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求学的北大毕业生谈北大改革的切身感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15:40 国际先驱导报 | ||||
黄寺 北大改革引发的争论不仅在国内蔓延,在国外也同样如此。本报采访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麻省大学、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对北大改革的看法也跟国内一样多元化,但总的来说倾向于支持。 有人认为,目前在海外继续求学的北大毕业生对新旧两种大学科研体制都有切身感受,他们对这次改革的看法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也有人认为,北大改革方案中有多处细节明显向“海外学历”倾斜,因此海外留学生属于改革的受益者,观点不见得客观。 声音一(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次改革至少能鼓励国外留学生回中国高校工作,以前的情况是国内名牌高校博士留校非常顺利,本校自我繁殖的博士在人际关系、游戏规则上比国外回来求职的人员熟悉得多。这么一来,如果我热爱北大打算以后在北大谋取教职,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本校读直博。而实际上,北大许多理科院系的科研效率是不能和国际最高水平相比的,很多经过北大本科培养的学生,最终会谋求国外大学的研究院学习经历和学位,这不可否认是学术上的进取,但这种进取在过去往往意味着着他们已经将为北大工作的机会让给了留在本校读直博的同学,以及从外校考入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我个人所见,理科各系本科的尖子生绝大多数出国深造,而国外大学的训练也非常严格,因此说本次改革实际上是鼓励了优秀人才的回归。 北大这次方案中的淘汰制和国外大学的教授聘任制非常接近,相信会对科研效率有一个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具体细节上来说,我不知道assistant prof.和asociate prof.是不是都翻成副教授?麻省大学的终身教职也能给associate prof.,主要依赖于考核成绩。新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和教席申请上头两年会有点优惠政策,其他的比较相似。 这次改革可能对现行体制冲击较大。如果成功了,会给中国高校带一个好头,但可能执行中需要配套完成的措施不少。而且具体院系不同,在科研效率比较低下的某些理科系,可以执行得严格点。 声音二(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我觉得这次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是一次让人振奋的努力,如果真地能够切实实行这样的制度,北大将实现国内前所未有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淘汰机制,至少在形式上这是向国际一流大学极大的靠近了。 但我担心的是,作为一次无法真正触动现有大学管理机制的有限改革,这次尝试能多大程度上实现初衷。我非常相信许校长个人推行改革的诚意和决心,但是百年北大好比一座古堡,在顶楼和底层之间道路错综复杂。总的说来,我对这次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抱很大期望。 我自己对理科比较熟悉,和国外大学相比,我觉得北大最明显的差距还是管理效率特别低下,国家大量的投入很多都消耗在层层叠叠的行政机构当中。管理差的一个后果就是硬件投入浪费太大缺乏计划。在UBC,一个系一个行政主管加个秘书就可以维持整个系的日常运行,在国内类似的人员一个大系少说得有十来人吧。 但是有人说改革应该先改行政后勤我也不太同意,行政机构的问题,是整个管理机制的问题。北大毕竟不是私立大学,现阶段不太可能触动整个官僚机构,恐怕也只能从教师改起吧。况且北大的教师中缺乏科研成果混日子的人不少,抬高这个门槛绝对是必要的。 我个人觉得资金对科研是根本问题,搞自然科学研究就是有多少钱作多少事。建成一流科研大学,一是要加强投入,二是减少浪费,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声音三(自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北大早就应该改革了,而且要改就要大刀阔斧地改。不过一味套用国外的也不现实,我们系里所有的职位都是教授,有好些教授因为这些行政上的职务而误了自己的研究。在这里可能没什么,因为教授多的是,但是国内师资还没那么雄厚吧。 这边的头头们两年一换,所以当上了也不用担心会一直影响自己,对有的人热心钻营而不务正业也有抑制的作用。说到具体的改革举措,我不懂,也说不上什么,只觉得学生们的顶头上司应该是教授们,而不是那些行政人员,行政人员都应该是给学生服务的。科研型大学要钱来堆,光改人事制度治标不治本。 声音四(自美国西北大学):我比较认同这次改革。压力提供动力。但是国内对青年学者的研究经费供应不足,文科可能影响不大,理科尤其是生物学这种需要大笔资金的系受经费而不是制度的制约更大。 我觉得要发展成科研型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所学校两所学校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整体科研环境不如西方,科技资源也不足,这是一个限制因素。 至于教授聘任制度,我对这次北大的改革没有意见。我们这里新吸收的教授是assistant professor,七年后没有通过评的话就不能再待。头3年的科研经费由系里提供,之后必须自己申请,否则实验室关闭。 声音五(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次改革,可取的地方在于引入了好的竞争机制,适合同国外的学术机构进行师资的流动,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制约了中国学术上的发展,国外的教授,即使是刚毕业做教授的也有资格带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可以独立做研究,出成果比较容易,国内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的地位没法跟国外比,没那么容易出成果。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政策出台的过于仓促,有一刀切的痕迹,在中国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下,我觉得这种方式搞的改革通常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觉得这次改革会有进展,但未必会真正成功,北大的政策是想促进人才流动,但是其他高校如果没有相应政策的配合,就根本没有富余出来的人才供北大流动,国外这样的政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规则,所以不存在对人才流动的障碍。不排除其他高校跟着北大有所行动的可能,但是中国的体制会让这些校长们谨慎地观望,小心地求证,类似一个负循环,所以我不对这样的改革抱太乐观的想法。 其实,要成为科研型大学,首先要实现真正的教授治校。但这在现在的体制之下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最实际的改革就是从行政后勤开始。相比较国外的大学,一个系的秘书人数不会太多,承担的工作从招生录取到系里的日常工作,包括财务、后勤,什么都干,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找秘书解决。国内大学的臃肿的行政后勤系统严重的影响了学校运行的效率。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