独生子女并没有人格缺陷问》那么提出这个质疑的就是我们今天请到现场的郑毅主任,所以第一个问题我就提给郑毅主任了,你对它提出质疑,你的观点是什么?
郑:我看了这篇报道我觉得应该说几句话,如果要按这人理论去流传开的话,会对一些家长,老师造成一些误解,觉得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很好了,人格没有缺陷,一切都很好,这样大家会忽视了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力度。
原:那你的观点是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就有人格缺陷呢?
郑:我的观点是,一,我们现在做独生子女健全人格培养,这个课题我们做了很多年了,独生子女健全人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能通过几个问卷就能确定独生子女有和无人格缺陷,这是第一个我要给大家提出的观点,第二个就是我们研究的这个人群应该有可比性,就是说我们应该科学性,要它正确的话就要有科学性,现在的独生子女人群有几千名和非独生子女,我们现在不是说几千名,几百名非独生子女你到哪儿去给我找?这个比例本身就不成比例,而且这两组人群现在没有可比性,现在我们国家实行独生子女将近二十年,是一个大的人群。
原:就是很有可能现在你在大街上你逮住一个孩子——
郑:10个有8个是独生子女。
原:几乎全都是。
郑:对,你怎么去对比那些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就是我们讲的那些超生的或者有问题的可以多生的。而且在城市因为我们调查一般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城市情况下这种超生的,甚至像超生游击队这样的孩子都有。
原:另外一些谈到的非独生子女可能就要往前追溯好几十年,那么那些人可能都成年了,反过来问你当时是什么样啊,这个可能也不太准确了。
郑:所以第二个需要我们讨论的就是要有严格的可比性才能下一个结论,这些非独生子女的状态是不是主流状态,不是正常状态,不是家庭第一个孩子有问题,多生或者少数民族不然就是超生要不就是没有户口的这些,这些孩子本身的经济来源,文化背景各方面的跟主流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对比是不科学的。
原:所以你提出的质疑就是这么一个质疑。
郑:还有第三个需要质疑的就是人格的问题是18岁才形成人格,不管中国的美国的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诊断标准,要诊断人格缺陷,要诊断人格障碍要18岁以后,18岁以下调查的数字只能说独生子女现在存在的一些适应的能力的问题,性格这方面的一些偏差还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只能这么谈,而且我们在做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词是叫要研究他们的人格趋向,人格发展的趋向。
原:这个实际上是18岁以下是他的人格形成的过程,真正的人格还没有完全成立,这个是不是应该说从医学上讲算是——
郑:可以这么讲,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科学全是这么讲。
原:就是在18岁以后才能基本确定这个人的人格形成是什么样子。
(音板: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主持人原杰和北京儿童少年心理主任郑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退休老师张淑贤共同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独生子女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请您继续收听。)
原:张老师,您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了,而且在教育方面,我没有领教过您教学方面的风采,但是我知道您在教学方面是很有发言权的,您是不是谈谈您对独生子女性格缺陷是怎么看的?
张:首先我同意郑主任的观点,我是这么看的,首先对独生子女有人格上的缺陷我是反对的,我是不同意的,这种看法对家长,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而且我了解到这些学生他们也是不太接受的。
原:这是不是跟您所面对的学生人群一般都是中学生以下的?
