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不会爆发非典疫情 疫苗今冬无望面世(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02:32 信息时报 | |
钟南山与日本专家团交流防病经验 昨日举办的防治SARS国际研讨会透露 非典传染力不及流感 上半年广州仅一例在公共场所感染非典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蔡民见习记者魏黎明通讯员贺小伶刘丹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刘可 核心提示 昨日,由国家科技部、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广州科技局和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举办的“中日合作防治SARS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钟南山院士以及日本的预防传染病专家高桥等将就传染病的最新防治科研成果进行交流。会议为期四天,国内的近百各传染病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广州对上半年患有SARS病人调查显示,在初步订正的本地1062例感染非典病例中,真正患者仅占50%到70%,其中只有一例病人在公共场所传染了非典病毒,康复患者半年之内将具有病毒抗体,只要及时做好隔离措施,即使非典再来,广州也不会再爆发非典疫情。会上钟院士还透露,为了减少误诊率,卫生部门将启用新的诊断标准。 传染 传染力远没有流感强 今冬明春应该不会爆发非典疫情 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鸣副主任介绍,今年上半年的广州市SARS疫情共持续了4个月,截至今年的7月25日,在报告的1274例病例中,由于医院在病人转院过程中重复报告病例,报告病例明显夸大,经初步修订后真正感染者仅为1062人,死亡病例为43例。患者发病年龄集中于15岁~45岁,占72.22%,在这些病人当中,只有一起发生在公共场的感染疫情。当时这名患者发病前跟9名病人在一个酒店餐厅封闭小房间里吃饭引起感染的,其余的病人都是医院或是家庭近距离接触传染上非典的。最近他们通过对287例非典病人进行监测,发现第一代病人传染力达100%,死亡率高达45.5%而第二代病人的传染性则降为4.7%,死亡率也下降到了3.77%,第三代的患者则没有传染性,死亡率为0。患者的传染性愈到后期传播力越弱且病情愈轻,这说明SARS的传染力度远没有流感强,只要在医院发现非典病人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今冬明春应该不会爆发非典疫情。 病源 应改掉吃果子狸陋习 传染途径:近距离飞沫及分泌物、污染水、食物、衣服间接传染。 钟南山院士介绍,搞清传染源是阻断非典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已基本上确定非典就是冠状病毒引起的。试验发现,SARS的主要传染源为冠状病毒的一个亚型,在体外室温存活的时间为5天,温度在56℃能存活90分钟,紫外线照射60分钟后可全部消灭。传染途径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患者的分泌物、污染水、食物、衣服间接传染,目前尚末发现SARS潜伏期有传染性的证据。针对目前不少人纷纷呼吁果子狸重回餐桌一事,他们曾从6只果子狸中发现3只都有冠状病毒,而从蝙蝠、蛇等动物身上发现它们的血清标本里含有病毒基因的扩增阳性,这说明果子狸并不像人们所说的不可能传染冠状病毒,在尚未获悉明确的SARS传染源的情况下,果子狸重回餐的结论尚下得过早,人们也应把好吃果子狸的陋习改过来。 患病 康复者有半年免疫力 康复期SARS患者不具传染性 会上,钟南山院士介绍,非典康复者愈后身体状况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他们正在对非典康复者功能恢复做进一步的跟踪。日前,呼研所曾对50名患者进行了4个月的随访,7%至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肺残气量减小,弥散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80天后,对98例患者追踪其血清抗体进行病毒中和试验,仍能发现显著抑制病毒引起细胞病理改变,这说明SARS治疗后至半年内可能具有对病毒的免疫功能,不会发生二次感染。他们也先后对60名非典患者出院后接触调查,其中有159名同室居住者,311名密切接触者和1256名一般接触者,在随访的6个月中,除了出现两例同室居住者出现发烧症后排除SARS感染,其余均未见感染,这些调查的数据显示,康复期SARS不具传染性。 疫苗 非典疫苗今冬无望面世 储备SARS滴鼻灭活疫苗和马血清抗SARS血清等被动免疫疫苗防病 “非典”疫苗的研制工作受人关注,但昨天,钟南山院士在中日SARS合作研讨会上表示,该疫苗无法在今年冬天就研制出来,马血清等被动疫苗的研制可能对治疗工作更现实。 钟南山院士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紧锣密鼓研究非典疫苗,其中深圳正在研制的特异性免疫性球蛋白、荷兰研制的恒河猴接种病毒都已进入试用阶段,但用于人体尚须时日。“非典”主动免疫的疫苗根本无法在今年冬天就研制出来,他说:“(疫苗)在未来2~3年内研制出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根据这种情况,钟院士认为,目前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从现在起就做好被动免疫的储备。他指出,SARS滴鼻灭活疫苗和马血清抗SARS血清等被动免疫疫苗的作用目前已在体外试验中得到验证,其中滴鼻灭活疫苗适用于与非典病人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而马血清则对冠状病毒破坏的人体猴肾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因此,现在就要对这些疫苗进行储备,一旦今冬明春出现非典紧急情况就可以使用。 后遗症 “股骨头坏死”并非后遗症 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这一推论 昨天,钟南山院士在中日合作SARS防治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股骨头坏死”症状并不一定就是“非典”后遗症,其致病原因还有待查明。近期,有关媒体关于“非典”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报道引人注目,但是昨天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股骨头坏死”就一定是“非典”的后遗症。他介绍说,“非典”病人康复后,确实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股骨头坏死”症状,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该症状的发病原因是“非典”病毒或在治疗过程中注射了皮质激素。据钟院士解释,目前这两种致病原因都未获得证实,因此不能肯定地说,“股骨头坏死”就是“非典”后遗症,而且,整个广东省在治疗“非典”时,皮质激素的使用量非常小。此前曾有报道“非典”病人中30%的人发生该病,并且还会出现骨折等更严重的后果,钟院士对此也表示怀疑。 诊断 出现5种诊断新标准 分别是:不是、不似、疑似、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发热病人是否是患有“非典”,最近有了5种诊断新标准,对“非典”的诊断更加严谨,今后的“非典”预防和治疗将依据新标准执行。这5种新标准是:不是(“非典”)、不似(“非典”)、疑似(“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新标准的推行对“非典”疾病的诊断更加严谨。据参与制定该标准的作者钟南山院士介绍,有关发热病人的诊断,以前一直很混乱,这次推出的新标准根据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预防与控制等6个方面制定,更加科学、严谨。钟院士认为,今后对于发热病人的诊断一定要进行血清抗体的检查,因此,在诊断早期,一周内根本不可能确诊一位病人是否患“非典”,最多是“非典”疑似。 钟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呼吁,对“非典”疑似病例的诊断也应特别慎重,因为一旦确认“疑似”,当事人及其家人的生活、治疗都会产生极大影响,这在今年“非典”肆虐时已有很多的例子。 防预 医院向日本取经防传染 日本的医院里一般都会有一群专门人员组成防止院内感染小组 中日专家关注医护人员卫生安全在昨天召开的中日合作SARS研讨会上,防止院内感染成为中日专家关注焦点。今年广州市本地感染“非典”的病人有1062例,其中医务人员占26%(282例),分布于30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广州市防止医院内感染的情况不够理想。 日本专家高桥先生昨天向记者透露,在日本的医院里一般都会有一群专门人员组成防止院内感染小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并执行医院的卫生安全规则,如医生进病房前要洗手,病人或来客进入医院时要求关闭手机,将小孩集中在一定区域看管等等。钟南山院士昨天也向记者表示,有关这方面的工作,我国也有在做,但是还很不成熟,需要向日本等国家学习。目前,中日双方有意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