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对话非典”请来的嘉宾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教授丛中博士,欢迎各位网友踊跃提问。 请丛博士打一下招呼。 丛中: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讨论面对非典时候的心理问题。因为现在非典出来得有点太突然,传染性比较强,大家面对非典的时候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反映,我的工作主要做心理治疗方面。所以愿意就大家面对非典的时候出现的各种心理感受和想法跟大家展开讨论。 网友:请问丛博士,就一般状况来说,人在面临较大的灾难或者比较大的疫情的时候,一般心理容易出现的反映是什么样的? 丛中:面对重大的灾难的时候,不仅是疾病,包括其他的灾难,象洪水、火灾、地震、空难,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人们都会产生恐慌的心理,因为这些灾难会给我们的健康,特别是安全感构成威胁。因为它是突发的,或者说是不可预测的,这会更让我们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感到可预测,而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感到我们有能力应对,这样就会有比较好的安全感。而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我们想到了,但是又感到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时候,感到是不可预测的时候,同时感到我们无力应对的时候,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在面对灾难和严重危险的时候,我们心理上出现的这种恐惧、焦虑,甚至是沮丧、愤怒、奥恼这样一些情绪反映,都属于应激的心理反映。应激是我们面对强烈的生活变化,特别是一些应激事件所出现的较为强烈的心理反映。 网友:在心理学上有没有一种标准评价一个人心理应激的程度呢? 丛中:评价心理应激客观上有一种心理量表,比如生活事件量表,可以看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所承受的心理应激量有多少,同样我们有其他的量表来看面对应激的时候产生多少强烈的心理反映,这些心理反映都是哪些方面的心理反映,也有其他的心理健康的检测量表。 网友:现在大家都很恐慌,问题主要是大家心理承受的压力太大,从心理辅导这方面,有没有减轻压力,或者释放压力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推介给大家。 丛中:我们作为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卫生中心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设计一套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方案,这个方案正在设计中,因为以往的方案拿来用是不能完全适用的。 网友:一般会通过什么方法来对它进行干预呢? 丛中:过去对灾难的干预往往是灾难后干预,比如空难后对死难者亲属的心理干预,这都属于灾难后。现在面临非典的情况属于在危机中,非典还没有结束,正在发展中我们要做干预。而过去的灾难和干预是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做集体的会谈,而现在非典的病人,包括疑似者是被隔离的,没办法把他们集中起来,如果一对一,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去干预,我们有没有那么多专家做到一对一的干预,而且我们进入到病房,我们也被隔离起来,就没办法出来。所以这面对非典的心理干预,我们很难去象过去那样的干预方式,这对目前非典的受难者进行干预,特别是病人。现在我们采取的干预方式,我们希望制定一个文字方案,这个文字方案可以让病房的医生,包括他们的亲人具有可操作性的,看到我们的方案就可以跟被隔离的病人进行心理的对话,给他们心理的支持,因为他们被隔离的时候,他们最需要关心,最需要亲情,最需要跟人的交流。 网友:除了病人面临疾病的心理压力以外,可能其他的人面临更多恐慌的压力,对这种有什么解决方式? 丛中: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人群,但是现在来说,病人占的人数毕竟还算少。更多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的亲属,包括被确诊病人之后其他跟这些病人有过确定的接触者,这些是一个更大的群体。再扩大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公众,也是我们需要进行心理的指导,或者说心理的健康教育,也可以说广义的心理干预的这么一个人群。对病人我们要制定一个方案,在病房里面,医生就可以对他进行操作,我们也正在做一个录像片,我们希望在病房的病人可以看到专家在录像当中讲述的内容。同时,我们还想写这么几封信,一个是给SARS病人的一封信,通过这样文字的指导和交流,让他们得到一些心理的帮助。再就是给医护人员的一封信,给确定的接触者的一封信,给社会公众就很难说一封信了,通过更多科普的文章,告诉大家产生恐慌的心理原因是什么,面对非典怎样的心理反映才是好,才是健康的,这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心理科普的宣传。 网友:我没有接触过病人,但是却因为天气变冷,有点感冒和咳嗽,担心死了,这算心理承受不行吗? 丛中:没有接触过病人,感染非典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说的病人是确诊后的病人,而病人确诊前有一段是有传染性的,但不被认为是病人。