张:对,但是我也不认为独生子女他没有一些不足,他有几个方面不足,那是受太多各方面的影响,但是在这里我想谈一个什么问题呢?全面分析独生子女他的优点,缺点,不足,长处,有利于他接受,有利于今后改进,我现在这么看这个问题,独生子女也好,非独生子女也好,青少年的成长受各方面的影响太多了,我现在说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太多了,所以青少年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独生子女的问题,所以我不承认独生子女有人格上的缺陷,但是我还承认独生子女确实跟非独生子女,家里子女比较多的——
原:有差异。
张:对,有差异,而这个差异在独生子女身上确实存在一些弱点,比如说因为他们都要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呢?因为生下来就是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外公外婆对他们的关爱,那么他们需要什么给他们什么,需要什么就买什么,想说什么就算什么,就是这样的,所以在我们这代人都统称家里有个小祖宗,他就是家里的上帝。家里的大熊猫,重点保护对象,所以孩子自己也说我是家里的大熊猫,所以这样他就觉得大家关爱他,给他买的东西甚至吃不完他也没觉得什么,他不想送给别人,就是这样的,因此他缺乏多子女之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我是有三个孩子,姐姐很自然的就要把东西分给弟弟,或者要给奶奶,她就能处理这个关系,那么弟弟得到姐姐的关爱,他下次要照顾自己的姐姐,独生子女就没有这样的,那么这样在独生子女中间就是以我为中心,我们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私一点儿,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那在我们精神文化学校是一个不用拍老师马屁也不用怎么伪装,把弱点都能暴露出来的,因为有两节课就可以回家了,所以除了不知道关心别人以外,劳动观念也差,自己动手能力也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那么表现在,比如放学了,两节课要做扫除,那么就是老师一个人在扫,在擦黑板,都是60多岁的老师了,连倒水连干嘛的,那么六个学生居然就都走了,你想我们旅游,领着孩子去参加活动,在公共汽车上也不会让位子,老师那么大年龄站着,他就很自然,他觉得在家奶奶都站着让我坐,他就这样的,我们的重点中学要住校,家长就说我的孩子住校可能够呛,小孩儿就说妈妈我不住校,为什么呢?他跟同学协作得差,因为他成绩很好——
原:小孩儿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啊。
张:哎,一选什么都不举手,群众关系差,他妈妈就因为他群众关系差,天天跟在一起,一天24小时跟在一起那他不苦恼死啊?就这样。
(音板: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过困惑吗?今天的《午间一小时》请来专家为您解答困惑,请您继续收听。)
原:在您研究里边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郑:你看这么多问题,不光是这个研究,所有的父母你问一问都会体会到独生子女的弊端和他的弱点,特别是跟人交往的问题,但是你要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是必须和人交往的,你最后能力的好与坏可能不在你的知识多一点少一点,可能在你社会适应的能力好与坏,在你的竞争方式方法怎么样,所以刚才讲了什么都挺好,吓得不敢跟人交往,不敢去住校,不敢去跟人接触,现在在小学还可以,但是到了中学到了大学怎么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咨询的,在当地是状元,非常好的一个学生,学习好极了,就因为学习好,家里什么都帮他做,你只要学习,书包甚至都有人给他装好,什么都给他顾好了,考到清华还是北大,反正是一所名校,到那儿去了之后不适应,全都是尖子在那儿汇在一块儿了,他的优势显不出来了,学习一般了,但是显示出他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很差,买饭不会,换个饭票选择自己喜欢的菜都成了负担,怎么安排自己的宿舍,怎么去和人交往,打扫卫生全成了他的负担了,最后紧张,失眠,最后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后不能去上学了,学习成绩受影响,最后让他回去了。最后这个孩子回去后没事,又很好,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以后人家问他你是不是马上要复学了?他心理就又开始紧张,害怕,在没开学之前的两个星期前他自杀,死了。
原:心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郑:没有解决。
原:从您的研究方向来看他的人格发展过程当中他的人格障碍是非常多的。
张:对,因为我们刚才讲了,我们为什么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呢?第一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正确的,从现实的观点去正确对待独生子女,他的好与坏,他目前的现状是怎么样的,不要去比谁好谁坏,现在发现他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针对他们的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这样就能培养出一批好的孩子,如果你光是盲目的说他好说他不好,而不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就成问题,比如我刚才讲了学校,张老师也讲了,学校知道很多孩子是喜欢交友的,而我刚才讲了,孩子有交友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小孩儿喜欢合群爱玩,为什么他开始害怕,不合群了呢?如果这种形势继续发展孩子就成问题了,孤僻,不合群,没法跟人交往,违背了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实际上整个是父母人为造成的一种不正确的环境,这样出现了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很多。
