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启示录:更响亮地高呼理解万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0日11:55 楚天都市报 | ||||
——访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长城 策划张仕武 采写楚天都市报记者方琳 理解、宽容、合作———这三个词在与非典抗争的过程中,被频繁地提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三大品质对“众志成城抗非典”的重要意义。在这个非常时期,只有心 种种迹象表明,非典,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那么,它又会对人们的性格、品质、素养等产生怎样的冲击?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长城。 给人空间,就是保护自我 问:非典带来的影响形形色色,从个人品格方面讲,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冲击? 答:在非典这个突发事件面前,每个人的某些性格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人表现好的一面,有人则暴露了人性中弱的一面。它带来的正面影响勿庸置疑。最重要的是,它告诉人们:要保持人与人的距离感。以前,有些人不太注意私人空间,排队、取钱,总要挤得拢拢的。在公共空间保持一定距离,是人和人交往的一个准则,当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合作意识,让许多人伸出援手 问:在这样的斗争中,还有哪些激情会被激发? 答:团队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凝聚。尤其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在这种凝聚力的激励下,义无返顾地走上一线,也让广大群众对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爱国精神也迸发出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每个人无形中都有一种责任心,都想为这场斗争作贡献,大家对抗非有了共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了合作意识,伸出援手,不再是难事。而且,亲情互动也增加了,从以前的在外聚会、打牌回归到家庭中的人多起来。 修炼素质,必须从公德意识开始 问:抗非过程中会有一些强制措施,如隔离、留验,可有些人不愿意配合,认为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您认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 答:这也涉及到素养问题。今天我看到一则报道,沈阳在京打工的一对恋人,男的确诊为非典,并且住进了医院,然而不久,男的逃出医院,带着女友返回东北。实际上,这两个人并非有意识地想害人,而是他们缺乏深层次的考虑,潜意识里缺乏社会公德,即在个人行为时,是否考虑到这种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否会殃及他人?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文化素质低的人会这样,一些知识分子也会有些类似举动,所以修炼个人素质,不仅要汲取科学科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公德意识,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扪心自问:你是否关爱别人?顾及别人?有了这种理解,大家会慢慢宽以待人,个人素质和集体意识无形中会逐步上升。 人人都具合作意识,还需假以时日 问: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已经开始学习理解、宽容和合作,如果大家保持这样的特质,是否表明我们的社会更进步? 答:如果能这样当然是,但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悲观地看,在短期内或一定时间内,人们还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好的性格,但不久就会回到本我,回到原来的生活方式中;乐观地说,大部分人会有所触动,经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便会上升为良好的素养。 社会心理学家指陈三种人最不易合作 抗非至今,英雄事迹不断涌现,可是拒不合作甚至打骂医务人员的事件也时而见诸报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潮流的举动?昨日,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周宗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一般来说,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较封闭者,常常会做出这种不合作、不理解的举动。他们会认为,政府进行的强制性措施限制了自由,给自己增加了负担。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这件事,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大局着想,所以有些很简单的合作都做不到。另一方面,有些人有过分的防卫心理,他们看待事情只有一个标准:对我好不好?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从长期来说,这根本保护不了自己。 还有一种人,又过于轻视非典,有麻痹思想,所以不愿合作。 周宗奎打了个比方:社会生活就像一条河,有时激流澎湃,有时又很平缓。现在,非典就是“激流”,它虽然让我们投入了资源,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资源,如大家意识到要理解、宽容、合作。不过,要想保留这些新资源,必须提供一个机制,如建立和扩大社会公众服务机构,平时就为大家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而不仅仅只停留在现在的应急资源上。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