所以,没有接触过病人,不一定我们就不被感染,是因为非典有潜伏期。这种恐惧感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有担心可以理解,但是要担心死了,就太严重了。我们现在不是要担心死了,而是把我们这种担心死了的心情变成我们正确的求医行为。无论是否非典,得了病总要看病,不要因为怕非典,而讳疾忌医,不去医院看病。 网友:非典会流行多长,生活中有非典伴随,我们内心恐怕极了,官方说重庆没有一例确诊的非典,民间传有非典,我不知道怎样减轻自己思想的包袱,有什么建议呢? 丛中:流行要多久,要看具体发展的状态,不是心理专家说了算。但是我们可以参照广州的情况,大概需要几个月吧,就可以平稳下来。 关于报道民间传说很多,但是民间的传说会越传越失真,因为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会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民间的消息在传播过程当中会失真,因为传播者会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包括想象会添枝加叶、添油加醋的加进去,传的人数越多,失真越多,人的恐惧心理会在传播当中加进去,因此传的消息会变得越来越恐惧。所以我们不要相信民间的传播,各种的传说,无论听起来多少的象真实的消息,对民间的传说我们不要去轻易的相信。我们宁愿相信官方的、正规媒体的报道,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可靠的。因为关于非典的疫情发展,没有哪一个个人能掌握全国的情况,没有哪一个个人能够真正知道重庆市的情况。 网友:听说心理恐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我想问一下,心理的影响会不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呢? 丛中:这是肯定的,心理的强烈恐惧、焦虑、奥恼、悔恨、抑郁感到无助的情绪,科学证明肯定会降低我们的免疫力,从这个角度讲,面对非典,让我们提高免疫力,想办法减少负性的情绪,如果想得非典,要努力增加负性的情绪。 网友:面对恐惧,我们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你能不能给具体的指导呢?比如对衣食住行方面。 丛中:保持良好心态的做法,第一不轻信传言,要认真观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疾病的报道,而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报道的频繁就认为这个病多么严重。我们的报道无论说多少遍,它的严重程度不会因为报道的频繁客观形式会严重,不会的。而只是报道的频繁的时候,会引起我们重视,但是有的人就会因为报道的频繁,在重视的同时却偏偏增加了恐惧心理,这是不必要的。第二,要通过报道和媒体对这个病的本身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因为恐慌来自于感到对病势未知,越是对病没有科学的认识,就会越感到恐慌。要想减少恐慌,我们要对这个疾病,通过认真读报纸、看电视、上网,通过媒体,形成一个真正的科学全面的认识,这样就知道这个病究竟有多么可怕,我们把它怕到什么程度,重视到什么程度,才是客观的、准确的、释怯的情况反映,而不要做过度的反映。第三,由于病毒是小的,我们看不见的,而感染病毒的人是谁,我们用肉眼分不清楚,这使得大家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因为病毒看不见,认不出谁是非典的人谁不是非典的人,所以逃避非典、躲开非典感到困难,这更增加人们的恐惧感。我们的对策就是认真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非典,只要我们认真做好防护了,我们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而客观有效的防护是戴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吃饭前要洗手,不要用手乱抓口鼻眼,这些只要做到了,应该说几乎不会被传染非典的。只要我们做到这些了,就大可不必有严重的恐惧情绪。所以,该上班的上班,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而有的人,现在说不敢去超市,不敢去市场买菜,在家泡方便面,这样太多的逃避,这种不释怯的行为,会因为我们睡不好,吃不好,而导致抵抗力的下降,对身体是不利的。 网友:听说广州对医治非典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非典,北京有没有计划,因为他们是最需要保护的人? 丛中:谢谢这位网友对医护人员的健康的关心。医护人员现在在第一线,正冒着个人的生命安危来抢救非典的病人,我对他们也是非常的崇敬,谢谢大家现在对医护人员的理解。而前些日子,我们也时常听说病人就诊的时候,由于自己着急,又想到有生命威胁,就对医护人员经常会出现急躁、抱怨的情绪,为什么还不赶紧给我看病,你们会不会看病,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非典是没有特异疗效的一种疾病,所以大家总是期望医生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可现在说实话,现在的医学、科学做不到这一点,大家对这种情况就会把这种情绪针对医护人员,而这位网友,我觉得他能够特别的理解医护人员,我想大家对医护人员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心,医护人员才能在一线发挥他们更好医疗的作用。这样真正的大家才能携手共度非典的时期。北京现在正要开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的干预。 网友:刚才你说要给病人的一封信、给医护一封信,给社会公众的一封信,是什么机构来进行呢? 