张: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甚至一天两天三天,因为这种活动多的是,既可以增长知识又是集体的活动,孩子特别愿意玩,愿意参加这个活动的同时,他很自然的愿意跟老师跟伙伴来交流,甚至交流以后留下电话,通信地址,还互相打电话什么的。
原:这可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好处。
张:对。
郑:核心在哪儿呢?核心不在方式方法不懂,核心在家长的观点和有些老师的观点有问题,他觉得这样浪费时间,比如打扫卫生什么的,身上弄脏了,有多的时间多看点书,多学习,他把孩子玩的时间都给剥夺了,这个时间去学习,他就觉得学习知识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心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原:那除了您刚才说的这种问题,还有别的什么问题吗?就是在您研究的过程中。
郑:我们前面在做一个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调查,发现孩子在独立性方面,责任心方面,在独立做事方面,许多方面确实有很大的问题,这个研究我们和美国做了一下对比,发现我们这些孩子问题比较多。
原:但是跟美国对比,实际上美国现在独生子女也很多。
郑:美国的独生子女不是刻意形成的,就是说这个人群如果是一种自然延续下来的,就没有牵涉到大家对他的态度的转变,他就是延续一些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多子女一下变成了独生子女,这个转变大家的态度人为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小皇帝怎么出现的?就是因为政策改变了,所以大家的关注,父母的态度,彼此为他以后发展竞争,这种形势,这种环境赞成了很多偏差。
(音板)
原: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苦恼,说这孩子不好好吃饭,小时候不好好吃饭,我一叫他吃饭他正玩着呢,就不过来,叫多少遍他也不过来,那么有的孩子,说这孩子挺乖的,一叫他吃饭他就过来,你叫他坐在桌上他就乖乖的坐在桌上了,要您比较起来,这样一个四五岁,三四岁的孩子哪个孩子更好一点呢?
郑:现在是这样,小孩儿生下来都有气质不同,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怎么去发展他们的这些特点,怎么去因材施教,这是我们大人应该做的,最好生活要有规律,就是该做什么就能到位的去做,该吃饭就吃饭,该玩就玩,吃饭就要有吃饭的样,许多孩子是边吃边玩,玩儿也不正经玩,吃也不正经吃,学也不正经学,拖拖拉拉,这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家长给他点好吃的,其实他不知道孩子营养需要,饮食的情况特点,凡是觉得孩子多吃,他经常没有这种饥饿感,除了一天三餐还有零食,到了吃饭的时候他没有饥饿感,没有食欲,觉得吃饭是一种形式,觉得吃饭是在逗他玩。
原:他觉得吃饭还不如我玩好玩。
郑:对,有这样的,甚至有的觉得吃饭的时候更好玩,我吃饭一要挟父母,父母就等于在陪他做游戏一样,张着嘴,啊,飞机来了,嗡~~~~,一勺进嘴里了,电视里有的时候都这么演,这种事情特别多,最后孩子就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实际孩子天生,从生理角度讲偏食厌食是很少的,许多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导致了偏食厌食,好多家长说孩子偏食偏得厉害啊,最后都营养不良,到我们那儿一调整,很快就好了,吃饭就好了,主动吃,有些老百姓,当然也是从某些角度讲,就是心理角度上讲就是饿他一顿两顿他就好了,所以这些行为都是大人形成的,从小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行为。
原:那张老师教的孩子这种是不是少点儿?更多的孩子是学习跟玩分不开吧?
张:嗯,现在从总的情况,郑主任谈的情况,就是家长怎么发现孩子不同时期家长怎么引导怎么教育,是吧?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的例子很多,有责任的家长,特别有的家长不知道他打听,所以我觉得学校应该多办一些家长学校,而且现在家长有这个要求,他已经觉得教育孩子是很重要了,家长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紧迫感,那么苦于他又不知道怎么做,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小一点儿的只要你行为锻炼什么就好办了,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原:那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比如您从小学或者从幼儿园到中学这个期间,孩子都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张:因为他这个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说了算,我大了,不用你们管了,你们不要老管着我,出现这种情况。
原:这是不是问题?是一件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还是正常的?
