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城“戎装天使”接触北京患者的第一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5日02:00 时代商报 | ||||
5月1日晚,刚刚入驻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呼吸一科和呼吸二科的沈阳军区医疗队队员正式走上“新战场”,与收治的首批从京城各大医院转来的确诊“非典”患者第一次亲密接触。 非典病区的最后准备 晚上6点整,呼吸一科主任郭晓钟和呼吸二科主任魏路清就召集齐20名医护人员,从个人防护到病房救治进行最后准备。 据介绍,从居住的生活区到隔离区的非典病房,每个医护人员要穿三层防护服:从宿舍出来前穿上第一层分体的白色工作服,并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无菌帽;进入连接生活区和隔离区的清洁通道后,再穿上带帽子的连体防护服,戴上手套和防护眼镜,为了避免眼镜和口罩之间有面部的皮肤裸露,大家又用塑料胶带进行密封;进入非典病房前,还要穿上第三层类似手术服的防护服,戴上第二副手套。由于三套防护服几乎全都密不透气,第三层防护服穿上不到10分钟,几乎每个人贴身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整个人就像在蒸桑拿。而此前,为了减少工作期间上厕所的次数,他们几乎在当天晚饭时都尽量不喝水和汤。为了给转入的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避免病人大范围活动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护士长陈红和陈朝辉进入非典病房后,就带着护士开始从小到一个曲别针的放置、床铺的铺设,大到呼吸机、空调机的调试,逐一进行精细准备,这些工作足足用了半个晚上。 与非典病人的零距离接触 晚上11点40分,呼吸一科接收了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第一例由北京转入的非典病人,护士小李从接诊大厅,通过病人的专用通道将其导引到呼吸一科一号病床。已经等候在此的郭晓钟主任和崔医生马上对病人进行临床检查,并记录下首次病程。到5月2日凌晨3点,呼吸一科分两批陆续接收了28名非典病人,呼吸二科也接收了22名非典病人。由于这些病人已经较长时间卧床,自身的免疫系统受到很大破坏,身体都相当虚弱,走路要扶,翻身要托,所有的医护人员几乎都是一路小跑着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病房。 非典病人的治疗要求非常严格,工作量很大,危险性无时不在。第一批转入的病人刚刚安置好后,有针对性的治疗就必须及时展开。呼吸一科6床和呼吸二科11床、17床3名患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完一定量的液体,护士小孟和小毛就坚守在他们身旁严密观察,详细记录。几名需要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房间需要多次消毒,护士小张和小王的双手被消毒液泡白了、脱了皮,暴露的皮肤被紫外线灯长时间照射起了皮疹,她们仍全然不顾。有两个病房内的卫生间冲水马桶发生了故障,护士小石就从外面接连提来几桶干净水,帮助病人冲洗排泄物。值班医生连夜建立起50名病人详细的首日病程,下达了首日医嘱…… 按医院规定,每6小时医护人员就可以换一个班次,当呼吸一科护士长陈红带领几名护士最后走出病房时,时间已经是5月2日上午10点30分,这时,她们几个的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话了。 “你们放心,我们很安全!” 2日早上7点多,第一批医护人员开始陆续走出非典病区。每退出一个环境,他们就得跟来时相反地脱掉一层防护衣,把一次性的衣物放到桶里集中运出焚烧,把可重复使用的衣物放到盛有消毒液的另一只桶里浸泡消毒;从时间上看,三层防护服穿的时需要十多分钟要十分小心,这时候就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加二十分小心,因为稍有不慎,防护衣上沾染的病毒就可能感染人体。 让非典病人感动不已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早在他们进入病房前,科里就通过电脑按照姓氏和性别进行了病房和病床号的划分,呼吸一科接收的非典病人当中有一对夫妻和一对父子最初并没有被分到一起(一间病房内设两张监护病床)。为了让他们在治疗上能够相互鼓励和照顾,5月2日早上,离开非典病房的郭晓钟主任顾不上吃饭便将情况及时向上反映,最终为两对特殊病人及时调整了病房。 上午8点左右,当与非典病人“面对面”接触大半夜的20名医护人员回到宿舍时,等待他们的是正在串休的战友们热烈的掌声,而从非典病区出来时例行的体检结果出显示,勇士们经受住了非典病毒的第一次侵扰。就在这时,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看到了各自手机上的一连串“未接来电”。呼吸二科护士长陈朝辉拨通了丈夫的电话,那端传来的是丈夫熟悉的声音:“知道你忙了一夜,本来不想打扰你,但还是放不下心……”陈朝辉轻松地答复:“你们放心,我们很安全!”这句话,很快成为这些将继续与非典战斗下去的勇士们的流行语。翟晓红姜凯主任记者吴丹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