丛中: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来进行,我们会很快布置下去。 网友:请谈谈历史上疾病传播社会传染的心理情况? 丛中:历史上有疾病的传播,由于科学不发达,大家产生的恐惧心理比现在还严重。做法上更加的残酷,比如过去有的传染者就地烧死等,是对人们心理上恐惧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没有人性的。现在面对非典,非典远远没有古代的时候那么严重,现在的医学、科学虽然暂时没有对非典的特效药物,但是在其他的抢救方面,比如如何提高免疫力,如果改善呼吸状况,如何减少疾病传播的途径这些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的方法,所以跟古代比起来,我们现代人生活在这样医学、科学水平下,我们应该不象古代人们那么恐惧,即使得了病,现在受到的是非常人性化、人道的医疗服务,也是高科技的人道服务。 网友:现在大家都在谈论非典,没有精神去干具体的事情,该如何是好? 丛中:我想从不重视非典到重视非典,这有它积极的心理意义。我们现在需要大家重视非典,而且在重视的同时,要认真研究一下非典,掌握最新的科学资料,这是对于预防非典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减少我们自己感染非典的机会,这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果说只想非典,不想工作,不想生活,由于非典而大大的占去了我们的精力,影响了我们的心情,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影响了我们生活的乐趣的话,这会给我们造成损失。所以我们希望大家重视非典的同时,掌握关于非典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做我们的工作,去乐观的生活,做我们想做的一些事情。当然,避免去人多的场合,这还是需要的。 网友:听说丛中博士也参与心理干预的活动,您也应该注意呀。 丛中:对,谢谢这位网友。 网友:我觉得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理觉得安慰一点,可以解除一些恐慌,现在预防非典的建议,是大家不要出去聚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对付恐慌? 丛中:人们在恐慌的时候会不相信自己或者自信心减弱,而更愿意相信别人,一个人在一起会感到没有力量来应对风险,包括应对非典,这时候人们就会去寻求一种归属感,会寻求团体的力量,包括来自亲人、朋友或者社会团体,希望得到社会支持系统、他人的帮助,这样的确能在心理上起到减缓压力,感到自己是有人帮助自己的,可以跟更多的人共同面对这些风险,而自己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小,这是心理的一种作用。但是,非典的时候,我们说减少去人多的地方,是说面对面的交流,人多的地方,人口密集的地方。如果我们戴口罩,不去握手,即使是近距离朋友之间的交谈,不会导致非典的感染。所以,这样的交流,应该是放心的,在我们认真做好防护的同时,可以让自己放心去做交流。除了这种面谈交流之外,我们现在的科技手段有更多的交流方式,比如说象今天的网络,大家的手机、短信、电话,这都是获取心理支持更多的信息交流的途径,大家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东西。 网友:在现在这个时候,心理辅导太重要了,请丛博士给大家安慰一下。 丛中:我很乐意给大众做这样的工作,而今天参与咱们网络的座谈,我也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对大家有心理的支持作用,能够有所帮助。面对大众,我想我们会争取更多的机会,通过更多的渠道,传播更多的关于心理调整的一些方法,包括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我们会努力去做的。 网友:具体介绍一下心理调整的方法。 丛中:刚才我说了有三条,面对非典调整心理的状态。我们希望面对非典的时候,采取积极应动的方式。一个是了解非典的性质,掌握流行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措施。第三,如果我们有症状,无论是否非典,积极就医。第四,要多与人交流,这个交流不是说必须是开会那样的交流,是信息上的交流,也包括大家做好防护的同时,面谈的交流,多做交流,能够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大家共同多谈一谈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焦虑和恐惧,这样讨论焦虑、恐惧,就会减少焦虑、恐惧,越是不说出来,这些情绪会变得更加的严重。第五,接纳我们所出现的恐惧感、紧张情绪,不要去排斥这种情绪,或者以为这种情绪是某种疾病,用我们的理智或者意志控制这种情绪,这就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更多的冲突。我们采取的比较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对我们出现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首先是接纳这些情绪,当我们不去排斥它,接纳它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变得减轻了。 网友:丛老师,面对即将奔赴一线的亲属应该怎样安慰呢? 丛中:我想跟这些亲属这么来说,他们的亲人要奔赴一线,这种行动是非常可敬的,也是我们医务人员工作职责尽职尽责的表现,亲属为他们担心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因为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也正在为家人担心,他们愿意在抵抗非典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可同时他们又担心家里人会为他们担心,他们不愿意让家里人为他们担心。