张:这些是不足的,比如说像我的小孩儿出现那样的情况,他就是爱跟女孩儿玩,他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但是男孩儿女孩儿我都一起玩,特别是爱和女孩儿一起玩,但是假如家长能说得很清楚,引导他一下,当时我就很害怕这个问题,最后就强制命令,你要怎么怎么,反而这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厉害,最后基本有什么情况都不跟你说,就造成一种对立情绪,最后我觉得,毕竟我接触的学生特别多,我就想我们有的家长就发生这种情况,这件事情没有处理好,我也给他们解释过,我说我走到这一步,那么最后我就跟他和解,这个时候要跟他交朋友,心平气和的讲,特别是我让哥哥姐姐,不责备他。
原:是他的亲哥哥吗?
张:亲哥哥。
原:你们家还不是独生子女?
张:他们互相聊天,在玩的过程中我没有涉及到,他们就给他解决了,然后我就检讨自己,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妈妈误解你了,其实你没有,但是妈妈怕影响你学习什么的,而且我讲了一些我看的书,我都给他看,最后沟通了,反而以后他有这样的事,他说妈妈谁谁谁要找我怎么样,我说同学之间,男女交朋友没问题,但是不要单独出去,他什么事都跟你说了,所以我觉得这件事解决得不错。
(音板)
张:我觉得因材施教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说我的孩子学数奥,他不是那个人,学不了,你就不一定非得让他上那条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大家也是这样的,特别是北京,我不一定要上重点,因为孩子的基础不一样,就让孩子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现,你不要勉强他做不到的事,因为现在孩子是这样的,尽管说天才不是主要的,或者智商也没多大差别,更重要在孩子后天努力什么的,但是多少还是有点差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的作业好好完成,不是你逼着他做,让他自觉的去做,现在我们有这样的学生,家里很贫困,但是第二职业,第三职业,甚至我捡易拉罐也给你教学费,可是孩子很理解家长,我在这个社会上要自立自强,就靠我自己努力也不比别人差,我能行,孩子就是这样的,因为教育是这样的啊,你这样他学习就会觉得累,但是必须这么做,他就不会逆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这个没错,另外就是让他有一种发散思维的东西,因为在学校里各种课程就培养他了,那你在家里做什么呢?孩子除了爱学习,他还对哪门比较偏爱?比如对画画比较偏爱,对手工偏爱。这个偏爱的东西就是说你不管怎么着他也得鼓捣鼓捣,对这个不要压下去。
原:但是有的时候是很难区分的,比如小孩儿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对劳动课什么课也都有了,他真的喜欢手工,而且手工还特别好,那我家长能不能就此判断我这孩子就是手工,动手能力强,有的家长都说了你是不是干点别的啊,手工又不考试,又是副科,你能不能看看你的语文数学外语,孩子说就这个我也要交作业啊,他的兴趣都在这上面,那这时候怎么来协调,我怎么来判断我这孩子是动手能力强还是他在闹自己的独立性呢?
