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非典日子里的典型电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6日20:04 人民网 | |||
人民网北京4月26日讯(记者唐维红) 近日非典似乎越闹越凶,接到朋友问候的电话也越来越多。 昨晚11点多了,手机骤然响起。一听,原来是河北省邯郸市车管所所长高大明打来的。听得出他有些着急。他说:“你和先生好吗?打过几次办公室的电话,总没有人,打到家里也还是没人。很替你们担心。家里缺什么?需要中药吗?我可以熬好了送过去。” 我年初刚搬家,新的电话还来不及一一通知,近来情况特殊,不是在商议报道选题就是在讨论如何应对非典,办公桌前呆的时间极不规律,也有限,难怪他找不着我。认识高所长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记得当初去邯郸市车管所采访时,很是惊讶他们检车手段的先进,也很是羡慕邯郸的司机,因为车管所为司机考虑得很是周到,他们早早就推出了一条龙服务,使司机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办齐所有的手续,不仅赢得了司机的好评,也走在了同行的前面。这几年,我常常是通过报纸、广播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和成绩的;有时也趁高所长来京,聚聚聊聊。对工作,他总有那么多新的想法和点子,工作热情不减。 在电话中,我告诉他我们全家一切都好,什么也不缺,也叮嘱他多多保重。 久不联系的籍更森也来电话了。他是河北永清的一个企业家,只是不太清楚他现在公司的主业是什么。记得前一段,他的公司与有关科研部门共同研制开发了一种类似学习复读机那样的新的教学辅导仪器,帮助孩子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最近一次的会面,就是参加他们公司在一所学校举行的那种仪器的捐赠仪式,老籍把这种新仪器免费送给了那些家里有困难的孩子。孩子们兴奋得发红的小脸,现在我还能回忆得起来。而老籍也还和以前一样,永远是场上最忙碌的人,一点也不像个老板。 他在电话中说:公司业务多,很抱歉这么久没联系。但一听北京染上非典的人越来越多,他就想起在北京的老朋友,打个电话问问是否平安。他告诉我,他的公司还在北京,但他呆在老家的日子比较多。“如果北京不安全,就回咱老家来!” 我笑了。告诉他,单位和小区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消毒、发药……我现在很安全,让他不要相信那些传言。团中央的路奇也打来电话,语气颇为急切:“维红,你们是不是也要上医院采访?我看到有记者因为采访染上了非典,你可要小心呀!” 跟路奇的友谊应该是从她到团中央宣传部工作就开始了。我作为人民日报联系团口的记者,出现在前门东大街团中央那栋大楼里的频率极高。记得有年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团中央召集有关记者通报情况。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同志问我报社近期的报道安排,我答不上来,就开玩笑地说:“我还没来得及到报社报到呢,就先来您这儿报到了。”在场的人都笑了,说报社应该设个驻团中央的记者站,我就是当然的站长。 路奇在宣传部报刊处工作,这是与我们记者打交道最多的部门。无论是在京还在到外地采访,路奇总是忙前忙后地为大家张罗着,一会儿为我们送材料,一会儿替我们联系采访对象,她那瘦小的身躯里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次,有位记者指着忙得脚不沾地的路奇说,你看你就像个小蜜蜂,一刻也不停!大家都觉得这个比喻很是贴切。于是,小蜜蜂就成了路奇的代号。 后来,我调到人民网采编部工作,她调到团中央统战部,是全国青联办公室的负责人。见面不那么频繁了,但联系还没断。她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一段他们对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还坚持每天上班,工作依然在继续。我叮嘱她:“你负责办公室工作,接触的人多,也要多加小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当电话一次次响起,心一次又一次被浓浓的友情填满时,还有什么危险我们不敢面对?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不能战胜? 愿所有的朋友,健康、平安!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