所以去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第一个要求就是让我们带上手机,我们愿意及时跟家人报平安,而去一线的医护人员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怕把这个消息告诉亲人的时候,亲人为他们有太多的担心,所以他们愿意积极的去工作,但是又不敢告诉亲人。所以我想亲人最好是对他们去一线多给一些关心和支持,关心和支持要看到我们有组织的去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已经做了比较好的防护,因为医护人员最知道如何减少被感染,不仅是减少别人被感染,也包括医护人员自己减少感染,我们派出去医护人员在防护知识上都比以前好得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希望家里人为他们祝福的同时,也可以放心。 网友:我现在正在看中央九台的节目,说非典的男友要跟她举行婚礼,请问丛博士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丛中:我想那位已经患非典的朋友,这个时候举行婚礼,他也许会想我的日子可能不多了,这是我猜测的。这个病人也许会想我的日子不多了,在我离开世界之前,我要跟我所爱的人度过最后的时间,假如是她自己主动愿意做这样的婚礼,也可能是这样的想的。但具体是不是这样想的,这不算,因为我不是她,我们可以让这位新娘来谈她要举行婚礼的想法是什么。这位新郎,他选这个时候举行婚礼,是不是同样对疾病有恐惧的心里,认为这位女友是不是病得太厉害,以后就没有机会了,那么急切的要在这个时候举行婚礼。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跟他们讲,我们得病虽然有一定的死亡危险性,现在病死率是百分之四点二,但是并不意味着得了病就必死无疑,并不意味着一得病,我们的生命时间就剩下没几天了。而举行婚礼,且不说有那么多参加婚礼的人,有可能造成人多聚会增加感染,新娘又确是得了非典的病人,在那样的场合,有那么多人的场合,对大家的健康是不利的。最不利的是她的新郎,这个时候我们非常敬佩这位新郎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要跟新娘结婚,我们非常敬佩他,但同时我们也觉得这种时候做这样的活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健康和疾病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权。一个人为了爱,愿意结婚,他有选择的权利。 网友:我是一位教师,家长对非典比较敏感,不愿意让学生来上课,我们应该怎样劝家长? 丛中:我自己的孩子也面临这个问题,孩子去上学,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好象是这样的。但实际上看,上学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增加感染的机会,导致感染机会的是我们上学的同时却没有认真做防护。如果我们认真做了防护,比如说戴口罩、洗手这些预防的措施做好了,上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现在相信学校也都在注意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如果班里面没有同学发病的情况下,我们又注意了孩子的个人防护,上学是没有太大危险的,并不比去商场有更多的危险。 网友:会不会有些人根本是心理影响,而导致咳嗽的症状呢? 丛中:得了感冒不是非典,可以咳嗽。现在大家在马路上看到咳嗽就吓得躲开,就认为是非典,这也有些过度的恐惧了。其实即使是正常人,连感冒都没得,我们过一段时间也会咳嗽的,咳嗽这个动作不仅是有病的时候咳嗽,咳嗽也是我们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咳嗽本身并不意味着必然是非典,也不意味着是感冒,完全可以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网友:现在因为非典,家人之间都有距离,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丛中:出现亲人感冒发烧,有可能是非典的时候,家人就要立刻做出防护。防护包括戴口罩,不要有避免分泌物的接触,包括吃饭用的杯子、碗筷都要单独的使用,包括分餐,这是说在家人出现类似非典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做防护。在做防护的同时要告诉亲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你的健康,在你得病之后,我们家里人不会倒下去,在你得病后,如果真是非典的话,我们有能力更多的照顾你,这是为你的健康,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我相信你也不会希望因为你得病,就把全家人都染上,保证其他的人不被染上,所以要教育大家,这些措施的隔离,一定要跟亲人讲清楚,让他感觉到只是措施的感染,更不是情感上的隔离,更不是情感上的遗弃,当他明白这些的时候,他愿意接受这样的卫生隔离措施。当然隔离的同时,家里人要注意跟病人有更好的情感交流。 网友:人们对隔离还比较陌生,不知道你对隔离的状况有什么了解?如果有的话,被隔离的人是否生活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孤立的状态呢?他们怎样让自己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让自己不是那么觉得孤立无援呢? 