张:我觉得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我觉得有的孩子家长会知道他偏爱什么,不是一次手工就,有的时候是这样的,明天老师让教,就是不考试我也不能不交作业,他自觉的完成作业,像这种情况你抓紧时间把作业完成,但是对于兴趣爱好,不管他教不教作业,他都爱鼓捣这个,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说你到六年级,到哪个年级考试阶段,你可以规范他不能只做这个不做别的,你启发他,不要压着他,你规范他在哪个时间可以做点这个,反而他这样对别的学科,你不压着他,他不生气,他赶快弄完这个,而且有兴致的时候他看别的也快,记的也快,你可以不要压着他,但是正当考试或者什么的,你可以启发他,咱们这两天可不可以不做?因为你每天都做,这点不会影响,先把这个弄了。
原:劝导一下。
张:对,现在的小孩儿是这样的,你看得见的时候你不让他做那个他在那儿磨洋工,反而将来情绪越来越大,他对这科感觉倒不怎么样,这种可以引导,小孩儿也能分出来。引导不离,另外就是孩子成绩差一点的,你要分析得可能他没复习到,而且老师就考今天的,差一点就差一点,只要找出原因,你不能说别人都考100,你怎么才考98?小孩儿有逆反心理,最恨你这么比,因为他很要强,所以对孩子出现确实越轨的行为,在劝导中间你不许这样做,像一般的情况就不能这样,对孩子就是一种规劝。
原:以鼓励为主。
张:对,孩子愿意跟你交往,愿意跟你交谈,不会有代沟的,所以有代沟是怎么回事呢?我是你爹我说了算,我是你妈我说了算,不听我就打你。你不好好念书别念了,明天就不去了,这些话都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一种很不良的东西。
(音板)
原:家长能不能为孩子打抱不平啊?比如说老师错误批评了孩子或者说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了,那么家长去为孩子讨一个公道。
郑:作为父母,最主要的还不是去不去讨公道的问题,第一点要给孩子心理支持,孩子受到委屈了,父母首先要理解他,给他支持,但是不是简单的说跟老师对抗,或者说简单的我们带你去找老师,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教给他一种心理防御的方式,出现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因为这个老师有这种问题可能下次,人生的误解很多。
原:下次可能就是对老师了。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嘛。
郑:对,你怎么去解决?关键是培养孩子的适应和调整心态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对抗,不是因事就事,一件事培养他心理的防御方式,也就是我们讲心理的防御能力,防御机制有多重,你培养他一种升华的防御机制,有的是对抗,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成人也有,心理防御机制最简单的就是对抗,第二个是退缩,我打不起你躲得起你,第三个是合理化,找个借口,圆过去了,第四个是投射,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最好的防御机制是升华。这件事情做下来我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理支持,知道父母是想帮你,理解你,你说一说怎么回事,这样说清楚了,可能老师的哪些问题误解了你,你做的哪些事情又让老师产生了误解,下次怎么在这个基础上调整自己?不再出现这种问题,就是说我在这个基础上升华了一步,在升华的基础上他心理也平衡了,觉得父母也支持我,帮助我,其实他并不需要父母去找老师,他知道老师会加倍的处罚他。
张:有的孩子你说去找老师他肯定说你不要去找,不要去找,但是问明原因以后,因为他跟你说的目的也是老师批评了,又怕家长批评,那么你了解清楚以后,就像郑主任,你给他心理支持,他心态平衡了,而且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现在小孩儿往往承受能力不行,所以我们为什么现在觉得情商比智商还重要呢?对孩子成长成才还重要呢?就是要孩子自己能够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失败了也不气馁,成功了也不沾沾自喜,就这样的自我调节,现在往往是什么呢?越是家长和老师站在对立立场上,对孩子教育也就不利,而且对孩子成长也不利。
原:为什么呢?
