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衣战士内心世界之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5日06:59 河北日报 | ||||
难忘那份医患情 ———一位非典治愈患者与护士的“对话” 人物速写:边双红,女,26岁。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一病区主管护师,4月22日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5月4日,我省首例非典康复病人、34岁的曹先生出院了。5月9日,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言谈中,他讲述了住院期间许多难忘的事,并特别提到一名没有见过“面”的护士。这位护士是谁呢?我们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这位“主人公”———边双红。 在对二人分别采访的过程中,他们谈到许多共同的情节和感受。在此,我们特意安排了一场未曾谋面的“对话”,一起用心去感受那份浓浓的医患之情——— 曹:我刚住院时心情糟透了,脾气暴躁。我接受不了自己得了非典这样一个事实。我怎么会这么倒霉,摊上这么个病?我身体这么健壮,怎么会得非典呢?我有自己的买卖,可被隔离后,出不去,啥事都做不成。 就在我闹得不像样子的时候,一个护士的话使我警醒。她说:“不仅你被隔离,我们也一样被隔离。即使你们都治好走了,我们也还要被隔离20多天。我们抛家弃子在这儿冒着生命危险给你治疗,图什么?还不是盼你早点出院与亲人团聚!” 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镜片后那双眼睛在流泪。我心软了,人家这么为我,我却耍横,我还是个男子汉吗? 边:我是4月24日下午接触到这位患者的,他住18号床,是个大个子,很魁梧,总是戴着墨镜,不肯摘下来。当时他心情很坏,举止像个孩子:让他戴口罩,他不戴;刚打开窗户通风,他就给关上。有一回,他甚至想跳窗户逃走————看得出,他接受不了患非典这个事实。 我数叨他,当时也是气话,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一个大老爷们,怎么能这么自暴自弃呢?我用话激他,就是想让他明白,有那么多人为他忙碌着,为自己、为亲人也要配合治疗,也要健康地生活下去。 曹:护士们都穿着隔离衣,看上去一个模样,没有胸牌,分不清谁是谁,更叫不上名字,可我从声音上能分辨出她来。输液的时候,她穿着厚重的隔离衣,哈气模糊了防护镜片。这种情况下,她看不清我的静脉,加上隔着防护手套,凭感觉很难找到血管。她总是耐心地摸索,在我手背上找感觉,绝不轻易下针。我长这么大没住过院,尤其怕打针、输液。这时,她总忘不了安慰我几句:“别怕,我会尽量扎准的。” 边: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护理人员,我很理解病人的痛苦。看着他发烧、胸闷难受的样子,大家都很心疼。我们暗下决心,这么年轻、鲜活的生命,绝不能让SA RS病毒夺走! 曹:人生病了,有时像孩子。有回我想吃苹果,电话里跟朋友说,朋友笑话我:“这时候了谁还敢给你送去。”没想到跟她一说,她一会儿就像变戏法一样拿来一个削好的大苹果。咬着甜津津的苹果,我心里酸酸的。每次吃饭,一日三餐她都要端到我床头,还要问上一句;“怎么样,饭菜可口吗?” 我有个两岁的儿子,这最让人放心不下。她爱跟我聊家庭、孩子。她说好心情就是一剂良药,鼓励我战胜病魔。说实话,我现在也不知道她姓啥叫啥。只知道她挺温和,挺有涵养,说话的声音挺好听。 边:“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在护理他时更加突出。这位患者发现、治疗得都比较及时,病情不是特别严重,他的“病”更多在心里。我知道得非典的人,容易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惟恐遭白眼、被冷落。有时他们甚至给自己划个小框框,封闭在单独的小天地里面,这对他们身体的恢复是相当不利的。我在日常护理中,拉近与他的距离,努力让他明白,非典可治,并不可怕,非典康复者与健康人没什么两样。医院为非典病人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饭菜,他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尽可能地满足。我有时候陪他聊聊天,谈谈孩子什么的。我的孩子比他的孩子大两岁,搁在姥姥、姥爷那儿。从做父母的角度看,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这样,他的心态渐渐平和了。也许有这个原因吧,他恢复得也特别快。 曹:非常时期,我在病房里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 边:5月4日他出院时,我们已经隔离休整了。在宾馆电视里,我看见了他出院时的镜头,看上去精神很好,说话也挺有劲。他在向人们招手上车的刹那,我也情不自禁地向他招招手,心里说:“走好!” 他不知道我的名字,因为“全副武装”的防护措施阻碍了双方的交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心灵的沟通。我护理过无数的病人,这次抗击非典中形成的友谊尤其令我珍惜。我希望我能亲手送走更多的康复患者,也祝愿他们在经历这次磨难后,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后记:截至5月14日,唐山市已有6名非典患者康复出院,全省出院人数已达到27人。在非典治疗隔离病房,在我们生活中,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医患真情仍在继续。 本报通讯员 李焱 本报记者 张淑会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