丛中:被隔离的人,无论是疑似病人还是真的SARS病人,被隔离之后,一个是要承受疾病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他们会担心我的病会很重,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这样的担心会有,因为他估计得要偏离于实际病的程度。这个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要每天跟病人讲解他的具体状况,包括各种的化验检查基本的情况,要告诉病人,让他们知情而不过度恐惧,这是医护人员能够给他们做的工作。再有就是被隔离之后想念亲人,总想还有很多的事没有做,还有很多话没有跟亲人说,特别想念亲人,而隔在外面的亲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情,觉得我们离开了他,他在医院里面我们见不到他,还有很多事情想为他做,想跟他说,却使不上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建议,即使是隔离在医院的病人或者是疑似者,有渠道让他们跟亲人在情感上交流,这样的信息渠道最好是畅通的。再有就是到了危重阶段,呼吸窘迫的时候,上了呼吸机的时候,呼吸困难,这些人只要他不昏迷,他们是有心里活动的,心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但他们没有办法讲话,这些危重者,我们更希望给他用写字或者打手势表达心情,跟其他人进行信息沟通的机会,这时候医护人员会给他更多的关心,更会倾听他们有什么表达的想法,有这样的渠道交流,这样让被隔离的人和隔离在外面的亲人来共同渡过这段危险的日子,心理上危机的事情。 网友:现在大家有心理恐惧感是正常的,最重要就是科学的手段来占据心理恐惧,有时候心理恐惧比疾病的恐惧更可怕?你觉得呢? 丛中:我完全赞同你的说法。 网友:我一直持续在37.4度的发烧,是不是因为心理上的发烧呢? 丛中:心理严重紧张的时候,我们的体温和代谢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有这种可能。但是这种心理代谢、体温的加高,一般不超过37.5度。你的37.4度有可能,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是不是在感冒的早期,不一定是非典,有可能是感冒的早期。我们建议你过几个小时再测一下体温,如果超过37.5度的话,建议去看医生。 网友:我想大家的担心是因为不知道这种疫情还要持续多久,大家对艾滋病就不再觉得那么恐惧了。 丛中:对,我相信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恐惧感经常来自于对未来不可预测,感到难以把握,这个时候就产生明显的恐惧感,所以非典又是一个新的传染病,我们对于它究竟怎样发展,经常会感到心中无数,所以这个时候产生恐惧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告诉这位网友的就是,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尽管传染性强,但病死率病毒不是太高。过去其他的病死率是12%,而这是病死率4%,我们可以拿广州作为我们前面的样板来看,广州几个月已经平稳下来了,我们应该有信息。 网友:一个劲的表明自己不害怕感染,是不是真的不害怕呢? 丛中: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在心理默念我不害怕,这真有可能内心太害怕了,念这样的一句话来安慰自己,表示自己能够勇敢起来,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想我们并不是让大家内心一点恐惧感都没有,有恐惧感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想的就是别让恐惧感到超乎现实过度严重的程度,因为超乎现实过度严重的恐惧感对我们是不利的。所以对于恐惧感,我们还是采取接纳的心理态度更好。 网友:其实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只有靠心理调试? 丛中:在非典没有特效药物的时候,并不等于说没有治疗手段。特效药物象抗菌素,杀哪个细菌,我们现在没有特意杀那个病毒的特邀药物,但是我们在治疗方面仍然有治疗手段。比如说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在肺泡出现红肿,我们有呼吸机来抵抗。在这些方面,我们根本上通过躯体的保健和治疗方法,包括躯体方面的预防来进行防治,躯体疾病是通过躯体的预防和治疗来解决防治问题。而心理起的作用,一方面好的心态可以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正确的心理认识可以让我们认真的做好这些预防的措施。这对躯体的防治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不治疗躯体疾病,不进行躯体的防治,光靠自己心中默想,我不会得病,只要想我不会得病就一定不得病,就一定会胜利,只用心理的战术是不能够保证不得病的。 网友:非典的信息已经把我包围起来了,让自己觉得有非典的症状,这种气闷越来越强烈,我应该怎么办? 丛中:在消息包围他的时候,感觉到气闷,如果你再多写几句的话,是不是有心跳加快,全身发紧,头发胀,呼吸也加快,是否还有这些的生理反应,如果有这么多生理反应的话,是紧张焦虑的生理表现。只要我们把紧张、焦虑解除了,这些生理反应会自然的解决下来。 主持人:聊天马上结束了,请丛中博士最后讲几句话。 丛中:很高兴和大家做交流。现在面对非典,我们不可以忽视,我们要重视,要用科学的知识武装我们的 保护我们自己,用正确的手段来保护我们的身体,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疾病的防治,对待我们的生活,对待我们的人生。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谢谢丛博士,谢谢各位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