张:是这样的,因为从孩子来讲,有的孩子是实事求是,有的是怕家长批评他,有可能是孩子不是实事求是的,但是也有家长是这样的,不行,你受委屈了我们就去找老师,我们学校也是,经常有家长找老师,有的是学生的不对,当然这里面我也不否认有老师不对的时候,但是家长反复找老师,老师就认为家长是护着孩子,有的老师为了少找事,他也不愿意说你的孩子,还有对孩子不利,孩子觉得家长护着我,现在不是说独生子女多关爱吗?反正我们家长也说老师不对,反正就是老师的不对,从此他不尊重老师,他不尊重老师其实是我们孩子最不受益的地方,他一不尊重老师,那老师说话他也不听,孩子不就惨了吗?孩子得不到教育啊,特别是家长说老师课讲得不好的时候,所以我就特别规劝家长,你不要说老师课讲得不好,因为你一说他讲得不好孩子就会想我爸妈都说你讲得不好那我不听,这孩子不是受影响了吗?所以我们说真是老师的问题,我们就背着孩子去跟老师交换。
原:这也是一个方法。
郑:甚至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还需要挫折教育,受点问题,受点挫折,受点委屈,受点误解对孩子不是坏事,如果处理得好的话这个孩子会终生受益,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他升华的心理,能力,所以说挫折教育还是必要的,而且也还有人讲甚至拒绝孩子一些需要也是合理的,就是不能百依百顺,甚至在国外形象的把这个称作维生素N,就是NO,就相当于人生,就是他成长必要的元素之一,你不能百依百顺,要给他一定的否定,帮助他去给他一定的挫折教育,这样的孩子才成才。
张:所以咱们百依百顺的独生子女就产生一些问题。
(音板: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困惑吗?今天的《午间一小时》为您请来了专家,为您解除困惑,请您继续收听。)
原:那您刚才说了孩子有一个特点,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一个特点,有他的游戏性,小孩儿都喜欢玩,那么在玩的角度上,家长应该取一个什么角色呢?
郑:从生理学上讲有人主张亲子游戏,就是说儿童本身喜欢玩,而且喜欢跟父母交往,有一段时间,特别在青春期独立反抗之前,有时候他说带我去哪儿。
原:我刚回家我儿子缠着我都晚上十点了他说你再陪我下盘棋吧。
郑:对,有亲子交往的过程。
张:而且这样交流你的孩子肯定就不会觉得很惧怕你,什么都不跟你说。
原:所以有时候我就老处于矛盾中,和爱人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小的磨擦,为什么呢?她觉得十点多了孩子该睡觉了,我想到好几天都没跟孩子玩过了就跟他下一盘吧,就晚上那么一会儿,就这么一个情况,哪个更好些呢?
张:我觉得答应孩子的要求,但是有些玩他是没有遏制的玩,比如小孩儿要玩,不管跟父母玩,跟外面的孩子玩,他简直一玩忘乎所以,作业也不按时作,这不行。
原:有前提。
张:对。
原:学习搞好。
张:小孩儿都好玩。
原:很多家长都用这种方法,你把学习搞好了我满足你什么要求。
郑:有这么一个现象。
原:那咱们评价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是上、中、下?
郑:我先说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孩子你不是不让我玩吗?你成天逼着我,家长一看人家都在做作业,你跑出去玩,不踏实,觉得你应该学习了,只要你往桌边儿一坐,书包打开了,家长就高兴,看着就舒服,觉得你在认真学习呢,这一晚上学完了一门再加,再加,孩子有一种感觉,反正我老也完不了,干脆我拖,拖拖拖,最后养成一个坏毛病,学习拖拖拉拉,该紧张的时候紧张不起来,考试也做不完卷子,这就是什么呢?没给他一个好的机会,比如小学生的作业很少,中学生的作业虽然很多了,但是他绝对有很快能作完的时候,你要他能够痛痛快快作完了,完了以后觉得确实完了,那么他玩呀,该干什么干什么,让他做点儿自己的事,这样的孩子良性循环,慢慢他会抓紧时间做作业,玩,他会放松的玩,养成一个好习惯,改正学习和玩的关系,如果你老是人为的压着他学,最后他觉得反正我做完了你还是要让我学,干脆我就拖,从小就这样,而且从小就把学习和痛苦结合起来了,没有觉得学习中有乐趣,所以你要给他一个好的机会让他学完了就去玩,甚至小孩儿开始有点儿被动,这是一种心理矫正方法,我们叫奖惩疗法,你做得好就让你玩,满足你的要求,不好给你一点惩罚,这个用得合适,得当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们心理学一个行为矫正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奖罚。
原:俗话说的最笨的法子。
郑: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示范法,你父母好学,你父母的时间调节得很有规律孩就模仿你。
原:也有这样的家长实行苦肉计,我不让你看电视我就不看电视,是吧?
郑:还有这样的家长,你在那儿学习,我在这儿打麻将,干什么,这样的家长绝对有。
张:特别不好。
郑:这样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差。
(音板)
原:很多问题恐怕是表现在孩子身上,问题出在父母身上,这就是咱们刚才谈到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对孩子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当中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刚才我记得郑主任还谈到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之间的表同作用实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张:同龄人的榜样作用,而且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作用,对孩子本身的影响也比较大。
原:现在有一个问题,都是独生子女,不像刚才有哥哥姐姐经常在一起玩,哥哥在做作业姐姐在做作业,他的作业没做完就跑去跟你一起做了,现在没有这样的情况了,在学校的时候一般主要是在上课,课间有短暂的10分钟,平常的窜门,过去那种窜门的交往好像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张:对,几乎没有了。
原:但是表同作用像您刚了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家长这个角度怎么来注意孩子,怎么去发挥调动这个表同作用?
郑: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许多家长解决问题是这么解决的,几个比较好的家庭,找点儿时间聚会一下,小孩儿玩一玩。
原:哦,大人聚会,让孩子——
郑:对,比如说一个月有这么一次或者一段时间有这么一次,到郊外或者谁的家里,孩子互相谈谈学习的事,因为差不多同龄,咱们是同龄人聚嘛,孩子也就差不多,这样彼此谈谈聊一聊,彼此互相心理支持,大家再互相交流一下经验很好的一件事。
原:那我想问一下张老师,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就近入学的,那么对就近入学的孩子家长应该不应该鼓励孩子们互相去窜窜门呢?我记得我小时候有学习小组,几个同学到谁家去做作业,现在好像防备之心都很强,尤其是住在楼房以后跑到我们家的学生好像都不太愿意。
张:现在都不组织了,因为在学校功课都完成了,回家都没有这个组织。
原:那么作为家长,家长可能就更有这种支配力了。
张:现在是这样的,家长注意到这个情况了,像我们原来学校有几个老师是这样的,几个小孩儿不是家长找,就是平常上课的时候就跟这几个同学挺好,那么家长也比较了解这几个孩子都比较不错,有些家长说我不了解他的情况,学坏了怎么办?不愿意,他要跟你隔绝,但是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孤独了,他就是自动找伙伴了,家长就鼓励他礼拜天休息,你让他们到咱家吃顿饭,孩子特别感谢他妈,母子关系又进一步了,那太好了妈妈,您不累吗?我去给你买菜或者怎么怎么,我去帮你。妈妈,你就点了两,那两个也挺好的,那就都来吧,是这样的。这个家长请,过一段时间那个家长又请,那个家长说行,我有车,我们到外面去玩玩吧,这样孩子的关系就挺不错,考大学都分到一块儿,但是四个人分两个学校,一直关系都挺好,他们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比亲子妹还好。
原:那您觉得这个观点值得提倡吗?从心理学角度讲。
郑:刚才我不是讲了吗?创造机会让孩子在一起玩。
张:也要家长帮助选择一下。
郑: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现在有很多集体活动,义务活动,很多家长都怕影响学习什么的都不让他们参加了,其实这也是表同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不是说同时你就不好或者好,都有问题,这个问题都可以解决,在同一个环境下,很多成功的孩子,很多健全的孩子,这个里面关键就是父母怎么去认识这个问题。
原:好,今天我们就独生子女的人格形成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实际上真是像我们刚才说的更多的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而且像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性格培养,个性形成问题经常说总有说不完的事情,今天我们在节目里几位专家,一位郑毅主任,一位是张老师给听众朋友讲了很多我觉得是操作性的办法,希望这些东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咱们家长的重视,同时能够让我们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好好思索思索,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感谢二位嘉宾参加我们今天的讨论,谢谢大家收听我们的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